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展玉米丝黑穗病长期防治的重要性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又名乌米、黑疸,是我省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即使正常年份也有5%左右的发病率,重災年份有些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60%~70%,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绝收。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春季气温低是丝黑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低温寡照,积温减少,引种无序,防病药物使用混乱,从整体趋上看,目前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前置条件,如果不提高认识,提早准备,提前应对,极有可能发生类似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严重的玉米丝黑穗病。为避免造成玉米生产的巨大损失,导致农民减产减收,引发不应有的社会问题。本文谨从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 主要原因、控制措施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玉米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发生原因 早期控制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
  1.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我省春玉米区绝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现象严重,茬次不易倒开。连续种植致使土壤中丝黑菌量的累积越来越多,在每经过一个轮回之后,必然要达到一个饱合点,而达到这个饱合点之后就是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时候。
  1.2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近些年农民养成了农民抢墒播种的习惯,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5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经常遇到持续低温,据气象资料,4月中下旬15cm耕作层平均地温低于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这种气象条件恰恰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 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选购价格低廉的种衣剂,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目前玉米种衣剂种类多,但绝大多数均不含对丝黑穗病有防效的杀菌剂。因为能够防治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在价格上都略高,一些农药经销商针对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的弱点,常误导农民,将一些对丝黑穗病防效很低或无防效的种衣剂推销给农民,直接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1.4 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前些年,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品种引种管理很严格,玉米抗丝黑穗病的性能较强。但是,随着种子管理的市场化,种子来源日趋杂乱,再加上部分农民经常自行到种子区去采购,假种、抗病性差的种子极易进入。再加上近些年病害发生较轻,丝黑穗病的危害性被忽视,引进种植感病品种规模越来越大,为病害暴发埋下了隐患。
   1.5 防治措施不力。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民自主经营行为越来越突出,在大规模发生玉米丝穗病时可以组织大规模防治行为,但是在早期开展防治,组织领导、技术服务都是一个问题。但是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极容易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2.有效持续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措施
  2.1选用抗病品种
  2.1.1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
  2.1.2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丝黑穗病的最基本措施。实践表明,具有稳定抗病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也很低。比如,适合我市主栽品种应选用绥玉10、龙单13、龙单16、本育9号、吉单180、四单19具有较强的抗药性的品种。
  2.2 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2.2.1 轮作 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2.2 肥料处理 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2.2.3 拔除病株 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2.3 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2.3.1 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黑龙江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早播虽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也增加了病菌侵入的机会,加重了病情发生。适时播种,由于地温高,有利于早出苗,缩短病菌对玉米的侵染时期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3.2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2.3.3 采用扒土晒根技术 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2.4.化学防治
  2.4.1.使用种衣剂。目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
  2.4.2 药剂防治 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2.5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各级部门要联手合作,向农民宣传科学种田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的意识,政府部门应结合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事实,采取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使广大农户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药剂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全面得到科学指导,避免因缺乏科学知识而造成病害严重为害的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较高,防治有较大难度系数,但是,如果各级管理部门切实重视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工作,规范种子和农药市场,种子和农药营销公司予以主动配合,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和有效的种衣剂,农户在科技指导下科学种田,玉米丝黑穗病完全能够被控制,其为害性将十分有限。若连年坚持采用以上控制措施,及时进行防治,就可以保证我市玉米生产的基本安全,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其他文献
期刊
9月9日星期三小雨淅沥沥rn我一点也不喜欢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因为在这里,到处都是血腥味,被杀的猪、待宰的鸡,一股股混杂的生肉味,让我十分反胃,只想快快逃离.我不耐烦地叫
期刊
你听说过大理四景“风花雪月”吗?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在洱海,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那该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