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65-02科學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对学习对象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他们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他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在观看了老师操作的米饭遇碘酒和淀粉遇碘酒两个小实验后,孩子们知道了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仅仅是老师的操作,可孩子们却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食物,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碘酒、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他们带来了好多蔬菜和水果,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包和馒头。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
二、留足空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与任意猜测的空间,并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其大胆猜想,想其所想。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在初步完成电磁铁的制作后,让学生对电磁铁的性质进行猜想,学生就会提出:“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电磁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而后由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探究时学生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由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向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变。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提升,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学《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但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也就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方法,明确学生科学探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例如: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一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每个小组都放着小苏打和白醋,当老师提出实验内容后,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如果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那实验的结果就会各不相同。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充分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的,只有当一份小苏打和三份白醋混合,反应才是最充分,效果也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再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不同的典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围绕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目标进行,使科学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真正的“亲历科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他们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他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在观看了老师操作的米饭遇碘酒和淀粉遇碘酒两个小实验后,孩子们知道了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仅仅是老师的操作,可孩子们却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食物,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碘酒、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他们带来了好多蔬菜和水果,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包和馒头。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
二、留足空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与任意猜测的空间,并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其大胆猜想,想其所想。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在初步完成电磁铁的制作后,让学生对电磁铁的性质进行猜想,学生就会提出:“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电磁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而后由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探究时学生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由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向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变。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提升,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学《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但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也就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方法,明确学生科学探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例如: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一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每个小组都放着小苏打和白醋,当老师提出实验内容后,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如果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那实验的结果就会各不相同。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充分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的,只有当一份小苏打和三份白醋混合,反应才是最充分,效果也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再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不同的典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围绕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目标进行,使科学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真正的“亲历科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