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外交”
农历牛年伊始,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欧洲之行,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承担责任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温家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掷地有声的致辞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商业成就硕果累累的国家公关之旅。
7天访问,近60场活动,密集的会谈,演讲和专访,与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温总理以特有的作风和魅力为访问取得了重要而扎实的成果。从瑞士到德国、欧盟总部,西班牙,再到英国,温家宝总理的访问不仅使中欧双方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取得重要共识,也使中欧经贸合作焕发出新的活力。访问期间,中国与欧盟和欧洲4国共签署38项协议,涉及金额达150多亿元人民币。
欧洲舆论普遍认为,通过这次访问,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不振,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受重创。黯淡局势中,中国在连续推出重大措施,克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同心共克时艰。农历新年伊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密集出访,被媒体称为“正月外交”。
2月10日至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亚非五国进行国事访问;1月27日至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月8日至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拉美的墨西哥,牙买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以及欧洲的马耳他进行了正式访问。
中非“知交”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变局下,中国领导人的频繁出访,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提振市场信心,深化国际合作的有力信号。非洲之旅是胡锦涛自2003年开始出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第三次到访非洲,这无疑可以看出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重视。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中非的贸易额去年已经达到555亿美元。中方与亚非五国签署20多项合作文件,内容涉及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外长杨洁篪“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中非关系时表示,“我们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兄弟。中国不是嫌贫爱富之辈,中国也不是嫌贫爱”油”之辈。我们同非洲国家发展能源方面的合作,也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顺境交友,逆境识友。在严峻的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保证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在平息中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要从非洲抽身而退的传言的同时,展示了我们“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能够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向非洲同胞伸出援手,不仅彰显了一个大国的气度,更体现了中国的实力。有不少海外媒体认为,中国大力倡导经济金融外交公关,彰显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在外交公关上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和”气生财
今年2月,有消息说”中国政府准备耗资450亿元人民币,推动它的主要媒体机构向国际扩张,以改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央视此前已经宣布将在今年推出阿拉伯语及俄语频道,到2012年之前,央视计划实现7种语言11个频道的国际化战略。要知道,上到领导人出访、国家电视台的包装,下到超市中陈列的”中国制造”都是中国国家形象树立的触角。
说起国家公关,中国的起步不算早。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全面启动国家公关战略。美国的国家公关至今完成的可谓成功——如今提到平等、民主、自由,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是美国精神的精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自从张艺谋在展现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中摆出一个巨大的“和”字起,中国就温雅地迈出了国家公关至关重要的一步。
北京奥运会,中国不仅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体育盛典,亦成就了一场五大洲80多位政要赴京的外交盛事。这些政要中,不乏一些肩负”特殊使命”的使者,他们大多是外国政府的投资部门、外贸部门的商务官员,或是某些城市的市长级官员。他们的北京之行,有着更浓的公共关系色彩,有着更为明确的商业目的——借北京奥运舞台,展示国家或城市形象,介绍本地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的外国投资。
在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那些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只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的投资者都深知国家品牌的重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公关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就一条阳光大道。中国老百姓主张了千百年的“和为贵”,在国家公关这个大动作中被演绎成为了“和气生财”。
在温总理“信心之旅”浩浩荡荡的出访团队中,我们看到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国际视野展示着中国企业的信心和实力。他们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风出洋,正是要在欧美经济“寒冬”中,打开原本难以进入的市场,寻找商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正成为中国外交的“经济大使”,在为中国民营企业开辟崭新国际化路径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崛起展开国际斡旋。
和自己单打独斗开拓市场不同,参加高规格“经贸团”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对方提供的信息渠道会丰富、有效得多。正是看好高规格“经贸团”蕴涵的信息与渠道商业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频频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而现今社会的许多国家领导人,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所做的一些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和国际公关,实际上正是为本国的利益集团服务的,承担着商业使命。
中石油样本
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在和谐友好的国家外交动作之下,国家能源“走出去”的战略也稳步进行,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代表的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正式批准,以41.8亿美元的收购总价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简称PK),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历史新纪录。
这场针对国外油气资产的收购战,历时数月,过程一波三折。先有印度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后遇哈议会通过禁止外资转让国家石油资产交易的法案阻碍,但中石油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0月26日,正在莫斯科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中哈两国总理在会见中,均表示支持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在前者收购PK公司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成功收购PK公司后,中石油获得5.5亿桶原油储量,并将在哈拥有其最为现代化的炼油厂。哈萨克斯坦无疑将成为继苏丹之后中石油第二个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海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中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石油项目合作的影响。同时,通过此次成功收购,中石油也积累了宝贵的大型跨国兼并、收购成功经验,使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迈出了更新更大的步伐。从“和为贵”到“和气生财”的转变,在这个案例中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智慧,懂得如何”危”中求”机”。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关动作,我们现在所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路。从温家宝总理的“信心之旅”到胡锦涛主席的非洲之行,我们国家领导人在特殊时期采取特别动作以谋求与世界人民的共患难、同发展。由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国家公关不仅仅承载了政治使命,它同时也服务于本国的利益集团;另一方面,那些走出去的企业和产品,也是国家形象的最有力佐证。
农历牛年伊始,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欧洲之行,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承担责任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温家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掷地有声的致辞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商业成就硕果累累的国家公关之旅。
7天访问,近60场活动,密集的会谈,演讲和专访,与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温总理以特有的作风和魅力为访问取得了重要而扎实的成果。从瑞士到德国、欧盟总部,西班牙,再到英国,温家宝总理的访问不仅使中欧双方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取得重要共识,也使中欧经贸合作焕发出新的活力。访问期间,中国与欧盟和欧洲4国共签署38项协议,涉及金额达150多亿元人民币。
欧洲舆论普遍认为,通过这次访问,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不振,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受重创。黯淡局势中,中国在连续推出重大措施,克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同心共克时艰。农历新年伊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密集出访,被媒体称为“正月外交”。
2月10日至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亚非五国进行国事访问;1月27日至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月8日至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拉美的墨西哥,牙买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以及欧洲的马耳他进行了正式访问。
中非“知交”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变局下,中国领导人的频繁出访,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提振市场信心,深化国际合作的有力信号。非洲之旅是胡锦涛自2003年开始出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第三次到访非洲,这无疑可以看出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重视。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中非的贸易额去年已经达到555亿美元。中方与亚非五国签署20多项合作文件,内容涉及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外长杨洁篪“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中非关系时表示,“我们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兄弟。中国不是嫌贫爱富之辈,中国也不是嫌贫爱”油”之辈。我们同非洲国家发展能源方面的合作,也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顺境交友,逆境识友。在严峻的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保证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在平息中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要从非洲抽身而退的传言的同时,展示了我们“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能够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向非洲同胞伸出援手,不仅彰显了一个大国的气度,更体现了中国的实力。有不少海外媒体认为,中国大力倡导经济金融外交公关,彰显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在外交公关上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和”气生财
今年2月,有消息说”中国政府准备耗资450亿元人民币,推动它的主要媒体机构向国际扩张,以改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央视此前已经宣布将在今年推出阿拉伯语及俄语频道,到2012年之前,央视计划实现7种语言11个频道的国际化战略。要知道,上到领导人出访、国家电视台的包装,下到超市中陈列的”中国制造”都是中国国家形象树立的触角。
说起国家公关,中国的起步不算早。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全面启动国家公关战略。美国的国家公关至今完成的可谓成功——如今提到平等、民主、自由,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是美国精神的精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自从张艺谋在展现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中摆出一个巨大的“和”字起,中国就温雅地迈出了国家公关至关重要的一步。
北京奥运会,中国不仅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体育盛典,亦成就了一场五大洲80多位政要赴京的外交盛事。这些政要中,不乏一些肩负”特殊使命”的使者,他们大多是外国政府的投资部门、外贸部门的商务官员,或是某些城市的市长级官员。他们的北京之行,有着更浓的公共关系色彩,有着更为明确的商业目的——借北京奥运舞台,展示国家或城市形象,介绍本地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的外国投资。
在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那些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只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的投资者都深知国家品牌的重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公关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就一条阳光大道。中国老百姓主张了千百年的“和为贵”,在国家公关这个大动作中被演绎成为了“和气生财”。
在温总理“信心之旅”浩浩荡荡的出访团队中,我们看到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国际视野展示着中国企业的信心和实力。他们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风出洋,正是要在欧美经济“寒冬”中,打开原本难以进入的市场,寻找商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正成为中国外交的“经济大使”,在为中国民营企业开辟崭新国际化路径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崛起展开国际斡旋。
和自己单打独斗开拓市场不同,参加高规格“经贸团”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对方提供的信息渠道会丰富、有效得多。正是看好高规格“经贸团”蕴涵的信息与渠道商业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频频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而现今社会的许多国家领导人,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所做的一些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和国际公关,实际上正是为本国的利益集团服务的,承担着商业使命。
中石油样本
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在和谐友好的国家外交动作之下,国家能源“走出去”的战略也稳步进行,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代表的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正式批准,以41.8亿美元的收购总价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简称PK),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历史新纪录。
这场针对国外油气资产的收购战,历时数月,过程一波三折。先有印度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后遇哈议会通过禁止外资转让国家石油资产交易的法案阻碍,但中石油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0月26日,正在莫斯科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中哈两国总理在会见中,均表示支持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在前者收购PK公司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成功收购PK公司后,中石油获得5.5亿桶原油储量,并将在哈拥有其最为现代化的炼油厂。哈萨克斯坦无疑将成为继苏丹之后中石油第二个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海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中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石油项目合作的影响。同时,通过此次成功收购,中石油也积累了宝贵的大型跨国兼并、收购成功经验,使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迈出了更新更大的步伐。从“和为贵”到“和气生财”的转变,在这个案例中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智慧,懂得如何”危”中求”机”。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关动作,我们现在所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路。从温家宝总理的“信心之旅”到胡锦涛主席的非洲之行,我们国家领导人在特殊时期采取特别动作以谋求与世界人民的共患难、同发展。由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国家公关不仅仅承载了政治使命,它同时也服务于本国的利益集团;另一方面,那些走出去的企业和产品,也是国家形象的最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