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从而化解社会矛盾,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全面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监督 民主 管理 制度化
一、存在问题
村务公开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缓解农村干群关系,起了一些作用。时下,各地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把村里的重大事项定期向村民们公布,这无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大进步。但村务公开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真正起到村务公开的作用,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有些地方村务公开工作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二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地点不适中。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公开只公布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程序,公开中的有关事项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一是有的村,“一会两组”(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中村组干部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群众监督力度,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意义。二是对群众代表作用发挥不够,重大事项不通知其参与,使“一会两组”的决议和意见难以落实,监督作用流于形式。
3.治理不到位
围绕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组织、经管、民政等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在当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
4.轻视公开后的反馈
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二、产生原因
当前村务公开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开内容比较笼统,特别是村民最关心的财务公开,一般只公布花了多少钱,却未公布为什么要花这些钱,“其他支出”数目也很大,这就导致村民们对公开有疑问、有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怕暴露问题、怕群众提意见,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浅薄,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大,行动上步伐迟缓。
2.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一些群众在思想上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参与监督意识不强,认为村务公开工作只是个形式问题,不认真参与。
3.上级部门重视不够,督促不力
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到了乡镇却“雷声大雨声小”。
三、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把村务公开作为事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良好的村务公开氛围,才能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意义、方法、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公开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熟悉村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工作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
县、乡(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强化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整体合力。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保障村民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乡(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固定的公开栏,夯实村务公开的硬件载体,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确保村务公开工作的经常性指导、监督到位。
3.坚持标准,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对集体财务收支,一事一议、宅基地分配,水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流转、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救灾救济款物、扶贫资金和捐赠财物的发放使用,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下转第71页)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都应逐项公开。二要规范公开程序。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进行公开。三要规范公开时间。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十一项内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可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以达到行之有效为目的。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治理
一是实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由村民代表对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议,村委会对村民代表提出的建议进行办法和答复。对其中合理的建议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二是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延办理。同时,乡镇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务公开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作主,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让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监督 民主 管理 制度化
一、存在问题
村务公开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缓解农村干群关系,起了一些作用。时下,各地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把村里的重大事项定期向村民们公布,这无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大进步。但村务公开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真正起到村务公开的作用,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有些地方村务公开工作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二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地点不适中。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公开只公布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程序,公开中的有关事项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一是有的村,“一会两组”(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中村组干部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群众监督力度,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意义。二是对群众代表作用发挥不够,重大事项不通知其参与,使“一会两组”的决议和意见难以落实,监督作用流于形式。
3.治理不到位
围绕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组织、经管、民政等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在当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
4.轻视公开后的反馈
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二、产生原因
当前村务公开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开内容比较笼统,特别是村民最关心的财务公开,一般只公布花了多少钱,却未公布为什么要花这些钱,“其他支出”数目也很大,这就导致村民们对公开有疑问、有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怕暴露问题、怕群众提意见,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浅薄,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大,行动上步伐迟缓。
2.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一些群众在思想上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参与监督意识不强,认为村务公开工作只是个形式问题,不认真参与。
3.上级部门重视不够,督促不力
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到了乡镇却“雷声大雨声小”。
三、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把村务公开作为事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良好的村务公开氛围,才能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意义、方法、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公开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熟悉村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工作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
县、乡(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强化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整体合力。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保障村民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乡(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固定的公开栏,夯实村务公开的硬件载体,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确保村务公开工作的经常性指导、监督到位。
3.坚持标准,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对集体财务收支,一事一议、宅基地分配,水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流转、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救灾救济款物、扶贫资金和捐赠财物的发放使用,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下转第71页)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都应逐项公开。二要规范公开程序。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进行公开。三要规范公开时间。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十一项内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可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以达到行之有效为目的。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治理
一是实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由村民代表对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议,村委会对村民代表提出的建议进行办法和答复。对其中合理的建议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二是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延办理。同时,乡镇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务公开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作主,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让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从而化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