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评价介绍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20~22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医学研究申请办公室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了独立的专家组,对已发表的伞球(包括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对照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估[1,2]。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该例成年男性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该患者赴加拿大、美国自助旅游3周,2009年5月14日发病,次日回国入境检疫时有发热,即转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其临床表现以咽痛、干咳、鼻塞起病,后出现发热、全身肌肉
目的 构建含UL97基因耐药相关突变的重组人巨细胞病毒(rHCMV),并通过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加以鉴定.方法 采用重叠延伸剪接PCR在UL97基因中引入Pine I位点和耐药相关位点做定点突变,将所获突变基因片段按比例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标准株DNA混合,经脂质体介导共转染成纤维细胞MRC-5.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HCMV PP65抗原,证实MRC-5已被rHCMV感染,观察同源重组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反复发作或HBV的潜在感染均可能导致肝硬化.对于代偿期肝硬化,治疗目标是延缓和减少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1]。
期刊
患者男,44岁,因乏力1个月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有乙型肝炎史10余年,曾予护肝治疗,效果欠佳,贫血进行性加重.体格检查:神清,精神萎靡,重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四肢皮肤感觉减退,腰部以上皮肤感觉略减退。
期刊
患者女,53岁.1 d前突发畏寒、发热,半天前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压下降,立即予输液、升压治疗,约1 h后神志渐清醒.但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淤点、淤斑,逐渐增多、扩大,病程中无头痛、抽搐、呕吐。
期刊
患者男,12岁.因发热、左耳下肿痛2周入院,2周前出现左耳下肿痛,伴发热、张口闲难.外院诊断腮腺炎,先后给予利巴韦林、头饱他啶、头孢呋辛、甲硝唑等治疗1周,病情无好转,出现左耳下有波动感,行左腮腺脓肿切开术后,改用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肿痛无改善而入院。
期刊
宿主感染HBV的临床发展过程除与病毒本身有关外,还与不同个体对HBV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作为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因群,与抗HBV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及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的能力决定着HBV感染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许多研究表明,某些HLAⅡ类分子或等位基因与HBV感染的预后有密切关系[1,2].本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化
期刊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HBIG-PBCA-NP)对HBV感染细胞模型HBsAg、HBV DNA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含HBIG-PBCA-NP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培养基培养HepGg.2.15细胞,或先以一定浓度的上述两种药物培养,第3天后更换为不含相应药物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堵养上清液HBsAg、HBV DNA.组间比较采用t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 HFMD)是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的常见及多发病,少数患儿可并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蕤和心肌炎等[1-3],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易死亡.我国2008年5月2日已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之一。
期刊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