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开展让阅读走进课堂、好书大家读和“名著故事会”等活动,既拓宽了知识面,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又达成了新课程对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至于原因,可以一句话概括: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来考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课外阅读开展起来,明显的“成本大、周期长、效益不高”;不如抓抓教材,搞“短线投资”效果明显易见。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
1、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贫乏。忽略課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很多人患有“贫血症”,千人一面的作文形象,千篇一律的语言材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
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读书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开阔阅读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大量的书。可是,学生已经被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去践行新课程在阅读方面“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目标要求呢?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做法
首先,让阅读走进课堂。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要用两节课时间来学习一篇千字左右的课文,而一节阅读课学生的阅读量可达上万字,一千字解析量的效果和一万字阅读量的效果是不能比的。鉴于这种情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课外阅读言正名顺地走进课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课一得”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即一节课训练一个点,如语言优美,富有文彩的课文,可以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此来积累词语、句子;对写作方法巧妙、独特的课文,就重点体会人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教育性、思想性强的文章,则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出发······总之,第一,课堂让学生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第二,课后让学生阅读老师印发的同一类型(从内容分类)的资料,并做好读书笔记。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阅读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了。
其次,举办“好书大家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感想,读出精彩,读出人生。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向班里其他同学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先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本的内容概要,然后把书放进班级的“大家图书馆”里,供其他同学借阅浏览。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学生想读书而又无书读的问题,又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帮互助意识。
第三,开展“名著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名著,便以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如看了《水浒传》,有的同学就讲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听到别人津津有味的讲述自己读过的名著故事,其他同学读书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也想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展身手。于是,一种人人争读名著的火热气氛在学生之间便潜滋暗长起来。我任课班级学生读过的名著有《鲁滨孙漂流记》、《子夜》、《围城》、《昆虫记》、《悲惨世界》、《名人传》等几十本。也许他们还不能完全读懂书的内容,然而可以采用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正如《五柳先生传》中所言“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第四,进行读法指导。“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读书的本领”,而“读书重在结果,读法重在过程”。教师的任务决不只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文章,理解一个个主题,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适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读书方法。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应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第五,分层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把阅读品味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向导,及时地为学生的阅读"导航"。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我在阅读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层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层:心有灵犀。即要求边读边记,找出感点,遇到与自己的心灵有交汇的地方,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备交流。这一层次适应于写作感悟能力很强的学生。
B层:读书偶得。即要求边读边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一两句评语,写在读书笔记上,以便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C层:最佳眼光。即把自己喜欢的名句佳篇积累起来,整理到集锦本上,作为写作素材,以备查阅。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以上三个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要求,能有效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充满激情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心灵独语,是灵魂散步,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书为伴,用阅读来点亮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2、培根《谈读书》
【关键词】语文;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至于原因,可以一句话概括: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来考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课外阅读开展起来,明显的“成本大、周期长、效益不高”;不如抓抓教材,搞“短线投资”效果明显易见。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
1、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贫乏。忽略課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很多人患有“贫血症”,千人一面的作文形象,千篇一律的语言材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
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读书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开阔阅读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大量的书。可是,学生已经被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去践行新课程在阅读方面“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目标要求呢?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做法
首先,让阅读走进课堂。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要用两节课时间来学习一篇千字左右的课文,而一节阅读课学生的阅读量可达上万字,一千字解析量的效果和一万字阅读量的效果是不能比的。鉴于这种情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课外阅读言正名顺地走进课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课一得”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即一节课训练一个点,如语言优美,富有文彩的课文,可以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此来积累词语、句子;对写作方法巧妙、独特的课文,就重点体会人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教育性、思想性强的文章,则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出发······总之,第一,课堂让学生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第二,课后让学生阅读老师印发的同一类型(从内容分类)的资料,并做好读书笔记。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阅读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了。
其次,举办“好书大家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感想,读出精彩,读出人生。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向班里其他同学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先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本的内容概要,然后把书放进班级的“大家图书馆”里,供其他同学借阅浏览。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学生想读书而又无书读的问题,又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帮互助意识。
第三,开展“名著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名著,便以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如看了《水浒传》,有的同学就讲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听到别人津津有味的讲述自己读过的名著故事,其他同学读书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也想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展身手。于是,一种人人争读名著的火热气氛在学生之间便潜滋暗长起来。我任课班级学生读过的名著有《鲁滨孙漂流记》、《子夜》、《围城》、《昆虫记》、《悲惨世界》、《名人传》等几十本。也许他们还不能完全读懂书的内容,然而可以采用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正如《五柳先生传》中所言“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第四,进行读法指导。“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读书的本领”,而“读书重在结果,读法重在过程”。教师的任务决不只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文章,理解一个个主题,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适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读书方法。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应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第五,分层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把阅读品味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向导,及时地为学生的阅读"导航"。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我在阅读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层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层:心有灵犀。即要求边读边记,找出感点,遇到与自己的心灵有交汇的地方,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备交流。这一层次适应于写作感悟能力很强的学生。
B层:读书偶得。即要求边读边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一两句评语,写在读书笔记上,以便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C层:最佳眼光。即把自己喜欢的名句佳篇积累起来,整理到集锦本上,作为写作素材,以备查阅。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以上三个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要求,能有效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充满激情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心灵独语,是灵魂散步,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书为伴,用阅读来点亮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2、培根《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