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星空里,描写男性豪杰的文章可谓繁若星斗,但着力表现巾帼英雄的文章,也确实是寥若晨星,木兰便是这为数不多的晨星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国难当头,木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忠于国家,但她又孝敬父母,可谓忠孝两全。
《木兰诗》中除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和最后一处吟唱者的赞词外,其余绝大部分文字都明确显示木兰是女郎。如果解读文章内容不能围绕一个“女”字展开,那么分析木兰形象就偏离了文本。
1.代父从军显忠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的文告连夜发到千家万户,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侵犯,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催促之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中父老弟幼,无人应征,是代父从军还是留在家中,着实让木兰犯愁了。这是情感和勇气的较量,这是人性和理性的挣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经历了一番反复权衡之后,木兰终于战胜自我,做出勇敢的选择,杀敌报国,尽显忠心。其实人生处处都在选择,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没有国家哪有自家,国难当头,应以国家安危大局为重,木兰深明这一点。文章中木兰刚出场,就有与众不同的女性气息,就有女性少有的阳刚之气。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如果说是体察“阿爷”之难的话,更应该说是对国家忠心的显露。
2.征战沙场见忠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
明代谭元春道:“尤妙在语带香奁,应男子征戍气。”木兰“替爷征”只好女扮男装,奔赴沙场,她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险关,飞跃一座座高山,不远万里向前线进发,勇猛无比。边塞凛冽的寒风她不顾,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她不怕,坚苦卓绝的生活她承受。一个女子和男子一样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由此可见,女子如果施展才华和胆略,并不逊于男子。千百年来,木兰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女性气息让多少男子感到自愧不如!读着上面的诗句,一个忠于祖国的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正仿佛矗立于广阔的天幕之下,须仰视才见!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木兰立功之大,战功显赫,天子非常器重,因此赏赐之多,这是从侧面写她基于对国家的忠心而得到应有的回报。
3.征途思亲有孝心。踏上征途的木兰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初次离家,露宿在空寂旷野中的木兰,耳边没有父母唤女的温馨,一个柔弱女子内心涌起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与牵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的木兰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奔赴战场,渴望杀敌;另一方面孤独寂寞,思念亲人。这既有柔弱的一面,又有刚健的一面;既有报国的一面,又有孝心的一面。两个“不闻……但闻……”相对照,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征途牵挂父母正是木兰有孝心的表现。木兰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英雄。木兰思亲,非但未削弱木兰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富有个性,更可爱、可信、可敬。家中老父已年老体弱,无法上战场,正需要她照顾,难怪她征途牵挂,这也不正是说明她具有孝心吗?国家危难,应去杀敌,保家卫国,她把对父母的思念、孝心自觉地转化为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行动,是一个好女子。
4.辞官还乡尽孝心。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仗打完了,木兰立下战功,“可汗问所欲”是应当的,当“尚书郎”也是应该的,但“木兰不用”表面上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实际上是她爱家乡,更是她愿意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以尽孝心。“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十年过去了,父母更加衰老,从“出郭相扶将”一句可以看出父母相互搀扶出城高兴地迎接她,体力更加不支,确实到了需要用人伺候的地步了,难怪木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正是木兰对家乡如此依恋,对父母如此思念,如此想尽孝心,所以才会为保卫国家而奋不顾身。爱国,爱家,有孝心,才是一个真正感人的木兰,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木兰。
综上所述,“木兰是女郎”是民歌构思的核心。文章着力写她尽忠国家,思念家乡,孝敬父母。同时在文章最后写她入闺房,“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她打扮的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神姿风韵,把心灵美和外表美融合在木兰身上。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在中国历史上,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忠孝两全,既有女儿娇美的气息又有男子刚健气魄的女性,却只有木兰一人!这正是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木兰诗》中除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和最后一处吟唱者的赞词外,其余绝大部分文字都明确显示木兰是女郎。如果解读文章内容不能围绕一个“女”字展开,那么分析木兰形象就偏离了文本。
1.代父从军显忠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的文告连夜发到千家万户,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侵犯,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催促之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中父老弟幼,无人应征,是代父从军还是留在家中,着实让木兰犯愁了。这是情感和勇气的较量,这是人性和理性的挣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经历了一番反复权衡之后,木兰终于战胜自我,做出勇敢的选择,杀敌报国,尽显忠心。其实人生处处都在选择,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没有国家哪有自家,国难当头,应以国家安危大局为重,木兰深明这一点。文章中木兰刚出场,就有与众不同的女性气息,就有女性少有的阳刚之气。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如果说是体察“阿爷”之难的话,更应该说是对国家忠心的显露。
2.征战沙场见忠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
明代谭元春道:“尤妙在语带香奁,应男子征戍气。”木兰“替爷征”只好女扮男装,奔赴沙场,她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险关,飞跃一座座高山,不远万里向前线进发,勇猛无比。边塞凛冽的寒风她不顾,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她不怕,坚苦卓绝的生活她承受。一个女子和男子一样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由此可见,女子如果施展才华和胆略,并不逊于男子。千百年来,木兰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女性气息让多少男子感到自愧不如!读着上面的诗句,一个忠于祖国的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正仿佛矗立于广阔的天幕之下,须仰视才见!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木兰立功之大,战功显赫,天子非常器重,因此赏赐之多,这是从侧面写她基于对国家的忠心而得到应有的回报。
3.征途思亲有孝心。踏上征途的木兰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初次离家,露宿在空寂旷野中的木兰,耳边没有父母唤女的温馨,一个柔弱女子内心涌起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与牵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的木兰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奔赴战场,渴望杀敌;另一方面孤独寂寞,思念亲人。这既有柔弱的一面,又有刚健的一面;既有报国的一面,又有孝心的一面。两个“不闻……但闻……”相对照,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征途牵挂父母正是木兰有孝心的表现。木兰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英雄。木兰思亲,非但未削弱木兰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富有个性,更可爱、可信、可敬。家中老父已年老体弱,无法上战场,正需要她照顾,难怪她征途牵挂,这也不正是说明她具有孝心吗?国家危难,应去杀敌,保家卫国,她把对父母的思念、孝心自觉地转化为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行动,是一个好女子。
4.辞官还乡尽孝心。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仗打完了,木兰立下战功,“可汗问所欲”是应当的,当“尚书郎”也是应该的,但“木兰不用”表面上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实际上是她爱家乡,更是她愿意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以尽孝心。“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十年过去了,父母更加衰老,从“出郭相扶将”一句可以看出父母相互搀扶出城高兴地迎接她,体力更加不支,确实到了需要用人伺候的地步了,难怪木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正是木兰对家乡如此依恋,对父母如此思念,如此想尽孝心,所以才会为保卫国家而奋不顾身。爱国,爱家,有孝心,才是一个真正感人的木兰,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木兰。
综上所述,“木兰是女郎”是民歌构思的核心。文章着力写她尽忠国家,思念家乡,孝敬父母。同时在文章最后写她入闺房,“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她打扮的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神姿风韵,把心灵美和外表美融合在木兰身上。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在中国历史上,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忠孝两全,既有女儿娇美的气息又有男子刚健气魄的女性,却只有木兰一人!这正是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