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和堵管处理方式。方法:随机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儿科治疗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当中选出20例,对其护理方法、堵管发生原因和堵管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20例患儿中留置针留置时间从2到9不等,其中有3例患儿发生堵管情况,经尿激酶溶解处理后恢复通畅,患儿无静脉炎或全身感染症状。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主要是为了帮助四肢及头皮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进行输液而采取的辅助治疗措施,在实际使用中封管液剂量不足、封管技术不到位、营养液浓度过高、留置时间过长、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都会导致堵管情况,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提升小儿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颈外静脉;留置针;堵管;护理;处理措施
临床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治疗方法,根据注入药液的不同可以起到治疗、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水分平衡、调节pH平衡等多个作用,而静脉输液也成为了儿科病症当中重要的治疗手段[1]。本文即是对儿科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和堵管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20例患儿,其年龄从0.6岁至1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7±0.38)岁,其中共有13例患者患有颅内感染症状、共有1例发生急性中毒病症、3例严重脱水、3例过度肥胖。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
首先,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选择留置针的型号,其中患儿如为婴幼儿,则应选择直径较小的24留置针;如患儿年龄较大,则选择22留置针。按照常规消毒方法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处理,必要时还需要备皮。穿刺前应对留置针的外套管进行松动,使得外套管与针芯之间的粘连情况降低,这样方便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采用斜向上大约30°的方向穿刺,直接刺入患儿颈外静脉血管当中,穿刺速度不宜过快,以免用力不均匀导致血管壁破损,如见回血则说明穿刺成功,再向前推进大约2即可。利用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将针芯拔出,并使外套管尖端向前推进,完全拔出针芯,并利用医用敷贴进行固定。穿刺结束后还需要观察患儿穿刺点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肿迹象,留置针内回血是否正常。要求患儿采用平卧或穿刺点反方向侧卧休息,避免对穿刺点颈外静脉造成压迫[2]。
1.2.2护理方法
在对患儿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治疗前,首先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注意事项、优势以及预后效果。同时对患儿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患有严重的心脏、肺部、肾脏等疾病,如未患有则可以使用这种治疗方式。另外,如果患儿过于肥胖,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避免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的痛苦。如患儿颈部皮肤不干净,可以先用适温清水进行清理,并观察颈部是否具有破损或湿疹等情况。当患儿配合度较低时,可以在家长同意下为其采用约束带控制上身。
其次,在穿刺过程中必须选择具有丰富穿刺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提高一次性成功几率。对于穿刺点的选择要严格注意,位置如过高则会被患儿的下颌骨影响穿刺操作;如位置过低,则可能在穿刺的过程中对锁骨及胸膜造成损伤。在穿刺的过程中需要另外一名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和呼吸情况的变化,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困难的情况,必须马上通知穿刺护理人员停止操作,并对患儿进行抢救,避免引发不良反应[3]。
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就需要开始输液治疗,在首次穿刺成功后和每次输液后都需要对留置针进行封管,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避免患儿感染以外,还具有防止颈外静脉血外流的作用。封管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采用正压封管方式,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当中比较常见,方法简单且直接,利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稀释后的肝素溶液进行分管,利用“边推边退”的方式进行,这样就能够慢慢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的压力逐渐趋于平衡,待针头完全退出后用肝素帽进行封口,这种设备的密度较高能够有效防止液体外渗。需要注意的是,退针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很容易造成留置针内负压效应,使得针管内出现凝血现象,导致堵管情况。其中肝素溶液属于一种黏性溶液,其效果较生理盐水要突出,并且具有稀释血液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药物滞留导致的静脉炎症,同时成功率较高,减小了患儿所受到的痛苦。
如为患儿采用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等)进行治疗时,首先应为患儿注射大约5的无菌生理盐水,然后再将药物注射,之后再注射2的生理盐水并封管[3]。这主要是利用生理盐水对药物的浓度进行稀释,在保证药物使用效果的同时避免其对患儿皮肤及血管造成刺激。在每次注射药液之前,必须检查肝素帽是否存在松动情况,并对针管内回流血的形状进行观察,如患儿回流血液颜色鲜红,并且从近端到远端颜色逐渐变淡,则可以进行正常注射;而如果患儿回流血液颜色较暗,并且没有明显渐变颜色,则不能强行注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存在堵管或其它病症,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推注。
2、结果
本次研究中,20例患儿中留置针留置时间从2到9不等,平均时间为(4.62±1.07),其中有3例患儿发生堵管情况,经尿激酶溶解处理后恢复通畅,患儿无静脉炎或全身感染症状。
3、讨论
3.1造成颈外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原因
3.1.1封管液剂量较低
在对患儿的留置针进行封管时,必须保证封管液的计量,一般成人封管液剂量大约在20到30,而对于儿童来说则必须保证3,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洗净留置针内的药液,还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3.1.2封管技术不到位
目前临床所采用的封管技术主要为正压封管法,利用肝素稀释溶液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在封管的过程中要做到“边推边退”,这样能够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当中,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平衡。如操作技术不到位,则可能会导致负压情况,造成血液回流,还有可能使留置针内物质进入血管当中,使封管工作完全失去作用。
3.1.3药液浓度过高
在为患儿注射药液之后,在留置针内可能会具有残留的药液、血浆液、脂肪、白蛋白等物质。因为这些物质本身颗粒较大,如浓度过高,则会大量粘附在留置针管壁内侧,造成堵管。如果未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还可能导致凝血物质的形成,在下一次注射药液时,凝血物质很可能随着药液进入患儿静脉当中,形成局部血栓,危害患儿的健康。
3.1.4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
虽然现代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留置针采用的是分子材料,对于患儿血管的刺激性不大,不会影响患儿健康。但是如果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就会延长药物注射时间,而药物之间互相反应则可能引发物质沉淀现象,尤其是药物与患儿静脉血液中的脂肪、血小板等结合,就会产生大颗粒的沉淀,堵塞导管[4]。
3.2堵管疏通方法
本院在应对患儿留置针堵管情况时采用的是注射器抽配好的尿激酶溶液,然后接肝素帽,往回抽注射器,利用负压将尿激酶吸到肝素帽及留置针针管内。完成后将注射器拔下来,等溶解20到30分钟左右,再接注射器回抽,反复几次,直到抽出血液使留置针再通,并从针管处抽2到3毫升的血弃去,最终再封管,必要时更换肝素帽及敷贴[5]。
参考文献:
[1]孙敏,朱凤英,刘福梅.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1(12):1798-1799.
[2]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12,19(02):142-143.
[3]郭君荣,张晓杰,卜凡叶,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181-182.
[4]方翠萍,刘敏,李静.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0,12(05):1031-1032.
[5]申洁,耿秀双.特殊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46-47.
关键词:颈外静脉;留置针;堵管;护理;处理措施
临床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治疗方法,根据注入药液的不同可以起到治疗、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水分平衡、调节pH平衡等多个作用,而静脉输液也成为了儿科病症当中重要的治疗手段[1]。本文即是对儿科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和堵管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20例患儿,其年龄从0.6岁至1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7±0.38)岁,其中共有13例患者患有颅内感染症状、共有1例发生急性中毒病症、3例严重脱水、3例过度肥胖。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
首先,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选择留置针的型号,其中患儿如为婴幼儿,则应选择直径较小的24留置针;如患儿年龄较大,则选择22留置针。按照常规消毒方法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处理,必要时还需要备皮。穿刺前应对留置针的外套管进行松动,使得外套管与针芯之间的粘连情况降低,这样方便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采用斜向上大约30°的方向穿刺,直接刺入患儿颈外静脉血管当中,穿刺速度不宜过快,以免用力不均匀导致血管壁破损,如见回血则说明穿刺成功,再向前推进大约2即可。利用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将针芯拔出,并使外套管尖端向前推进,完全拔出针芯,并利用医用敷贴进行固定。穿刺结束后还需要观察患儿穿刺点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肿迹象,留置针内回血是否正常。要求患儿采用平卧或穿刺点反方向侧卧休息,避免对穿刺点颈外静脉造成压迫[2]。
1.2.2护理方法
在对患儿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治疗前,首先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注意事项、优势以及预后效果。同时对患儿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患有严重的心脏、肺部、肾脏等疾病,如未患有则可以使用这种治疗方式。另外,如果患儿过于肥胖,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避免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的痛苦。如患儿颈部皮肤不干净,可以先用适温清水进行清理,并观察颈部是否具有破损或湿疹等情况。当患儿配合度较低时,可以在家长同意下为其采用约束带控制上身。
其次,在穿刺过程中必须选择具有丰富穿刺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提高一次性成功几率。对于穿刺点的选择要严格注意,位置如过高则会被患儿的下颌骨影响穿刺操作;如位置过低,则可能在穿刺的过程中对锁骨及胸膜造成损伤。在穿刺的过程中需要另外一名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和呼吸情况的变化,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困难的情况,必须马上通知穿刺护理人员停止操作,并对患儿进行抢救,避免引发不良反应[3]。
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就需要开始输液治疗,在首次穿刺成功后和每次输液后都需要对留置针进行封管,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避免患儿感染以外,还具有防止颈外静脉血外流的作用。封管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采用正压封管方式,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当中比较常见,方法简单且直接,利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稀释后的肝素溶液进行分管,利用“边推边退”的方式进行,这样就能够慢慢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的压力逐渐趋于平衡,待针头完全退出后用肝素帽进行封口,这种设备的密度较高能够有效防止液体外渗。需要注意的是,退针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很容易造成留置针内负压效应,使得针管内出现凝血现象,导致堵管情况。其中肝素溶液属于一种黏性溶液,其效果较生理盐水要突出,并且具有稀释血液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药物滞留导致的静脉炎症,同时成功率较高,减小了患儿所受到的痛苦。
如为患儿采用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等)进行治疗时,首先应为患儿注射大约5的无菌生理盐水,然后再将药物注射,之后再注射2的生理盐水并封管[3]。这主要是利用生理盐水对药物的浓度进行稀释,在保证药物使用效果的同时避免其对患儿皮肤及血管造成刺激。在每次注射药液之前,必须检查肝素帽是否存在松动情况,并对针管内回流血的形状进行观察,如患儿回流血液颜色鲜红,并且从近端到远端颜色逐渐变淡,则可以进行正常注射;而如果患儿回流血液颜色较暗,并且没有明显渐变颜色,则不能强行注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存在堵管或其它病症,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推注。
2、结果
本次研究中,20例患儿中留置针留置时间从2到9不等,平均时间为(4.62±1.07),其中有3例患儿发生堵管情况,经尿激酶溶解处理后恢复通畅,患儿无静脉炎或全身感染症状。
3、讨论
3.1造成颈外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原因
3.1.1封管液剂量较低
在对患儿的留置针进行封管时,必须保证封管液的计量,一般成人封管液剂量大约在20到30,而对于儿童来说则必须保证3,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洗净留置针内的药液,还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3.1.2封管技术不到位
目前临床所采用的封管技术主要为正压封管法,利用肝素稀释溶液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在封管的过程中要做到“边推边退”,这样能够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当中,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平衡。如操作技术不到位,则可能会导致负压情况,造成血液回流,还有可能使留置针内物质进入血管当中,使封管工作完全失去作用。
3.1.3药液浓度过高
在为患儿注射药液之后,在留置针内可能会具有残留的药液、血浆液、脂肪、白蛋白等物质。因为这些物质本身颗粒较大,如浓度过高,则会大量粘附在留置针管壁内侧,造成堵管。如果未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还可能导致凝血物质的形成,在下一次注射药液时,凝血物质很可能随着药液进入患儿静脉当中,形成局部血栓,危害患儿的健康。
3.1.4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
虽然现代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留置针采用的是分子材料,对于患儿血管的刺激性不大,不会影响患儿健康。但是如果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就会延长药物注射时间,而药物之间互相反应则可能引发物质沉淀现象,尤其是药物与患儿静脉血液中的脂肪、血小板等结合,就会产生大颗粒的沉淀,堵塞导管[4]。
3.2堵管疏通方法
本院在应对患儿留置针堵管情况时采用的是注射器抽配好的尿激酶溶液,然后接肝素帽,往回抽注射器,利用负压将尿激酶吸到肝素帽及留置针针管内。完成后将注射器拔下来,等溶解20到30分钟左右,再接注射器回抽,反复几次,直到抽出血液使留置针再通,并从针管处抽2到3毫升的血弃去,最终再封管,必要时更换肝素帽及敷贴[5]。
参考文献:
[1]孙敏,朱凤英,刘福梅.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1(12):1798-1799.
[2]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12,19(02):142-143.
[3]郭君荣,张晓杰,卜凡叶,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181-182.
[4]方翠萍,刘敏,李静.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0,12(05):1031-1032.
[5]申洁,耿秀双.特殊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