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应用效果。方法:抽选100例纵隔肿瘤患者为本研究代表,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77.23±60.16(min)、379.06±42.14(ml)、2.01±0.33(d)、2.74±0.52(d)、6.24±1.02(d),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82.54±62.45(min)、511.51±51.05(ml)、3.71±0.94(d)、5.59±0.96(d)、9.32±1.64(d),观察组除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纵隔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019-01
纵隔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对该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和手术治疗,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是临床中传统手术方式,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患者术中切口与出血量较大,不利于患者预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已广泛运用在临床中,有研究显示,该手术方式创伤面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纵隔肿瘤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抽选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代表,入选患者为纵隔肿瘤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2017年12月-2018年5月入院50例患者为观察组,2018年6月2018年12月入院5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4-64岁之间,平均年龄(52.13±2.58)岁,肿瘤直径为2.26-4.65cm,平均肿瘤直径为(3.05±0.13)cm,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06±1.98)岁,肿瘤直径为2.18-4.32cm,平均肿瘤直径为(3.02±0.82)cm。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信息进行比较,其差异为P>0.05,可对组间患者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即,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全麻,并进行常规手术部位消毒,于其胸前中央部位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15cm,接下来实施开胸操作,将患者胸腔充分暴露,将纵隔处肿瘤与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并取出纵隔处肿瘤,同时对纵隔血管处进行止血包扎,随后将引流管置于患者胸腔,待手术完毕后,进行包扎、缝合等常规操作,并给予患者消炎抗感染药物。
1.2.2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即,协助患者呈侧卧位,根据肿瘤部位将其患侧抬高30度左右,于患侧做镜孔,此孔为观察孔,将胸腔镜置人,通过胸腔镜对患者胸腔进行观察,随后在旁边做2个操作孔,三个工作孔呈三角形,经操作孔将粘连组织松解,利用超声刀将胸膜切开,随即将纵隔肿瘤取出,手术完毕后,在观察孔位置留有胸腔引流管。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均实施化疗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统计计算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计算组间数据过程中均以SPSS19.0进行,率和计量资料表示数据,卡方和t值检验数据,以组间P<0.05表示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为P>0.05,说明無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其差异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1呈现。
3讨论
在进行纵隔肿瘤手术中,开胸手术肿瘤清除率较高,但该手术方式出血量同样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有研究表明,微创胸腔镜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运用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使用传统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对照组,说明,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比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效果显著,更加适合纵隔肿瘤患者应用。
[关键词]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纵隔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019-01
纵隔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对该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和手术治疗,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是临床中传统手术方式,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患者术中切口与出血量较大,不利于患者预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已广泛运用在临床中,有研究显示,该手术方式创伤面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纵隔肿瘤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抽选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代表,入选患者为纵隔肿瘤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2017年12月-2018年5月入院50例患者为观察组,2018年6月2018年12月入院5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4-64岁之间,平均年龄(52.13±2.58)岁,肿瘤直径为2.26-4.65cm,平均肿瘤直径为(3.05±0.13)cm,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06±1.98)岁,肿瘤直径为2.18-4.32cm,平均肿瘤直径为(3.02±0.82)cm。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信息进行比较,其差异为P>0.05,可对组间患者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即,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全麻,并进行常规手术部位消毒,于其胸前中央部位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15cm,接下来实施开胸操作,将患者胸腔充分暴露,将纵隔处肿瘤与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并取出纵隔处肿瘤,同时对纵隔血管处进行止血包扎,随后将引流管置于患者胸腔,待手术完毕后,进行包扎、缝合等常规操作,并给予患者消炎抗感染药物。
1.2.2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即,协助患者呈侧卧位,根据肿瘤部位将其患侧抬高30度左右,于患侧做镜孔,此孔为观察孔,将胸腔镜置人,通过胸腔镜对患者胸腔进行观察,随后在旁边做2个操作孔,三个工作孔呈三角形,经操作孔将粘连组织松解,利用超声刀将胸膜切开,随即将纵隔肿瘤取出,手术完毕后,在观察孔位置留有胸腔引流管。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均实施化疗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统计计算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计算组间数据过程中均以SPSS19.0进行,率和计量资料表示数据,卡方和t值检验数据,以组间P<0.05表示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为P>0.05,说明無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其差异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1呈现。
3讨论
在进行纵隔肿瘤手术中,开胸手术肿瘤清除率较高,但该手术方式出血量同样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有研究表明,微创胸腔镜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运用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使用传统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对照组,说明,微创胸腔镜下纵隔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比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效果显著,更加适合纵隔肿瘤患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