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说话的难处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人,只要没有生理障碍,比如聋哑或其他影响语言表达的状况,正常说话都不会是个问题。然而在晚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有时候大臣们想正常说话,还真是个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来到中国的威妥玛,曾先后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英国驻华公使、英国驻上海副领事等职务,且在中国一住逾40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既然主要从事外交工作,威妥玛最熟悉的地方当然非总理衙门莫属。威妥玛有记日记的习惯,据民国二年由扫叶山房石印出版、署名“云间颠公”的《满清官场百怪录》一书披露,威妥玛日记中所记发生在总理衙门的事情,最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就是一些清朝官员不会正常说话。
  在威妥玛看来,“中国总理衙门,其规矩与欧洲各国之外(交)部迥然不同”。“凡各国使臣至总理衙门,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坐,一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者”。如果说这是出于礼貌的话,那么接下来出现的状况,就未免让威妥玛感到不可思议了:“又,中国虽事权不归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王一发言,则各人轰然响应,亦莫非是言;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这种现象显然很不正常。
  威妥玛曾这样记述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一日,余至(总理衙门)署。诸人相顾无敢先一语。余不复能耐,乃发言曰:今日天气甚好。而诸人尚不敢言。惟沈君某者,似觉不可复默。乃首答曰:今日天气果好。于是王大臣莫不曰:今日天气果好。以下各官,亦轰然应之,不啻如犬之吠影吠声云。”看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意识到,当时在总理衙门,王大臣想要正常说话就是这么难。这些官员无疑是在担心,一旦自己说话不慎不合上意,不仅会丢乌纱帽,甚至还会掉脑袋。
  值得玩味的是,清初情况却并非这样。康熙初年,针对王大臣多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竟有终年无一疏者”的官场生态,松江府上海人施维翰于顺治十五年(1658)被任命为山东道御史(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处长),为的就是希望他“正常说话”。施维翰不负所望,不仅直言,而且从不以琐事“沽名塞责”。他“素嫉贪吏”,认为清初“禁贪之法甚备,而州县多以贿闻者,监司为之囊橐也。监司取诸州县,州县不得不取诸吏民”。为此他疏言:“察吏首重惩贪,严小吏先严大吏,各督抚露章弹劾,宜及司道,勿仅以州县塞责。”这话说得非常直白,治贪就得先从“严大吏”着手。对于官吏经商损国害民的弊端,施維翰指出:“四民各有定业,今文武各官或兼商贾,质库连肆,贩舶弥江,既夺闾阎之利,复脱关市之算,不可不加以禁止。”你政府官员凭借权力经商,既可“质库连肆”,又能“复脱关市之算”,这无异是在与商民抢夺利益。难怪施维翰忍不住要大声疾呼,对此现象“不可不加以禁止”!
  当时清廷曾于衙门朝堂外设鼓厅,以方便百姓击鼓呈递诉状,然后由科道官员共同负责处理。谁知“每收诉状,必待科道官六十余员会议,往往拖延多时,或失察书役作弊,未免推诿。且日易一官,收阅诉词,此日不准,异日辄复投递”。处理百姓诉状的科道官竟然有六十多人,每次开会还要等人到齐才能拿出意见;再遇上有人“作弊”“推诿”,以及“日易一官”等情况,效率低下。这不,施维翰又忍不住要说话了。他首先指出鼓厅的弊端,接着提议用满汉科道官员各一人掌管鼓厅事务,半年轮换一次,将“逐日所收诉状立档,依限完结”。他的建议被采纳后,顿现事半功倍之效果。
  在康熙眼里,施维翰的“干略、有文武威风、识大体者”,一定和他敢于正常说话有关。由是观之,清王朝数次易代,到了后期,一些官员愈发不会正常说话,直至成为威妥玛的笑柄,说来岂不悲乎!
  摘自《检察风云》
其他文献
那是我当电影导演以后的事了。  我在日本剧场观看稻垣浩先生描写弱智儿童的影片《被遗忘的孩子们》。其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场景是学校的教室,孩子们都在听课,可是只有一个学生,课桌远离大家的行列,单独坐在一旁自顾自地玩。  我看着看着就产生了莫名的忧郁,同时不由得心慌意乱,再也坐不下去了。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那孩子。  他是谁呢?  我突然想起来:  那是我呀!  想到这儿,我立刻站起来去了走廊,坐到那里
期刊
老伴走了,女儿带我去新西兰散散心。  除了随身的衣服外,女儿还买了蒸锅、电压力锅、擀面棍等厨房用具、几件套的床上用品,还有椰子糖、小点心等一大堆吃的。两大两小的箱子装得满满的。曾几何时人们都是大箱小箱地从国外往回带。天真是变了。  我问:“这些东西那边没有吗?”回答说:“一个字贵,两个字太贵。”女儿在国内的时候,单位逢年过节都发些质量不错的食品,女儿从不放在心上,挑挑拣拣尝尝再也不碰了。现在什么都
期刊
严辉文先生,祝你生日快乐!  一再收到这样的短信,我才想起,依身份证上的时间,今天是我的生日。如果要给这个生日取一个名字,怕是只能叫法定生日。  法定生日嘛,连我自己也是被祝贺短信提醒,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也算是个生日啊。  祝贺短信来自于商家,这是商业时代的一大福利。短信频频来袭,文辞也越来越打动人,这种短信大概是所有商业骚扰中,唯一令人酸爽的。想来办卡时提供过身份证,商家顺便记下了生日,于是衍
期刊
老刘从决定离开北京到正式离开,恰好用了三个月时间。  通常三个月的时间是公司给员工设定的试用期。看起来是试用期刚满,老刘就把公司炒了,但其实老刘在北京待了15年,是公司辞退了他。  第一个月,他决定离开,是因为上班的公司倒闭了。  第二个月,他准备离开,是因为房东不租给他房子。可这个房子他租了12年了。房东老太太70多岁了,实诚地说:“真不是钱的问题。”  老刘对我说,他其实真的不懂,只是石化了一
期刊
光绪十四年的一天,紫禁城太医院、如意馆都接到一道慈禧太后懿旨:着你处稍通文理之人悉数到长春宫便殿集中领旨。太医院和如意馆总管接了懿旨不知何事,问宣旨太监,他们也不清楚,不免忐忑不安。太医院马总管想,难道慈禧太后生病了,要太医前去集体拿脉?如意馆薛总管想,咱们这儿画家多,难道慈禧太后要画很多像?  几十个医生和画家来到长春宫偏殿。长春宫总管李莲英热情地接待他们,请他们坐下休息,让人给他们端茶送水。太
期刊
延续至今的纸币,产生于北宋真宗时期(公元997-1021年)的四川地区。《宋史·席旦传》记载:“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开始时仅由民间16家富户主持,后改由官方统一办理,陕西也曾一度流通。  纸币在我国真正盛行,是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之后。立国之初,经济十分困难,政府铸造了一种“钱牌”,以一当百,为权宜之计。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宋金和议)之后,国势稍有转机,钱牌逐渐收回,开始
期刊
从前,庐陵地方有个叫欧明的人,常常跟着商贾出门行走江湖。商贾贩运货物走水路,老得经过彭泽湖。欧明这个人心里多少有点迷信,总挑选几个船里像样的东西扔进彭泽湖里,说是给人家送礼,大约是求个平安不翻船的意思吧。  这样过了几年,有天欧明又经过彭泽湖。忽然,湖水裂开,露出一条大道。几个当差的驾着马车沿路过来,说是青洪君派他们来邀请他去做客。当然,欧明愉快地上了豪车。不久来到一座豪宅,门前差役乌泱泱一大堆。
期刊
中国最具人文精神的民谣诗人周云蓬的《绿皮火车》里提到一件事:记者采访他的女朋友绿妖,问她为什么跟周云蓬在一起,她说:“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就为了这个吗?”  “有趣多难啊。”她说。  有知识不难,那只是掌握了一种文化,而有趣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开心和让人开心”都是一种禅。  为了让钱锺书安静地写《围城》,夫人杨绛不惜去给人当家庭教
期刊
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我正在进行十分漫长的旅行:北京—香港—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香港—伦敦—都柏林—北京。  我要说说在都柏林的感受。  第一个是抵达时的感受。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起飞,来到爱尔兰上空时,我乘坐的飞机缓缓下降,穿越了清晰可见的爱尔兰大地,重新来到了大西洋上空,然后飞机开始掉头,海水和阳光的相互映照,让我看见了爱尔兰在大海里展示出来的带弧光的美丽海岸线。飞机阶梯般地接近海水,蓝色
期刊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这是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每当我面临困难及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我妈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我。  很多人有一样的困惑和吐槽,比如在自己的小家乡多么压抑,感觉自己的一生不甘心这样度过,自己的工作多么不满意,不知道该离开还是拔地而起去反击。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你应该怎么选择,人生都是自己的,谁也无法代替你做怎样的选择。  有一个和我熟识的快递员,我之前与他合作了三年。最开始合作的时候,他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