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初,国务院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之所以强力推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其初衷无非在于:一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环保规则,通过收费让使用塑料袋者承担其保护环境的义务;二是利用经济杠杆原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但是,一纸“限塑令”能否限住“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有偿使用能否改变人们顽固的习惯?毕竟,百姓之所以习惯使用免费塑料购物袋,首先看中的就是方便。可以肯定的是,禁止免费提供之后,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眼下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限塑”给百姓带来的不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及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是全社会的事,能否合理引导人们逐步改变消费习惯,是“限塑令”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充分重视群众的不满意之处,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限塑令”,才能实现这一政策的最终目标。
限制使用塑料袋势在必行
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斯尼发明了塑料袋,这项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帮助人们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发明一度广获好评,被誉为一场科技革命。可是,令舒斯尼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纪念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竟然被欧洲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由于塑料袋方便、价廉,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它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不仅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严重浪费能源资源。根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超市节能报告显示,全国超市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价值高达50亿元,其中以塑料购物袋为主。
塑料袋用后如何处理,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埋入土中吧,它却200年内不会降解,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陆地或水中吧,被虎、豹、海龟、鲸鱼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后,因不能消化而被活活梗死;焚烧吧,它会生成二恶英,令空气污染,使人致癌。而且,塑料袋在水中肆意漂浮,在空中“张牙舞爪”,也给人造成视觉污染。
由于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偿使用和禁用塑料袋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早在2002年,孟加拉国就已经开始了严格的塑料袋限制,整个孟加拉国315家塑料袋工厂全部关门,谁要从国外进口塑料袋,最高可以判刑10年,发放塑料袋者可以被当场拘留,最多监禁6个月。与孟加拉国对塑料袋限制实施重典不同,欧洲国家祭起了重税的套路,爱尔兰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22欧分。德国最为夸张,一个塑料袋要价0.5欧元。此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坦桑尼亚等国家也都对限用塑料袋作出明确规定。
在这方面,中国也不后人。早在2003年4月1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政府就制定了《丽江市古城区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及塑料包装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禁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丽江市与“白色污染”的战斗首先在古城区打响,随后更扩展到全市。“现在在丽江街道上,如果你手提着塑料袋招摇过市,是要被人瞧不起的,就像过街老鼠一样。”
当然,全面禁止在大部分地区还不太现实,改“免费”为“有偿使用”则是比较实际的选择。而有偿使用塑料袋的作用,此前已经得到证明:北京地球村减少塑料袋联盟顾问池田武在帮助厦门大学举办“无塑料袋日”时,每使用1个塑料袋收费一角钱,结果一下子减少了85%左右;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通过举行类似活动,减少幅度也在八到九成。有专家预测,根据日、韩、法等国家的经验以及中国国情,我国塑料袋收费制度如果贯彻到位,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没有塑料袋我们怎么办?
有偿使用或少用塑料袋,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塑料袋是名副其实的方便袋,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舍弃塑料袋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势必给人们带来阵痛。《人民日报》进行的一项网络民意调查结果就很明显,在34244名受访者中,将近60%的人投票反对取消免费塑料袋,理由是这样会造成不便。看来,在今年6月1日,国家将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日子到来之前,公民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
回望塑料袋在中国消费领域的普及,也不过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事情,伴随超市和快餐文化的发展,方便至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伴生品。尽管菜篮子、米袋子,这样的字眼依旧是百姓提及生活质量常用的词语,可现在去买菜谁还带菜篮子呢?塑料袋作为化学工业最廉价的派生品,彻底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某些情况之下没有它真的很不方便。比如在菜场买熟食怎么办?蔬菜可以直接放入菜篮子,熟食总不能不包装吧,而要包装,不用塑料袋还能用什么?那些鲜活的鱼、肉类食物,也无法用布袋、纸袋来装,怕渗水。现在垃圾袋装化,没有塑料袋怎么能行?事实上,如今人们对每天用塑料袋把蔬菜从菜市场拎回来,又用这个塑料袋把垃圾拎出去的生活很习惯。
毕竟使用塑料袋购物已成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在限用禁用塑料袋的同时,必须有合适的替代品尽快面市,否则人们的生活将会出现许多不便。而且替代品要具备既轻质易携带,软硬物品皆能装,又方便清洗,可反复使用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便利。纸袋并不是合适的代替品,因为生产纸袋会消耗大量木材,与生产塑料袋相比,生产纸袋的过程会带来更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如果要使纸袋再循环利用,还需要耗费更多能源。当下,应一方面提倡人们自带菜篮子或布袋子购物,另一方面要加快“环保”型购物袋的开发生产,如以无纺布、聚酯为原料制成的购物袋和竹制、藤编购物篮,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购物袋最好是由商家按成本价提供给消费者;也不妨采取“一次性购物达到一定数额,免费赠送一个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的做法,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至于豆腐、活鱼、生熟肉类等的包装,可以考虑生产一种盒装式的塑料容器,分生、熟几个格子,买这些不好用布袋和篮子装的食品时,便可直接放进容器里,循环使用。
塑料袋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一次性使用”上,它可以装卫生或不卫生的物品,用完了可随意丢弃,加之免费使用,不必担心丢了可惜。比较而言,环保购物袋则没有了塑料袋的“方便”,环保购物袋需要重复使用,不能像塑料袋那样随意乱丢,顾客每次去购物时都要记着携带。所以,如果商场和超市能够向那些总是忘了带从而积累了许多购物袋的消费者回购,而当购物袋损坏需更换时,都能为消费者免费以旧换新。那么,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也有利于环保购物袋的推广。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一边是便捷的现实享受,一边是与自身关系并不怎么密切的宏大意义。让渡自己的现实享受,去承担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道义与责任,这种选择往往让很多人不屑一顾。
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在价格杠杆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的现实经济条件下,改变公众的动机和习惯恐怕更为重要。我们以前不是也没用塑料袋,经常提着篮子,拿着网兜去买东西吗?如果人人都认为滥用和乱丢塑料袋是可耻的;如果人人都能将塑料袋与其他垃圾分类开来;如果人人都不再是行动力缺失的口头环保主义者,提着“菜篮子”去买菜就会变成公众自觉的行为。反之,如果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低下,“限塑令”恐怕就会和当年限制“一次性筷子”一样,陷入“雷声大而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所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才是减少塑料垃圾污染的根本之道。诚然,习惯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即使在居民环保素质颇高的新加坡,也只有10%左右的市民支持彻底推行自备购物袋及有偿使用塑料袋。小小的新加坡尚且如此,何况13亿人口的大国。或许正如《卫报》所说,“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除了大力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还需要更多在“疏”而不是“堵”上下功夫。其一是加大塑料制品的回收力度。我国的废旧塑料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二是垃圾分类包装。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包装是提高废旧塑料回收率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甚至立法对此强制执行。相比之下,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垃圾分类处理都是有名而无实。这也是导致我国塑料垃圾回收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高价回收废旧一次性塑料袋,人们就不会随便乱扔塑料袋,而是收集起来拿去卖。好比现在的许多市民不会将纸箱和报纸扔掉而是拿去卖钱一样。即使有部分人不在乎这几个钱,坚持随手乱扔,也会有那拾荒族捡拾。废旧塑料袋只要集中起来,就好处理了。回收资金可以通过向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征税(或叫垃圾处理费)的方式得到解决。征税后,自然提高了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这又有助于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从而收到一石两鸟的效果。
“大限”将至,但“限塑令”的真正落实恐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之所以强力推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其初衷无非在于:一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环保规则,通过收费让使用塑料袋者承担其保护环境的义务;二是利用经济杠杆原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但是,一纸“限塑令”能否限住“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有偿使用能否改变人们顽固的习惯?毕竟,百姓之所以习惯使用免费塑料购物袋,首先看中的就是方便。可以肯定的是,禁止免费提供之后,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眼下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限塑”给百姓带来的不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及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是全社会的事,能否合理引导人们逐步改变消费习惯,是“限塑令”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充分重视群众的不满意之处,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限塑令”,才能实现这一政策的最终目标。
限制使用塑料袋势在必行
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斯尼发明了塑料袋,这项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帮助人们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发明一度广获好评,被誉为一场科技革命。可是,令舒斯尼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纪念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竟然被欧洲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由于塑料袋方便、价廉,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它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不仅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严重浪费能源资源。根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超市节能报告显示,全国超市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价值高达50亿元,其中以塑料购物袋为主。
塑料袋用后如何处理,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埋入土中吧,它却200年内不会降解,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陆地或水中吧,被虎、豹、海龟、鲸鱼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后,因不能消化而被活活梗死;焚烧吧,它会生成二恶英,令空气污染,使人致癌。而且,塑料袋在水中肆意漂浮,在空中“张牙舞爪”,也给人造成视觉污染。
由于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偿使用和禁用塑料袋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早在2002年,孟加拉国就已经开始了严格的塑料袋限制,整个孟加拉国315家塑料袋工厂全部关门,谁要从国外进口塑料袋,最高可以判刑10年,发放塑料袋者可以被当场拘留,最多监禁6个月。与孟加拉国对塑料袋限制实施重典不同,欧洲国家祭起了重税的套路,爱尔兰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22欧分。德国最为夸张,一个塑料袋要价0.5欧元。此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坦桑尼亚等国家也都对限用塑料袋作出明确规定。
在这方面,中国也不后人。早在2003年4月1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政府就制定了《丽江市古城区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及塑料包装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禁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丽江市与“白色污染”的战斗首先在古城区打响,随后更扩展到全市。“现在在丽江街道上,如果你手提着塑料袋招摇过市,是要被人瞧不起的,就像过街老鼠一样。”
当然,全面禁止在大部分地区还不太现实,改“免费”为“有偿使用”则是比较实际的选择。而有偿使用塑料袋的作用,此前已经得到证明:北京地球村减少塑料袋联盟顾问池田武在帮助厦门大学举办“无塑料袋日”时,每使用1个塑料袋收费一角钱,结果一下子减少了85%左右;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通过举行类似活动,减少幅度也在八到九成。有专家预测,根据日、韩、法等国家的经验以及中国国情,我国塑料袋收费制度如果贯彻到位,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没有塑料袋我们怎么办?
有偿使用或少用塑料袋,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塑料袋是名副其实的方便袋,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舍弃塑料袋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势必给人们带来阵痛。《人民日报》进行的一项网络民意调查结果就很明显,在34244名受访者中,将近60%的人投票反对取消免费塑料袋,理由是这样会造成不便。看来,在今年6月1日,国家将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日子到来之前,公民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
回望塑料袋在中国消费领域的普及,也不过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事情,伴随超市和快餐文化的发展,方便至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伴生品。尽管菜篮子、米袋子,这样的字眼依旧是百姓提及生活质量常用的词语,可现在去买菜谁还带菜篮子呢?塑料袋作为化学工业最廉价的派生品,彻底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某些情况之下没有它真的很不方便。比如在菜场买熟食怎么办?蔬菜可以直接放入菜篮子,熟食总不能不包装吧,而要包装,不用塑料袋还能用什么?那些鲜活的鱼、肉类食物,也无法用布袋、纸袋来装,怕渗水。现在垃圾袋装化,没有塑料袋怎么能行?事实上,如今人们对每天用塑料袋把蔬菜从菜市场拎回来,又用这个塑料袋把垃圾拎出去的生活很习惯。
毕竟使用塑料袋购物已成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在限用禁用塑料袋的同时,必须有合适的替代品尽快面市,否则人们的生活将会出现许多不便。而且替代品要具备既轻质易携带,软硬物品皆能装,又方便清洗,可反复使用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便利。纸袋并不是合适的代替品,因为生产纸袋会消耗大量木材,与生产塑料袋相比,生产纸袋的过程会带来更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如果要使纸袋再循环利用,还需要耗费更多能源。当下,应一方面提倡人们自带菜篮子或布袋子购物,另一方面要加快“环保”型购物袋的开发生产,如以无纺布、聚酯为原料制成的购物袋和竹制、藤编购物篮,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购物袋最好是由商家按成本价提供给消费者;也不妨采取“一次性购物达到一定数额,免费赠送一个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的做法,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至于豆腐、活鱼、生熟肉类等的包装,可以考虑生产一种盒装式的塑料容器,分生、熟几个格子,买这些不好用布袋和篮子装的食品时,便可直接放进容器里,循环使用。
塑料袋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一次性使用”上,它可以装卫生或不卫生的物品,用完了可随意丢弃,加之免费使用,不必担心丢了可惜。比较而言,环保购物袋则没有了塑料袋的“方便”,环保购物袋需要重复使用,不能像塑料袋那样随意乱丢,顾客每次去购物时都要记着携带。所以,如果商场和超市能够向那些总是忘了带从而积累了许多购物袋的消费者回购,而当购物袋损坏需更换时,都能为消费者免费以旧换新。那么,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也有利于环保购物袋的推广。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一边是便捷的现实享受,一边是与自身关系并不怎么密切的宏大意义。让渡自己的现实享受,去承担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道义与责任,这种选择往往让很多人不屑一顾。
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在价格杠杆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的现实经济条件下,改变公众的动机和习惯恐怕更为重要。我们以前不是也没用塑料袋,经常提着篮子,拿着网兜去买东西吗?如果人人都认为滥用和乱丢塑料袋是可耻的;如果人人都能将塑料袋与其他垃圾分类开来;如果人人都不再是行动力缺失的口头环保主义者,提着“菜篮子”去买菜就会变成公众自觉的行为。反之,如果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低下,“限塑令”恐怕就会和当年限制“一次性筷子”一样,陷入“雷声大而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所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才是减少塑料垃圾污染的根本之道。诚然,习惯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即使在居民环保素质颇高的新加坡,也只有10%左右的市民支持彻底推行自备购物袋及有偿使用塑料袋。小小的新加坡尚且如此,何况13亿人口的大国。或许正如《卫报》所说,“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除了大力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还需要更多在“疏”而不是“堵”上下功夫。其一是加大塑料制品的回收力度。我国的废旧塑料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二是垃圾分类包装。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包装是提高废旧塑料回收率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甚至立法对此强制执行。相比之下,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垃圾分类处理都是有名而无实。这也是导致我国塑料垃圾回收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高价回收废旧一次性塑料袋,人们就不会随便乱扔塑料袋,而是收集起来拿去卖。好比现在的许多市民不会将纸箱和报纸扔掉而是拿去卖钱一样。即使有部分人不在乎这几个钱,坚持随手乱扔,也会有那拾荒族捡拾。废旧塑料袋只要集中起来,就好处理了。回收资金可以通过向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征税(或叫垃圾处理费)的方式得到解决。征税后,自然提高了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这又有助于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从而收到一石两鸟的效果。
“大限”将至,但“限塑令”的真正落实恐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