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各类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都实现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这在各类文化教育领域相互交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融合的当今社会,难免会出现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社会各行业更需要的是一种跨学科整合能力强、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理念方面的侧重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介绍了通识教育的相关理念,然后就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策略,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教育传统,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概念,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旨在拓展人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人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其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发展,以及身心核心的自由状态。19世纪,美国学者帕卡德结合大学教育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涵盖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全人”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才教育、普通常识教育或人文素养教育等。从字面意思来讲,“通”有融会贯通的涵义,“识”则是指见识、认知,联在一起即是指整合后的认知。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之人”,除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知识、能力、道德全面发展之外,走出校门之后还要求学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能力。
从教育理念方面来讲,通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全面、均衡、和谐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讲,除了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之外,通识教育还包括校园文化、社团以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现阶段,在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中,常见的教育形式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针对职校中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通常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推动高职在校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和专业艺术教育不同的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其核心目标并非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是从人文角度其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认识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修养,最终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通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共通之处。通识教育突破了专业的局限性,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正是这些教育普遍共性的知识,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书法等知识,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教育,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正好吻合了通识教育的精神。其次,公共艺术课程是通识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理念要想在具体的课程中得以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完成。因此,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是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从理论转向实践的关键步骤。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
1.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尽可能避免过多的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力求让不同专业、零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其次,通识教育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学生,因此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设置多元、多样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实施多元、开放式的教育内容
从开放和多元化的角度来开展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其本质就是考虑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和融合,或是针对某一艺术学科知识进行纵向拓展,使其具备多元化和开放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教育内容广度的要求。另外,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还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从多个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
3.合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评价
我国传统课程教育评价模式,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采用考试、评比等手段来完成。然而,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来讲,我们应当认识到艺术的功用性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地深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内化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气质。这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因此,针對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评价,就不能单纯地考虑其功用性和实用性,而是应当抛开各种考核制度,从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结语: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切实结合校方实际情况,深入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理念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各类社团及艺术团体,组织开展公共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杰.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1):102-103.
[2]丰欣欣.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J].职业教育研究,2015,(03):69.
[3]杨学志.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9-31.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教育传统,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概念,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旨在拓展人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人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其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发展,以及身心核心的自由状态。19世纪,美国学者帕卡德结合大学教育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涵盖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全人”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才教育、普通常识教育或人文素养教育等。从字面意思来讲,“通”有融会贯通的涵义,“识”则是指见识、认知,联在一起即是指整合后的认知。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之人”,除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知识、能力、道德全面发展之外,走出校门之后还要求学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能力。
从教育理念方面来讲,通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全面、均衡、和谐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讲,除了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之外,通识教育还包括校园文化、社团以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现阶段,在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中,常见的教育形式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针对职校中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通常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推动高职在校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和专业艺术教育不同的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其核心目标并非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是从人文角度其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认识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修养,最终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通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共通之处。通识教育突破了专业的局限性,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正是这些教育普遍共性的知识,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书法等知识,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教育,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正好吻合了通识教育的精神。其次,公共艺术课程是通识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理念要想在具体的课程中得以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完成。因此,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是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从理论转向实践的关键步骤。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
1.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尽可能避免过多的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力求让不同专业、零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其次,通识教育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学生,因此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设置多元、多样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实施多元、开放式的教育内容
从开放和多元化的角度来开展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其本质就是考虑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通识性。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和融合,或是针对某一艺术学科知识进行纵向拓展,使其具备多元化和开放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教育内容广度的要求。另外,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还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从多个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
3.合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评价
我国传统课程教育评价模式,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采用考试、评比等手段来完成。然而,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来讲,我们应当认识到艺术的功用性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地深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内化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气质。这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因此,针對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评价,就不能单纯地考虑其功用性和实用性,而是应当抛开各种考核制度,从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结语: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切实结合校方实际情况,深入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理念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各类社团及艺术团体,组织开展公共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杰.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1):102-103.
[2]丰欣欣.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J].职业教育研究,2015,(03):69.
[3]杨学志.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