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使硕士研究生人均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有限,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大班化和本科化”的倾向,致使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依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分为三个阶段,即英才教育或精英教育阶段(<15%),大众教育阶段(15%~50%),普及化教育阶段(>50%)。套用这个国际惯例来看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虽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学者把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型和研究型,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为防止“研究生教育大班化和本科化”现象的继续,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应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要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事科学研究。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模仿、跟踪别人研究方向的比较多,即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多,自主创新性研究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这些不良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研究生教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尤其是可以带领一个学科发展的帅才。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管理方法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之一 ——“教育要面向未来”,解决了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问题。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就会培养出具有超前性的前沿学科人才。这些人才将发现或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并把这些新的知识文化用于本科教学,解决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慢、内容老化等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发展,使本科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了“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这个思想观念问题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交叉学科中有大批课题需要突破,因此在培养研究生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找出它们的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确立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观念,还将产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在“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新世纪科学论坛”上指出:“促进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他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的时代,一方面需要科技人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就是要与不同的学科尽可能地进行学术交流。科技人员要把其他学科的发展运用到自己学科的研究中来,解决自己学科中的问题,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
研究生教育主要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依托,导师和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只有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把握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科研选题,从而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展和课程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培养科研能力有关的经费也可以通过争取科研项目等途径来解决。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设好培养研究生的载体——科研基地,所执行的科研任务要适合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即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既要打好科研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的,结合任务而又高于任务。
第二,不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研究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直接生产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来源于深厚的基本功底。而深厚的基本功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上下工夫,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透过事物的现象抓问题的本质,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第三,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能闭门造车,要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不做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在对所从事的本学科的前沿课题进行深入钻研的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找出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创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关注国家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因此,进行科学研究要关注国家的需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除了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外,还离不开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因为目前我国的财政有限,我们要用最有限的财力取得最大的研究成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考虑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力量较弱,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重视应用研究,以及少量的开发研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原动力在于教育,决定民族未来的也是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烈的人生黄金时期,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研究生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这种机遇和压力促成了研究生强烈的成才愿望。强烈的成才愿望是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在动力,就能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学校这个小环境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动力。比如,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既奖励学生,也奖励教师,如获得学校设立的创新成果奖者可以优先评为优秀毕业生和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设立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资助理论基础深厚、选题具有创新性、有可能取得或已经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生。
第二,将研究生引向学科的前沿和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是创新的两大领域。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热点,了解研究的主攻方向和涉及的课题,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选好合适的研究课题,使学生较快地触及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引导研究生深入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多观察、善思考,敢于向传统挑战,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结合课题进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和承担课题研究,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为今后独立从事研究和承担项目积累经验,还可以培养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和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聆听学术报告、进行交流与专题讨论等等;引导学生提问,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俞国良.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综述[M].教育研究,2001(1):79-80.
[3]保铮.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第4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4-11.
依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分为三个阶段,即英才教育或精英教育阶段(<15%),大众教育阶段(15%~50%),普及化教育阶段(>50%)。套用这个国际惯例来看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虽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学者把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型和研究型,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为防止“研究生教育大班化和本科化”现象的继续,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应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要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事科学研究。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模仿、跟踪别人研究方向的比较多,即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多,自主创新性研究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这些不良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研究生教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尤其是可以带领一个学科发展的帅才。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管理方法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之一 ——“教育要面向未来”,解决了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问题。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就会培养出具有超前性的前沿学科人才。这些人才将发现或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并把这些新的知识文化用于本科教学,解决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慢、内容老化等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发展,使本科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了“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这个思想观念问题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交叉学科中有大批课题需要突破,因此在培养研究生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找出它们的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确立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观念,还将产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在“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新世纪科学论坛”上指出:“促进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他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的时代,一方面需要科技人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就是要与不同的学科尽可能地进行学术交流。科技人员要把其他学科的发展运用到自己学科的研究中来,解决自己学科中的问题,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
研究生教育主要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依托,导师和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只有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把握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科研选题,从而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展和课程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培养科研能力有关的经费也可以通过争取科研项目等途径来解决。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设好培养研究生的载体——科研基地,所执行的科研任务要适合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即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既要打好科研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的,结合任务而又高于任务。
第二,不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研究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直接生产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来源于深厚的基本功底。而深厚的基本功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上下工夫,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透过事物的现象抓问题的本质,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第三,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能闭门造车,要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不做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在对所从事的本学科的前沿课题进行深入钻研的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找出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创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关注国家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因此,进行科学研究要关注国家的需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除了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外,还离不开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因为目前我国的财政有限,我们要用最有限的财力取得最大的研究成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考虑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力量较弱,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重视应用研究,以及少量的开发研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原动力在于教育,决定民族未来的也是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烈的人生黄金时期,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研究生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这种机遇和压力促成了研究生强烈的成才愿望。强烈的成才愿望是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在动力,就能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学校这个小环境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动力。比如,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既奖励学生,也奖励教师,如获得学校设立的创新成果奖者可以优先评为优秀毕业生和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设立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资助理论基础深厚、选题具有创新性、有可能取得或已经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生。
第二,将研究生引向学科的前沿和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是创新的两大领域。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热点,了解研究的主攻方向和涉及的课题,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选好合适的研究课题,使学生较快地触及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引导研究生深入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多观察、善思考,敢于向传统挑战,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结合课题进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和承担课题研究,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为今后独立从事研究和承担项目积累经验,还可以培养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和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聆听学术报告、进行交流与专题讨论等等;引导学生提问,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俞国良.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综述[M].教育研究,2001(1):79-80.
[3]保铮.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第4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