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诗意课堂,学写现代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写现代诗感兴趣吗?可以写出好诗吗?
  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创作的倡导者,笔者现代诗的写作经历为学生学写现代诗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经验。这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中的现代诗歌除了标明学生作品外,都是笔者的创作。
  一、学着用现代诗歌写生活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雪莱的《致云雀》,请同学们读《每一单,你们都懂为什么出发》,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每一单,你们都懂为什么出发
  —写给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快递小哥
  身在远方,走在远方/你不是诗人,远方也不是家/早早出发/走空了时间/在走了千遍万遍的熟悉的路上/面对黎明,面对黑夜/每一次骑行/你们都懂自己为什么出发/生活/只有自己能抓紧它∥脚下的四季匆匆/选择去远方就选择了风雨兼程/你的路,变成了家人的牵挂/今年的疫情如云长久地遮住月亮/中断了思乡之心/面对曾经紧闭的小区的门/在街头面对来者心头浪涌/幸福/也许是夏日行道树下的一块阴凉
  生:快递小哥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值得关注的人群,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诗歌中的几个细节我有同感。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他们进不了小区,只能把快递包裹一个一个摆在小区外的路边,一个一个打电话,一个一个等。
  师:诗歌写作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关注身边普通人的生活,这是我们诗情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诗情,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寻找诗情,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感受生活中震撼人心的力量。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发现,用什么样的观点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诗歌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生:光关注还不够,思考生活的意义让诗歌写作有价值。比如这首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里边有对快递小哥自身生活意义的思考,比如题目“每一单,你们都懂为什么出发”,他们懂得只有一单接着一单,才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才能用挣到的钱去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每一次骑行/你们都懂自己为什么出发/生活/只有自己能抓紧它”。
  师:是的,有思想深度,能打动人,于普通的事物中开掘出不普通的意义。诗歌是智慧的闪光,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度。其实,诗歌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发现了什么。当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时候,审美意象就会像蝴蝶一样飘飞到心灵的天空,给我们以灵感。当我们用爱的心灵拥抱世界的时候,诗就会给我们以欣然。
  生:老师,学写现代诗除了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在写作技巧方面我有两个问题,写现代诗歌一定要有意象吗?写现代诗如何分行?
  师: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情感和形象结合成为意象,诗歌才会具有艺术感染力。在《红烛》中,红烛是作品的核心意象,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其内涵不断增加,表达的情感不断丰富。同样,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是通过不同意象的组合实现的。当然在诗歌创作中,如果写单一的意象,需要对這个单一意象深入挖掘,让意象完全显露。
  随着我们写作的不断进步,在诗歌创作中,意象与意象的连缀,也就是意象结构,会使一首诗产生鲜明笃定的审美意义,产生蓬勃盎然的诗意之美、艺术之美。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老师创作的两首诗——《学“生”》和《蓝天下》,体会其中的意象结构。(诗歌略)
  写现代诗歌,诗的分行、分节很好地凸显了诗的节奏化特征。分行排列的用意在于:大量运用省略、跳跃、并置、牵连、幻转,及这些手段附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行与行组合成诗节时,发生潜在的意会整合,从而衍生新的语义。无论用单一意象还是意象结构,分节表明一段内容的终结。分行和分节是依据诗歌的内容需要而安排的。
  对于初学写现代诗的同学来说,学着深入体悟生活,学着用意象表达感情,有独特的发现和见解,能分行分节表达就可以了。
  二、学着用现代诗歌写生活感悟
  师:同学们上高中了,新的环境和同学,初见似乎有些陌生,一切隔着一层口罩。但校园初见的美好没有受到影响——新的环境,需要你去适应;新的面孔,需要你去熟悉;新的学习规律,需要你去掌握;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你去体会。在新的学校,同学们即将开启一段不一样的青春的成长时光。就让我们以“初见”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来开启我们高中的语文生活吧!在同学们写之前,先看看老师写的这首《初见》。
  初见
  雕刻在时光里的手印和脚印/怕黑、怕冷、怕生/赤裸的眼光/从黑暗中来/学会一点点承受爱的光线/学会在可以被容纳的空间安放快乐/母亲/用手指着山头/说那里太阳升,太阳落/每一条山谷中都收藏着阳光/月亮给山路上的夜行人照亮/路在前,人在后/一路上/花开花谢,叶绿叶黄叶枯叶落∥日子悠长/怀旧很远/记忆如潮/我的眼中少了波浪/眼睛也许是一堵墙/眼睛也许是一面镜子/人与风景在这里互文/被决定,被允许/被机遇,被遗忘/被刷新,被变形—/隐匿在时间里的影像/没人为你刻录/除了父母/谁会明白你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
  师:简单和同学们分享下老师的构思。“初见”这个题目一下子让我想到我女儿刚出生不久时做的手模和脚模,这就是我写《初见》的第一句。一个孩子初见世界会“怕黑、怕冷、怕生”,由此我想到自己在父母引导下初见世界的样子。我的父母已经因病去世好多年了,我完全没有初见他们时的记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但是父母初见我们时,我们的模样一定刻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希望老师的写作构思对同学们写《初见》有启发。
  (20分钟后,请几位学生展示诗作,介绍自己的写作构思。)
  初见
  王艾宁
  毛茸茸的/小小的/又有些丑/一个熟睡的小婴儿/躺在妈妈的身边/我当姐姐啦/我真的长大了吗?∥有了你/家里多了一份温馨/每个房间都有了笑语/每个人多了一份陪伴/我和你一起成长吧/不要怕/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呵护你   生:我写的是初见我弟弟时的感受。我妈妈生二胎前征求我意见,我很高兴,我特别想要一个长得帅气的弟弟。只是他刚出生有些丑,现在他可帅了,自己忍不住有呵护他的念头。
  师:王艾宁同学的《初见》让我感动。我从她的诗歌中感受到她的纯真与爱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诗歌分行和分节很精当。诗的第一节写自己初见小弟弟,第二节写弟弟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温馨,家与这个小生命也是初见啊。
  初见
  杜慧煜
  花落无声/光永远不会定格在某一瞬间/爸爸说自己老了/时间都去哪里了?/时间藏在了父母逐渐变多的白发里/我想不起初见他们时的模样∥时光如只如初见/我不长大/爸爸妈妈就不会老吗?/我想/从此刻起/用心记录他们掉落的每一根白发/时间,地点—
  生:《初见》这个题目让我想起我初见爸爸妈妈头上白发的情形,他们不知不觉添了白发,我没有当他们面说,但与他们的白发的初见我记住了。
  师:杜慧煜同学很细心,也很细腻。读到“爸爸说自己老了/时间都去哪里了/时间藏在了父母逐渐变多的白发里”这几句时,我想到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当子女感受到父母有些变老时,心中酸楚,又只能把这种感受埋在心里。你的情感都渗透在文字中了。
  三、用现代诗写古诗中的诗人形象
  师:每次读《声声慢》,都有不同的感悟。这次备课时再读这首词,觉得李清照写的愁是一种从容的寂寞。她把寂寞之愁写出了一种仪式感。我们了解了《声声慢》作者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请同学们反复阅读《声声慢》,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写出你感悟出的词中作者的形象以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20分钟后,选三位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点评。)
  声声慢唱
  姜雪
  尝清酒无味/看黄花憔悴/望窗外/国破山河碎∥黄昏点缀枝头/细雨梧桐朦胧/坐倚窗前/听孤雁声声哀鸣∥漫漫长夜/不尽思绪无人可诉/日升日落/只留下一个孤单的影
  教师点评:用现代诗的形式,不仅写出了李清照的孤独和寂寞,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原来词中意象,重新组合意象后不仅有了新的意境,还有了李清照的形象。以诗意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本身就是一场富有诗意的对话,诗中的意象不再仅仅是我们理解词的载体,更是我们进入诗词鉴赏的语境。以此,我们得以和诗人对话,和诗人共情。
  只身一人
  楊一鸣
  晚年南渡/欲避乱世之祸/却没料/唯余孤身一人/冷清悲愁哀伤∥天亦无常/冷暖变化猝不及防/几盏淡酒/仅瞬间融化/冰冷无味心伤∥旧雁飞过/菊花凋残/梧桐叶落/天色昏黄/无人与共/风景使人愁
  教师点评:作者注意了李清照写《声声慢》的背景。知人论世本来就是欣赏一首诗的重要切入点。古代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久远,若不知人论世,我们就很难理解诗歌传达的内容与情感。明白诗人的遭遇,我们就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的选择,品味诗歌的情感。这首现代诗前两句写背景,接着直接抒情,写李清照的处境,然后把李清照的处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整合原词中的意象来写,这样构思很巧妙。
  一种愁
  范雨欣
  孤坐庭院中/独看菊花落/寂寂明月夜/寞寞思故人∥花凋憔悴损/雁过无消息/梧桐落细雨/泪下沾衣湿
  教师点评:诗歌鉴赏,我们面对的是凝结着作者心血的文字。我们用情介入,用心体察,也许眼前就是一位诗人在给你讲她的经历,讲她的创作历程。鉴赏过程就成了我们与作者、与文本的一场促膝论诗。这首诗传达的意境和诗情,和李清照的原作真是“一种愁,两人说”。
  弗洛伊德曾说:“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是一个诗人。”而鲁迅先生则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青春又是诗的年龄,所以高一学生更应该学习写一点新诗。几节课下来,学生们很容易地写出了现代诗歌,他们在写诗中发现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的东西。
  青春情怀总关诗,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教朗读品析,也非常适合高一学生表情达意。青春,是草长莺飞,是后浪奔涌,是稚气烂漫的岁月,是砥砺奋进的佳期,更是诗意丰收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青春、歌颂青春、缅怀青春,为这段岁月留下动人的注脚。
  波兰著名诗人密茨凯维支说:“诗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笔者希望高一的现代诗歌写作只是打开他们诗意和青春情怀的窗口,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对美的发现能力,也是对他们心灵、思维和思想的一种洗礼。当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创作亦是如此,情感、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版五下第七单元以“足下万里,移步换景”为主题,安排了《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金字塔》三篇课文,呈现了三处闻名于世的异域风光。《威尼斯的小艇》充分展现了水城威尼斯因小艇而繁荣的生活场景;《牧场之国》则展现了美丽国度——荷兰的祥和静寂;《金字塔》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了金秋九月,大漠夕照中熠熠发光的金字塔,并引起无边的遐想。三篇课文,各具风格,但均聚焦景物特点,将动态或静态多感官呈现
期刊
教材按“双线并进”的形式编排:一条是宽泛的人文主线,一条是语文要素主线。教材将各种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引导和习题中。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语文教研活动,研讨内容是六上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四位教师呈现了四节精彩的课例。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对鲁迅精神的认识,语文学习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
期刊
【我审题】  师:请大家看一组视频。(播放“心跳”的事件组合抖音视频)看了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心跳得很快,怦怦怦的,似乎能听到心跳加速的声音。  生: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刚才看着忽上忽下的过山车,我也想起了自己坐过山车的情景。记得先是一个波浪形的轨道,紧接着一个360度的大转圈,头朝下脚朝上,我还来不及反应,又一个麻花形的三个弯道,“唰唰唰”,只感觉天旋地转……  生:我看到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语文要素被明确标示在单元导语中,细化落实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中。同一语文要素还被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前面学习的语文要素在后续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循序渐进提升语文能力。因此,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至少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关注语文要素,让其在课堂落地;二是如何注重整合,让语文要素逐层落
期刊
课本剧,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以往从角色到台词,从服装到排练,几乎都是教师与家长全程主导与指挥,学生只需上台表演。这样的课本剧排演,学生只是会说话的道具。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自主组建剧组,小组合作完成一场课本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妨请系统思维来“助演”,支持学生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儿童剧组全局观  《西門豹治邺》是《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一则故事,如何将其改编
期刊
虽然有人认为,文本解读工作特别是涉及白话文的解读没有必要,因为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中文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他们理解文本应该不会有多少障碍。但事实是,在实际教学课堂,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群体中,解读不到位乃至误读文本的现象比比皆是。就笔者而论,在阅读文本时,也常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惑,所以多年来,文本解读是我参与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想对笔者意识到的文本解读误区做基本澄清,借以提出一些思考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论语》《韩非子》《吕氏春秋》《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选段。阅读古代经典,对传承中国文化,形成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因此,探寻古代经典教学策略意义深远。在分析了多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本文以《论语》选段的教学为例,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榜样引领,做好示范朗诵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和现代汉语相比,其语言表达方式有诸多不同。调动学生兴趣,让
期刊
一、交流平台  1. 复习导入:谁来说说我们三上学过的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有哪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画面、查字词典、近义词替换……)  2. 比较发现: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理解难懂句子和理解难懂词语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先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3. 出示: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剃头大师》中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你们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经历吗?(结合生活经验:感冒发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即让学生凭借已有学习经验理解思想不太深奥、表达形式较为常规的文言文。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继承古代先贤的思想精华,更能帮助他们提升语文素养。近年来,文言文试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近5年来,文言文试题的总分值都在13分左右。  如何解决初中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
期刊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人们曾经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赞誉他这篇童话作品为“完美之作”。这篇童话的结构很清晰:“巨人外出,孩子嬉戏,花园美丽”—“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入冬”—“巨人醒悟,孩子共玩,春回花园”。读者不难读出这篇童话的立意:自私永远是孤独的,分享才会带来快乐。《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篇幅最短,却最具戏剧化也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品味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