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利用相关财务指标对某地方高校的贷款风险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当前应从国家、地方政府、高校、银行多方面共同入手来化解当前高校的贷款风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贷款风险 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14-02
2007年3月19日,某大学在网上贴出的一则通知称: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逐步显现。自此,高校债台高筑的现象成了社会各界热门话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贷款这种形式促进学校发展,其中涉及新校区建设的地方高等院校情况更具代表性。鉴于高校贷款风险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及危害性,因此,笔者以该类某高校为例说明高校贷款风险现状并探讨化解对策。
一、涉及新校区建设的某高校概况
某高校是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随着1999年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原本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显得更为紧张,学校基本建设、基础设施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的保障、设备购置等方面都需要扩建或重建来满足需求。为了能够缓解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也为了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新校区就成了该校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经过努力,用了五年时间,一个占地30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功能更加现代齐全的新校区豁然落成。
二、涉及新校区建设的某高校贷款风险评价
1.贷款规模。在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的活动中,某高校和大部分高校一样是通过长期大额的银行贷款来解决新校区建设的资金问题。某高校项目贷款2003年开始增加是因为学校建设新校区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但由于学校属于普通高校以及银行紧缩银根,在2004年之后,项目贷款难度变得比较大。另外,为节省财务费用,某高校通过流动贷款巨额举债。从2003年开始,每年流动贷款都在1亿元以上,然而由于高校非经营性的特点,比重过高的流动贷款反而会加大高校的还贷压力,造成财务风险积聚。
2.贷款期限结构。某高校贷款期限在1~3年的贷款金额占总贷款额的81%,然而5年以上的贷款只占16%,并且其中没有一笔贷款是10年以上的,可以看出,某高校短期贷款比例过高和贷款期限的高度集中。由于高校资金周转较慢,短期贷款的使用期限较短,贷款资金的使用尚未使高校产生效益就须还本付息,对债务人来说压力较大,这种贷款期限结构无疑将大大加大学校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虽然中长期债务贷款期限长,但资金利率较高,负债成本高。
3.贷款利率组合。某高校获取贷款所支付的利率是高于市场利率的,高于基准利率贷款的比重占65%,其中,超过基准利率10%的贷款高达57%,加重高校还贷的包袱。究其原因,和该校资金实力、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扶持、与银行谈判能力较弱有一定关系。
4.2000—2006年主要财务指标统计分析。从某高校财务资料中可以看出,其资产自2000年以来到2006年增长了近10倍,固定资产也增长了五倍,但是固定资产占高校资产的比重由2000年的82.5%下降到2006年的41.2%。高校大量资产的形成离不开借入款项的资金的使用,借入款项从2001开始逐年增加,并且增长幅度非常快。
5.贷款相关财务比率分析。(1)学校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可以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某高校2000年资产负债率仅为3%,随后不断攀升,2004年至今均高于50%,学校财务压力巨大。(2)学校年末对外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学校年末对外借款总额,是指学校年末从校外获得的需支付利息的货币资金形态的借入款总额的年末数,其用途包括教学、科研、基建和后勤等各方面的负债总额。对外借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以学校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财务风险越大。某高校该比率从2001年不到30%一路攀至2006年的50%,财务风险不断累积。(3)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的比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与年末学校货币资金对比,说明了学校的还款储备率。该高校这一比例一直围绕在20倍左右,2004年高达50多倍,说明学校财务风险巨大,基本不具备到期还款能力。(4)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占净资产比率。该指标是高等学校的年末借款总额占净资产的比值,反映了债务负担与偿债保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高等学校的净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2004年以来,该指标大于100%,说明学校实际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法律形式上的破产边缘,财务风险已经显现。(5)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可以反映以学校年收入承受债务风险的程度。学校自2002年以来,借款总额一直超过学校总经费收入,近几年高达约三倍,说明学校贷款风险处于较高水平。(6)学校偿债率。偿债率是学校年末到期债务还本付息额与学校年总经费收入之比。它反映学校债务风险状况及信用的高低。偿债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一般认为学校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学校偿债率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说明学校收入根本不能承受偿还到期债务的负担。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来看,某高校贷款风险已经显现,基本无能力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如果不及时化解贷款风险,不但会影响到高校未来发展,贷款银行也将面临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
三、化解目前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建议
1.政府买单。从短期来看,化解高校贷款风险,消除业已形成的贷款危机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要由政府“买单”,或者同相关银行对贷款实施优惠政策,对高校贷款进行政府贴息,降低利率,帮助高校化解财务危机。据报道,2007年9月,广东省政府一次性出资解决了省内高校150亿元的银行债务。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如此的实力与魄力,其余地区的高校都只能将短贷转为长贷。国家开发银行在与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协商下,正试图将各地高校的短期贷款打包转为长期贷款。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高校债务还需认真清理和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说“买”或“不买”。如果国家不分情况全部买单的话,则必然会引发不公。那些先前没有贷的或贷得少的学校就会有意见,而贷得多的学校则变相地从财政要来了更多的钱,占了大“便宜”。这也必将促使各高校在今后作出更多非理性的决策与行为。因此,首先要严格审核每一笔贷款的用途,对于用在解决教学质量上的贷款就可以考虑由财政承担。而如果是用来发奖金、发福利,或用于建设别的营利性场所,这就不能由财政负担了。其次,还要考察资金使用的效率,对使用效率低的,国家财政可以少买单。国家应该根据高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因素来判断到底该为负债高校“买多少单”。国家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看高校在贷款过程中,有没有铺张浪费、乱贷滥贷的现象,对乱贷滥贷的款项可不予买单。
2.土地置换。目前全国贷款高校很多都是新老校区两地办学,部分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明确计划将老校区进行置换,还有部分高校迫于债务压力也考虑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缓解资金困难。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中国银监会山东银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贷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有关高校要整合新老校区资源,积极推进土地资产置换;各级政府也要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帮助高校尽快完成老校区置换。但由于很多政策性因素限制,单靠高校自身力量,一方面手续繁琐且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扣除相关税费后也很难取得较好收益。因此,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协助高校做好校区置换工作。按照当地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置换出来的老校区组织上市交易,并尽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凡需由学校缴纳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费原则上政府应予以免除。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着手实施这一工作。
3.债务重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贷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各银行要对高校实行“一校一策”差别化管理。具体是,对符合条件、但贷款期限不合理的高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进行将短期贷款调整为长期贷款的尝试;对超过警戒线的高校,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确保按时还息;对已形成不良贷款的,抓紧实施债权保全和风险化解措施,减少损失;对涉及多家银行且数额较大的高校贷款,可研究调整为银团性授信俱乐部方式。同时,各银行要继续支持高校合理的贷款要求。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9)(责编:吕尚)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贷款风险 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14-02
2007年3月19日,某大学在网上贴出的一则通知称: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逐步显现。自此,高校债台高筑的现象成了社会各界热门话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贷款这种形式促进学校发展,其中涉及新校区建设的地方高等院校情况更具代表性。鉴于高校贷款风险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及危害性,因此,笔者以该类某高校为例说明高校贷款风险现状并探讨化解对策。
一、涉及新校区建设的某高校概况
某高校是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随着1999年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原本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显得更为紧张,学校基本建设、基础设施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的保障、设备购置等方面都需要扩建或重建来满足需求。为了能够缓解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也为了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新校区就成了该校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经过努力,用了五年时间,一个占地30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功能更加现代齐全的新校区豁然落成。
二、涉及新校区建设的某高校贷款风险评价
1.贷款规模。在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的活动中,某高校和大部分高校一样是通过长期大额的银行贷款来解决新校区建设的资金问题。某高校项目贷款2003年开始增加是因为学校建设新校区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但由于学校属于普通高校以及银行紧缩银根,在2004年之后,项目贷款难度变得比较大。另外,为节省财务费用,某高校通过流动贷款巨额举债。从2003年开始,每年流动贷款都在1亿元以上,然而由于高校非经营性的特点,比重过高的流动贷款反而会加大高校的还贷压力,造成财务风险积聚。
2.贷款期限结构。某高校贷款期限在1~3年的贷款金额占总贷款额的81%,然而5年以上的贷款只占16%,并且其中没有一笔贷款是10年以上的,可以看出,某高校短期贷款比例过高和贷款期限的高度集中。由于高校资金周转较慢,短期贷款的使用期限较短,贷款资金的使用尚未使高校产生效益就须还本付息,对债务人来说压力较大,这种贷款期限结构无疑将大大加大学校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虽然中长期债务贷款期限长,但资金利率较高,负债成本高。
3.贷款利率组合。某高校获取贷款所支付的利率是高于市场利率的,高于基准利率贷款的比重占65%,其中,超过基准利率10%的贷款高达57%,加重高校还贷的包袱。究其原因,和该校资金实力、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扶持、与银行谈判能力较弱有一定关系。
4.2000—2006年主要财务指标统计分析。从某高校财务资料中可以看出,其资产自2000年以来到2006年增长了近10倍,固定资产也增长了五倍,但是固定资产占高校资产的比重由2000年的82.5%下降到2006年的41.2%。高校大量资产的形成离不开借入款项的资金的使用,借入款项从2001开始逐年增加,并且增长幅度非常快。
5.贷款相关财务比率分析。(1)学校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可以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某高校2000年资产负债率仅为3%,随后不断攀升,2004年至今均高于50%,学校财务压力巨大。(2)学校年末对外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学校年末对外借款总额,是指学校年末从校外获得的需支付利息的货币资金形态的借入款总额的年末数,其用途包括教学、科研、基建和后勤等各方面的负债总额。对外借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以学校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财务风险越大。某高校该比率从2001年不到30%一路攀至2006年的50%,财务风险不断累积。(3)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的比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与年末学校货币资金对比,说明了学校的还款储备率。该高校这一比例一直围绕在20倍左右,2004年高达50多倍,说明学校财务风险巨大,基本不具备到期还款能力。(4)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占净资产比率。该指标是高等学校的年末借款总额占净资产的比值,反映了债务负担与偿债保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高等学校的净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2004年以来,该指标大于100%,说明学校实际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法律形式上的破产边缘,财务风险已经显现。(5)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可以反映以学校年收入承受债务风险的程度。学校自2002年以来,借款总额一直超过学校总经费收入,近几年高达约三倍,说明学校贷款风险处于较高水平。(6)学校偿债率。偿债率是学校年末到期债务还本付息额与学校年总经费收入之比。它反映学校债务风险状况及信用的高低。偿债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一般认为学校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学校偿债率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说明学校收入根本不能承受偿还到期债务的负担。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来看,某高校贷款风险已经显现,基本无能力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如果不及时化解贷款风险,不但会影响到高校未来发展,贷款银行也将面临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
三、化解目前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建议
1.政府买单。从短期来看,化解高校贷款风险,消除业已形成的贷款危机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要由政府“买单”,或者同相关银行对贷款实施优惠政策,对高校贷款进行政府贴息,降低利率,帮助高校化解财务危机。据报道,2007年9月,广东省政府一次性出资解决了省内高校150亿元的银行债务。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如此的实力与魄力,其余地区的高校都只能将短贷转为长贷。国家开发银行在与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协商下,正试图将各地高校的短期贷款打包转为长期贷款。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高校债务还需认真清理和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说“买”或“不买”。如果国家不分情况全部买单的话,则必然会引发不公。那些先前没有贷的或贷得少的学校就会有意见,而贷得多的学校则变相地从财政要来了更多的钱,占了大“便宜”。这也必将促使各高校在今后作出更多非理性的决策与行为。因此,首先要严格审核每一笔贷款的用途,对于用在解决教学质量上的贷款就可以考虑由财政承担。而如果是用来发奖金、发福利,或用于建设别的营利性场所,这就不能由财政负担了。其次,还要考察资金使用的效率,对使用效率低的,国家财政可以少买单。国家应该根据高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因素来判断到底该为负债高校“买多少单”。国家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看高校在贷款过程中,有没有铺张浪费、乱贷滥贷的现象,对乱贷滥贷的款项可不予买单。
2.土地置换。目前全国贷款高校很多都是新老校区两地办学,部分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明确计划将老校区进行置换,还有部分高校迫于债务压力也考虑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缓解资金困难。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中国银监会山东银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贷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有关高校要整合新老校区资源,积极推进土地资产置换;各级政府也要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帮助高校尽快完成老校区置换。但由于很多政策性因素限制,单靠高校自身力量,一方面手续繁琐且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扣除相关税费后也很难取得较好收益。因此,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协助高校做好校区置换工作。按照当地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置换出来的老校区组织上市交易,并尽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凡需由学校缴纳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费原则上政府应予以免除。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着手实施这一工作。
3.债务重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贷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各银行要对高校实行“一校一策”差别化管理。具体是,对符合条件、但贷款期限不合理的高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进行将短期贷款调整为长期贷款的尝试;对超过警戒线的高校,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确保按时还息;对已形成不良贷款的,抓紧实施债权保全和风险化解措施,减少损失;对涉及多家银行且数额较大的高校贷款,可研究调整为银团性授信俱乐部方式。同时,各银行要继续支持高校合理的贷款要求。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9)(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