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脆弱性理论综述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学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银行脆弱性 安全边界 挤兑模型
  一、引言
  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起因于近几十年国内外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在金融脆弱性中,银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银行经营具有的“硬负债、软资产”特征正是银行脆弱性的结构体现。总的来看,可将现已成形的理论分为宏观视角的理论和微观视角的理论。
  二、宏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早期经济学家对银行脆弱性的研究往往与经济危机紧密相连。这些理论主要分为以Fisher 为代表的周期理论和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一)对银行脆弱性的周期性解释
  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作出最早论述的是Marx(1894),他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表现在银行信用急剧膨胀而脱离产业发展,导致信用危机并诱发银行危机。Veblen(1904)基于该假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波动脱离的实体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Fisher(1933)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 “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将危机归于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负债,随着经济的萧条,企业丧失偿还能力将引发一连串债务问题,最终导致货币的紧缩。
  Minsky(1986)系统的提出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以及贷款人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它们必将经历周期性危机,当这种周期性危机传导至经济体的其它部门时,经济危机便产生了。Kregel(1997)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边界说”,安全边界是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经济形势大好时,银行会降低安全边界,安全边界的盲目降低累积了银行脆弱性,当经济不再繁荣时,借款人无法偿还所借贷款,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二)对银行脆弱性的货币主义解释
  Frideman and Shcwartz将金融不稳定的原因归于失败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相对稳定,货币供给由货币政策决定,失败的货币政策将通过货币供给的不平衡传至金融市场,导致了金融体系不稳定。美联储在1929年—1933年间执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货币供给,降低了产量,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大萧条。
  Brunner and Metlzer对货币主义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他们强调了货币存量增速的重要性。当货币供给量发生突发性的大幅度紧缩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出售资产以维持足够的流动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增加银行筹资成本,降低银行偿债能力,严重时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微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分析工具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扩展为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微观机制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银行挤兑模型
  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D—D模型,认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借短贷长,完成流动性转换的功能使得其自身容易遭受挤兑。由于存款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他们无法有效判断银行是否稳健。在存款基础稳定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均衡的存在。这些均衡是所有客户都知晓的随机事件的函数,当某一负面事件使得客户认为挤提概率提高时,挤提风潮就爆发了。
  沿着这一思路,Jacklin(1988),和Bhattacharya(1988)研究了由于生产回报不确定带来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明确提出了可能引起挤兑的因素,并认为挤兑是由经济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系统性”事件。Goton(1985)研究了“噪声”是如何导致银行挤兑的。Dowd(1992)继续这一研究,认为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的话,公众不会参与挤兑。但对于投资者多少资本才算是充足很难形成明确答案。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理论开始在银行脆弱性的研究中得到运用。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银行的存在产生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与储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促成储蓄者对银行的挤兑。银行与借款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
  逆向选择是交易发生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贷市场上,银行无法获得有关借款者的完全信息,而银行一般是按照以往借款人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对于风险较小的客户来说,这一利率较高,他们可能因此退出借贷市场,银行贷款质量将进一步下降。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使得留在信贷市场上的更多的是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偏好者。在获得贷款后,这些企业更易把贷款挪用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以期获得高回报,这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增加。这很可能损害到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导致银行的脆弱性。
  (三)金融价格的内在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具有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性是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根本原因。Wilson、Scylla 和Jones(1990)分析了美国历史上4次主要股票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Mishkin(1994)认为过去金融危机的证据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金融问题都是先由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所引起的。 从银行方面考虑,资产价格下跌意味着借款人用以抵押担保的资产价值下降,企业和个人的净财富也将受到不利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严重时将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为了挽回损失以及满足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将出售贷款抵押品,这进一步导致抵押品价格的下降,给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耿同劲.银行脆弱性理论述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24-28.
  [2]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3):45-47.
  [3]Stiglitz. Lessons from EastAsia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9,21(3):5-10.
  
  作者简介:张莲(1986-),女,安徽淮南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银行业。
  (责任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市场,其中私营企业跨国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文章就私营企业跨国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私营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私营企业 跨国投资 风险控制  一、中国私营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
【摘要】中国央行选择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然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是: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能够被中央银行所独立决定。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那么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主动控制将毫无意义。本文在介绍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当前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问题,并试图以此来解释当前中国央行难以完全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也难以真正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关键词】 货币
目的:对进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从而体现护理的有效性。方法:我科通过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20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45~85岁,平均66.5岁
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财政部门对高校多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高校教学设施也在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在提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性、增强
【摘要】本文从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的社会利益论入手,对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方法和相应的金融监管目标、决定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其他方法进行了论述。进而综合各种因素,明确与现行金融体系相适应的监管组织结构。  【关键词】金融监管 目标 组织结构  一、现代社会管制理论的内容  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通过社会利益论、追逐论和经济监管论三种理论来对金融监管的实践进行解释。由于对我国金融实践的局限性,追逐论虽然能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寓的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党建工作的发展步伐,已逐渐深入到建立党员宿舍中来,本文就学生党员宿舍在公寓管理中所产生的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难懂,零碎易忘,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诸方面:1)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2)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3)独立分
通过对于武术课程内在的文化剖析,分析其内在文化价值,结合当下高校课程进行改革,推动高校相关武术课程的改革,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在保留原有优秀文化价值基础上推动武术课程
一直以来,钢琴都被视为"乐器之王",因其具有着宽泛的音域,美妙的音色,恢弘的气势,优美的旋律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悦耳动听的钢琴乐曲需要钢琴音色的陪衬,所以,美
【摘要】本文以金融排斥为研究基点,运用社会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金融排斥产生的特殊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抑制金融排斥的金融包容政策。  【关键词】金融排斥 供给需求分析 政策选择  一、金融排斥概述  金融排斥是金融地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是由英国教授Leyshon&Thrift(1995)提出,是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