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师通常只会对单一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导致知识结构独立,学生不能找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核心素质的培养。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化学课堂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化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素养要在学生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中逐渐培养,而高中化学课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1 确立课时教学主题
1.1 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教学内容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学习部分,也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内容,在课时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和补充,在实际环境中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框架。因此要将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为核心,以提升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分析和探索理论知识下的细化内容,从实践教育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和学习课堂知识内容,从而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评定和周期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的核心素养水平,这也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1]。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学生在学习后能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利用化合价来判断氧化还原的反应,还能通过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和掌握电子转移的关系,掌握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逐步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演变,体会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这也是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
1.2 结合课时要求,确定完成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阶段的化学课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它既是巩固了初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深化这一知识点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阶段的化合价学习打好基础。这一课时主要要求教师从课时内容出发,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演变,判断化合价和原子结构、寻找原子结构的得失关系。最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
积极性。
1.3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立学习起点
初中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已经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基础性的了解,但是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容,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大部分学生只会注意到课本表面的知识内容,不会更深层次的探究知识的原理,错误的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组合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改进创新,引导学生以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基础知识点背后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和转化问题的
思路[2]。
2 课时教学活动实践
2.1 梳理整体教学思路
陶行知教育理念引导下的生活式教育法,应用于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依旧有指导性意义。在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师以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和火箭发射等实际素材,导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这些燃烧现象的发生是否都需要氧的支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2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首先教师先设置问题,“一氧化碳和氧化铜两种物质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这种反应现象是属于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从一氧化碳和铜的角度分别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投放一氧化碳和铜在一起反应的动画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建立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得知氧反应中化合价会升高,而在还原房应中化合价会降低,学生在得氧与失氧的角度进行化学分析思考,也证实氧化反应與还原反应可以共同发生,并存在一同一反应当中。为教师后续的课程内容教学做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要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讲与练结合,提问与分析讨论结合,最后总结归纳的启发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分析的过程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对知识有更胜层次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3]。
3 结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形成核心素养引导下学习技能的转变,从以往的死记硬背学习法转变为灵活学习,实践学习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也要在此阶段不断去创新完善教学设计,通过生活实践和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快速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Y[2020]G359。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柯丽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11):73-74.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化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素养要在学生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中逐渐培养,而高中化学课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1 确立课时教学主题
1.1 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教学内容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学习部分,也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内容,在课时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和补充,在实际环境中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框架。因此要将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为核心,以提升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分析和探索理论知识下的细化内容,从实践教育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和学习课堂知识内容,从而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评定和周期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的核心素养水平,这也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1]。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学生在学习后能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利用化合价来判断氧化还原的反应,还能通过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和掌握电子转移的关系,掌握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逐步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演变,体会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这也是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
1.2 结合课时要求,确定完成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阶段的化学课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它既是巩固了初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深化这一知识点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阶段的化合价学习打好基础。这一课时主要要求教师从课时内容出发,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演变,判断化合价和原子结构、寻找原子结构的得失关系。最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
积极性。
1.3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立学习起点
初中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已经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基础性的了解,但是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容,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大部分学生只会注意到课本表面的知识内容,不会更深层次的探究知识的原理,错误的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组合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改进创新,引导学生以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基础知识点背后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和转化问题的
思路[2]。
2 课时教学活动实践
2.1 梳理整体教学思路
陶行知教育理念引导下的生活式教育法,应用于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依旧有指导性意义。在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师以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和火箭发射等实际素材,导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这些燃烧现象的发生是否都需要氧的支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2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首先教师先设置问题,“一氧化碳和氧化铜两种物质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这种反应现象是属于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从一氧化碳和铜的角度分别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投放一氧化碳和铜在一起反应的动画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建立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得知氧反应中化合价会升高,而在还原房应中化合价会降低,学生在得氧与失氧的角度进行化学分析思考,也证实氧化反应與还原反应可以共同发生,并存在一同一反应当中。为教师后续的课程内容教学做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要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讲与练结合,提问与分析讨论结合,最后总结归纳的启发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分析的过程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对知识有更胜层次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3]。
3 结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形成核心素养引导下学习技能的转变,从以往的死记硬背学习法转变为灵活学习,实践学习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也要在此阶段不断去创新完善教学设计,通过生活实践和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快速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Y[2020]G359。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柯丽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