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涪陵榨菜又涨价了
涪陵榨菜在2016年7月上调11个单品价格8%~12%之后,又在2月14日发布了新一轮的涨价公告,宣布9个主力单品提价15%~17%。这次涨的是流通渠道主力产品,覆盖面比较大。以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乌江牌榨菜为例,之前不到2元一包,现在零售价已经高达2.6元,相比较同规模的其他品牌榨菜零售价在1.5~2元。
此次涨价是为了缓解榨菜原料和包装物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公司也表示此次主力产品提价,可能对公司2017年度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去年提价之后来看——2016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幅,2016全年净利润预告上限上修20%——提价对公司的销量影响不大,市场完全消化掉了,甚至对公司业绩有正面的影响,主要是公司的优秀品牌和口碑(口味)以及产品超低单价,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价格敏感度不高。
PPI暴涨的核心
从涪陵榨菜提价(受益于上游涨价),我们可以延伸思考,这轮从上至下的“通胀潮”,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如何呢?
首先看通胀数据。2017年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预期2.4%,前值2.1%,高于预期。1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预期6.5%,前值5.5%,也高于预期。短短的12个月里,PPI从-6%飙至+7%,速度为历史最快。非食品CPI环比为2000年来历史最高。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
CPI虽得益于能源等价格控制及房价暴涨因素未完全反映,也小幅超预期。2017年1月PPI与CPI同比涨幅剪刀差继续扩大至4.4%,创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新高(经济学家仍安抚说没有通胀)。PPI如果继续高位运行,要么必然传导到CPI,下游涨声一片,要么下游需求不足,导致上游有价无市,高位横盘后PPI重新暴跌和需求匹配。
目前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因为在房价掏空了百姓、实体萎靡工资数年不增、居民部门狂加杠杆之后,需求已经很难大幅抬升。如果这时候CPI起来的话,百姓的意见会很大,国家不会放任通胀。从历史上看,若CPI超过基准利率1%以上,则央行出手只是时间问题了。
接着来分析这轮CPI特别是PPI的急速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全球经济复苏的因素,但国内PPI暴涨的核心还是人为干预扭曲的结果:供给侧改革+一刀切去产能+严查环保+天量基建需求+2016年狂加杠杆炒房。因此,这轮商品和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的下游高需求支撑,是自上而下传导的。这和过去经济好转、下游需求旺盛带来的上游产品涨价逻辑不同,因此我们也看到PPI遠超CPI,剪刀差创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哪类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这个逻辑下,那些没有定价权、没有高壁垒(核心技术)的中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受到影响最大。因为下游需求不起来,他们无力向下传导,只能吃下上游成本不断抬高、利润不断减少的苦果。另一方面,如果中游企业有核心技术壁垒、高市场占有率、高议价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向下传导。因此,影响较大的将会是那些没有品牌效应、没有提价能力的下游企业。
对于涪陵榨菜、贵州茅台等低价格敏感度或高壁垒高品牌的优秀消费企业来说,他们可以轻松地把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于其他的下游中高端消费品、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苹果手机涨价了果粉们还是会买,但国产低端手机涨价了,你可能就选更便宜的低端手机了)。
此外,有一些企业可能因行业属性的原因,没有很强的转嫁成本的能力,但如果有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同行业价格战中有极强的优势,虽然利率润可能下滑,但依靠价格战不断消灭竞争对手提升市场占有率,这种企业也是很优秀的(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沙漠之花:夕阳行业中的优秀公司)。
总之,不论通胀和宏观经济如何变化,优秀的公司总是能在各种环境下胜出。对于好生意好公司我们用好价格买入,穿越宏观经济的牛熊易如反掌。看空全球宏观经济、认定资产价格泡沫即将破裂,这就一定要空仓吗?非也。这也是我为什么重仓港股的原因,好的企业处在低的估值,没理由不重仓。
涪陵榨菜在2016年7月上调11个单品价格8%~12%之后,又在2月14日发布了新一轮的涨价公告,宣布9个主力单品提价15%~17%。这次涨的是流通渠道主力产品,覆盖面比较大。以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乌江牌榨菜为例,之前不到2元一包,现在零售价已经高达2.6元,相比较同规模的其他品牌榨菜零售价在1.5~2元。
此次涨价是为了缓解榨菜原料和包装物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公司也表示此次主力产品提价,可能对公司2017年度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去年提价之后来看——2016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幅,2016全年净利润预告上限上修20%——提价对公司的销量影响不大,市场完全消化掉了,甚至对公司业绩有正面的影响,主要是公司的优秀品牌和口碑(口味)以及产品超低单价,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价格敏感度不高。
PPI暴涨的核心
从涪陵榨菜提价(受益于上游涨价),我们可以延伸思考,这轮从上至下的“通胀潮”,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如何呢?
首先看通胀数据。2017年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预期2.4%,前值2.1%,高于预期。1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预期6.5%,前值5.5%,也高于预期。短短的12个月里,PPI从-6%飙至+7%,速度为历史最快。非食品CPI环比为2000年来历史最高。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
CPI虽得益于能源等价格控制及房价暴涨因素未完全反映,也小幅超预期。2017年1月PPI与CPI同比涨幅剪刀差继续扩大至4.4%,创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新高(经济学家仍安抚说没有通胀)。PPI如果继续高位运行,要么必然传导到CPI,下游涨声一片,要么下游需求不足,导致上游有价无市,高位横盘后PPI重新暴跌和需求匹配。
目前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因为在房价掏空了百姓、实体萎靡工资数年不增、居民部门狂加杠杆之后,需求已经很难大幅抬升。如果这时候CPI起来的话,百姓的意见会很大,国家不会放任通胀。从历史上看,若CPI超过基准利率1%以上,则央行出手只是时间问题了。
接着来分析这轮CPI特别是PPI的急速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全球经济复苏的因素,但国内PPI暴涨的核心还是人为干预扭曲的结果:供给侧改革+一刀切去产能+严查环保+天量基建需求+2016年狂加杠杆炒房。因此,这轮商品和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的下游高需求支撑,是自上而下传导的。这和过去经济好转、下游需求旺盛带来的上游产品涨价逻辑不同,因此我们也看到PPI遠超CPI,剪刀差创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哪类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这个逻辑下,那些没有定价权、没有高壁垒(核心技术)的中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受到影响最大。因为下游需求不起来,他们无力向下传导,只能吃下上游成本不断抬高、利润不断减少的苦果。另一方面,如果中游企业有核心技术壁垒、高市场占有率、高议价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向下传导。因此,影响较大的将会是那些没有品牌效应、没有提价能力的下游企业。
对于涪陵榨菜、贵州茅台等低价格敏感度或高壁垒高品牌的优秀消费企业来说,他们可以轻松地把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于其他的下游中高端消费品、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苹果手机涨价了果粉们还是会买,但国产低端手机涨价了,你可能就选更便宜的低端手机了)。
此外,有一些企业可能因行业属性的原因,没有很强的转嫁成本的能力,但如果有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同行业价格战中有极强的优势,虽然利率润可能下滑,但依靠价格战不断消灭竞争对手提升市场占有率,这种企业也是很优秀的(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沙漠之花:夕阳行业中的优秀公司)。
总之,不论通胀和宏观经济如何变化,优秀的公司总是能在各种环境下胜出。对于好生意好公司我们用好价格买入,穿越宏观经济的牛熊易如反掌。看空全球宏观经济、认定资产价格泡沫即将破裂,这就一定要空仓吗?非也。这也是我为什么重仓港股的原因,好的企业处在低的估值,没理由不重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