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亲恩 审视人生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时节,本刊收到数位中年读者的来信,以借本期刊物一角深情缅怀已逝的亲人,其言悲泣,其语真切。这个时候思索“孝敬”两字,总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
  ——编者
  
  突然意识到健康最重要
  
  中年失去父亲的某园艺公司总监栾虎良说,父亲在住医院6周后,因为尿毒症过世,“父亲走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会突然病得这么严重呢?”分析之后发现,父亲那一辈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总是非常拼命,常常加班,不讲究生活作息,也没有保养身体的观念,上了年纪之后,其实也没有生什么大病,但身体却一下子“兵败如山倒”。看着父亲倒下,栾虎良突然省悟,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而自己也已经进入中老年,走向人生下半场了,不能不开始注意健康问题。如今的他“不熬没必要的夜”,因为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千万要善待,“这是父亲过世带给我最大的提醒吧”。
  来自江苏的吴秀明说,她的大姐改珍于2008年4月10日去世,享年81岁。大姐曾背着襁褓中的她逃难,在她结婚后也常常接济她,所以大姐在她心目中就像母亲一样。7年前大姐患上了癌症,吴秀明和丈夫尽自己所能照顾大姐,这7年时光里,他们送走了大姐,同时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学了很多医学保健的知识。
  
  惊觉自己须肩扛世界
  
  父母都因为心脏病突然过世的飞讯公司经理李建国说,因为父母亲都是在极短的时间里走的,所以子女对父母的过世完全没有所谓的“准备期”,一下子就要面对老人家不在的事实,心里实在很难受。虽然人生一路通往死亡,但似乎是等到父母走了以后,才意识到自己必须直接面对人生了。李建国说,父母过世是中年人二次成长的开始:“不管活到几岁,父母走了,我们才惊觉,世界是扛在自己的肩上。”
  李建国说,父亲先走后,兄弟姐妹明显对妈妈更孝顺了,过去大家忙着工作,没有注意爸爸妈妈已经老了,爸爸一走,大家已经没有机会和他相处了,因为突然意识到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就把中年之后才“苏醒”过来的孝顺之情,全给了母亲。
  
  怀念是凝聚感情的力量
  
  云南的邓成洪今年71岁了,他的母亲50多岁就去世了,想起自己比母亲长寿、比她“命好”,就很难过。原来,邓先生的母亲在他年幼时改嫁,他不理解母亲的苦楚,心中多少有些怨恨母亲。到了母亲去世那年,曾托人转告想见他一面。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他生怕去见母亲受“地主分子”牵连,只寄了20元给她,没有去见她最后一面。后来村里的老人告诉他,当年虽然母亲改嫁,但是经常向亲戚求情,请他们多多照顾儿子,邓先生上学的费用也是她攒下来的。40年过去了,回乡探亲时他终于有机会带着儿孙给母亲扫墓。在母亲和继父的坟前,邓先生给孩子们讲述祖母的一生,想起自己对母亲这样一个弱女子,曾那么无情,自认在母亲生前没有尽到孝道,如今只留下无尽的哀思。
  科技工作者刘博说:“我们家现在一年里最重要的有两个日子,一个是妈妈的生日,另一个就是清明节。”母亲的生日随着她年纪愈来愈大而更为儿孙们所珍惜,而清明节时全家会在爸爸的坟前相聚。“当我们也为人父母,经历人生各式各样的波折、挑战,就愈来愈想念父亲,所以每年扫墓,全家族会聚集一堂。”栾虎良说,父亲是在春天去世的,所以每年在和煦的春风吹起时,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是催促着去祭扫父亲。长辈的过世之日是儿孙的一项共同记忆,祭扫或者追思也成为家族的固定仪式。在怀念之余,也会时时提醒自己对未来的安排,让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确有终点,许多事、许多情要多多珍惜。
  
  链接:给母亲的短柬
  日本有本名为《给母亲的短柬》的小书,此书选辑了51则给母亲的短柬,现在摘录几条,以飨读者:
  “妈:转眼间近已古稀之年了,请千万仍然活着。我渴望有机会与你见面。——我此生仍继续尽力寻找你。”
  “当我见到桔梗花突砰然绽放,令我想起你在年轻的日子,大太阳下,持着一把伞。”
  “妈,每当我软弱,夜里想哭,我会梦见你,温柔地拍着我的背。”
  “妈,节日来了,我常忆起好想吃你给父亲的供品。现在,我的孙儿也有我当年那么大了。”
  “妈,你快乐吗?满足吗?——你猝然去世后4年,我才有力气问你这个问题。”
  “妈,我今天在巴士站见到一个女人很像你,我帮她提袋子了。”
  这些短柬都出自普通的手,用字淳朴,发自真心,读罢令人泫然。
  你会给母亲写个短柬吗?
其他文献
周末被一位在北京郊区“有房有地”的朋友请去玩,不是什么豪宅,是早几年房价走低的时候按当地的规矩交易后盖的,关键是地有半亩,虽已是初冬节气,园中还是满是丰收的留痕,羡煞众人。朋友说这不算什么,家家如此啊,于是把我们带到他“芳邻”——一位叫张东光的画家朋友那里。  这一家的房子和地的规格,和我们那位朋友家的一模一样。但主人房门一开,我们的视线便一下子被拽进室内,再也出不来了。门后即是一间大画室,里面的
期刊
我患脑溢血已经13年了,可是当年病情发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1996年2月的一天,15年没见面的老朋友到我家拜访,凑巧一个远亲也来拜年。我正高高兴兴地下厨做饭招待他们,突然心里一疼,左腿发麻、无力,嘴角也歪斜了。朋友赶紧拨打120,偏巧没一下子打通。  这时,一个老街坊听见动静,过来看了看我说:“肯定是心脏的事,吃点药就好了。”家人听了更加不知所措,有人忙着找药,有人忙着打电话求救。老街坊一贯自信,
期刊
民间有一种最快最有效的补养方法,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吃猪肚子。猪肚烘干后切成丝放在粥里,放一些生姜。中医讲究“以脏补脏”,猪肚可以补脾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猪肚甘温,益气,充饥,止遗精,可以补肾虚。如在猪肚粥中加入核桃,补肾的功效更明显。  还有一种补脾胃的方法是吃山药。山药对所有虚弱最有补养效果,古人有个说法叫“一味无比山药丸”。山药怎么吃才最有效呢?我们平时吃山药一般是做菜,如果要想更好地发挥它的
期刊
河南医学院创建人、著名神经科教授张静吾一生最喜欢的水果就是柿子。  1944年5月,张静吾的侄子张宏中遭遇日寇清乡。日军残忍地杀害十几名和他在一起的医学院的师生。张宏中也被日军刺刀捅中咽喉。但群众收尸时,发现他还有气,急忙把他救了出来。  第二天,张静吾安顿好学校事务,赶来查看侄子的伤情时,发现张宏中的食管被严重刺伤,不能进食。当时山村条件简陋,没有医治的条件。几天下来,张宏中已骨瘦如柴,眼看性命
期刊
读者与《新天地》一起去秋游  在10月刊上,本刊曾邀请读者一起去秋游,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10月16日本报邀请了20名读者组成观光团,体验北京香山的人文底蕴,见证首都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    报刊文摘    手奇巧 石油塑成工艺品  1974年,21岁的魏忠绪成了辽河油田的一名木模工。他木工手艺精湛,曾将解放车改装成了“渤海一号”油轮,还制作过全部用榫卯连接、精雕着12条舞动金龙的宫灯。
期刊
现代人眼睛有问题,不论是眼屎多、有异物感还是红眼睛,在治疗上一般眼科大夫大都使用消炎药,或者用洗眼睛、点眼药水等方式处理。但是现在很多眼药水可能含有类固醇,经常使用容易造成眼压过高,甚至形成青光眼。  中医的眼科根基扎实,唐朝孙思邈著的《银海精微》为中国第一本眼科专著。中医学的眼科还有外科,只是因为宋朝礼教兴起后发展受限,让人越来越不了解中医眼科的奥妙。  中医说“肝开窍于目”,如果肝火太盛,特别
期刊
99岁老人驾龄84年从未超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 99岁的英国老人乔治·格森15岁时获得驾照,开始开车。在以后的84年中,他驾驶总里程达100万英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40圈。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交通法规,从不超速,堪称英国最安全的司机。格森这辈子只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还是别人的全责。    生气时作的决定更明智  以前我们常被告知,生气时容易失去理性,从而减弱对事
期刊
《新天地》杂志社和北京市昌平区温泉花园B区居委会联合举办了大型进社区活动。10月26日重阳节,本刊派出记者、编辑与居民零距离交流,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排忧解难,并提供订阅《新天地》有关事项的咨询。
期刊
河南油田文体活动连获殊荣  近日,河南油田勘探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局抽调的6名退休职工代表在河南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他们在柔力球项目比赛中取得银奖。河南省体育局、省老年工作委员会、省老年体育协会非常重视参加这次比赛,先后在全省13个地市进行选拔,最终选定由油田离退休老年柔力球队代表河南省参加比赛。他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最终以优异成绩荣获团体竞技银奖,为河南人民争得了荣誉,也为中石化
期刊
编者按: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高血压的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触目惊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亿多,且以每年3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患上高血压后没能科学有效的调控,远离了健康梦和长寿梦!得了高血压,如何拥有健康长寿的高品质人生?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关心的问题。    高血压——长寿路上的吃人老虎    高血压,医学界把它比喻为“无声杀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