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许久没有刊发长篇大论的理论性文章,此次远在美国的李元先生以治学的方式翻译了韦斯顿六十多年前文章,提出了摄影本体性的问题,颇值一读。时代演进,世事变迁,前代大师的观点之外或许有了新的空间,但知道源才能明晰流的走向。
闻丹青先生:
谢谢您每月把《大众摄影》寄来,让我了解到一些国内的动向。在刚刚收到的第6期,同时看到两篇有关电脑的文章,一是在红星速览里关于新闻造假的拼制。二是用电脑制作的太湖帆船。也看到另外一篇“评委的三分构成”,看过后令我感慨,也激发(但还难有结论的)思潮。新闻造假涉及摄影者的道德观,但也是因为新闻界认识到,作为“视觉的语言”,一张作品的价值,除了视觉效果以外,更多的时候是如何把画面的故事说得更有内涵。美国兵的手指指向那个伊拉克人至少令人似乎听到美国兵的喝责。把荷花放到太湖边上除了增加色彩和构图上的平衡,在内涵上只强化了题材上的矛盾和做作。把摄影当做摄“画”,在多元化各有不同追求的环境里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实体成像为基础的摄影,它的基本特性在于画面题材结合的合理性和光线的统一性。
电脑技术给摄影带来了革命,这个问题,每个摄影者都在关注。有时我觉得电脑的发展是预言传统摄影的死亡,可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是使视觉媒体更多元化。就像过去彩色摄影发展后,有人认为黑白就会没落,而事实上,黑白变成了一项非常专业的艺术。问题是: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有探索精神的社会里探索摄影,是追求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还是一窝风地赶时髦?
在摄影的时髦声中,有两个基本问题几乎完全被忽视了:第一,对摄影和绘画的异同还是缺乏理解。在一方面,在很大的一部分摄影爱好者的追求里,还是没有跳出摄“画”的圈子。在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些对摄影有比较广泛认识的圈子里,对于任何构图比较严谨的作品(包括亚当斯的作品在内),还是从画意去看待它,以至对风光也产生“纪实”和“艺术”的分类。第二,摄影的普及性使得群众认为他们都能够欣赏甚至评选摄影作品,而忽视了任何艺术都是所谓acquired taste(培养得来的品味)。
附上我翻译的韦斯顿全文,像这样的文章,促进了美国摄影的成长。在狄源沧和谢汉俊这一辈过世以后,不知是否还有人有兴趣在国内介绍这些文章。
李元 2003/6/16
对艺术家来说,任何一种媒体里所用的工具、材料或创作方式本身就为这个媒体带来了它的局限性。但是在一般传统的媒体里我们已经接受了某种局限是这个媒体的一部分。当我们选择音乐、舞蹈、雕塑或写作来进行创作时,我们是选择因为它即使在这种局限下还是最能表现我们心里想说的。
摄影绘画的标准
摄影虽然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我们对它却没有相似的熟悉和接受。对早期的摄影者来说,并没有什么传统可以追随。这使得他们想从画家那去借用绘画的传统,把摄影当作绘画的新支。尽可能地拿照相机来制作画家所追求的效果。这种错觉给摄影带来了可怕的后果。从利用道具和戏装来拍制的仿古画(注一)到有意识地拍出一片模糊的画面,他们的借口是“艺术”。
这样的做法本身并不足道,问题是这种误解变成了摄影的标准。艺术的创作不是摄影,而成了摄“画”。在这个新的媒体里,如果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发展来证明摄影的独立性,它反而变成对摄“画”追求者新的挑战,想尽办法来战胜这个阻碍,务求使作品更像绘画。绘画的传统耽误了我们对摄影特性真实的了解和追求。使我们愈来愈离开了摄影的真正价值。
这样的发展历史,使得我们在选择过去的佳作时,必须从那些对美学不过分讲究的作品着手(注二)。唯有从早期的商业肖像、内战和移民的记录照片、以及那些不从艺术做出发点的职业和业余摄影家的作品里,我们才会发现一些和当代名作可以媲美的,并显现摄影特性的作品。
尽管说我们到现在才逐渐能够冷静地去评赏这些作品,今天摄影界在创作上的追求,还是和八十年前一样地模糊。从网纹布、手修底片和绘画里构图法规的应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绘画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样牛头不对马嘴的做法是很可笑的。一个人不会用筛子去井里打水,但是他却居然会用照相机去制画。
追求摄“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一般人的观点里直接拍出来的照片是机械的成果而不是艺术。一张拍出来的底片只是第一印象而已,我们必须用特殊的手法去“改进”它,消除任何非(用绘画的标准能来解释的)艺术的痕迹。
这个情形令我想起另外一个比喻。如果有足够的声学家能组织起来,他们说不定可以说音乐家用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是艺术,因为乐器是机械产品。于是音乐家们就会效法摄“画”者那样,把他们演奏的音乐先录制在唱片上,唯有经过人为的处理把乐器奏出的变成和声学家唱出来的声音差不多时,那样才算可以令人满意的艺术。
要了解摄“画”有违摄影的基本逻辑,我们必须明白摄影的两个特性。它们使得摄影和任何其它的艺术完全不同。这两个特性就是摄影的拍摄过程和图片本身。
摄影的拍摄过程
摄影艺术的特征在于瞬间成像。一个雕塑家、建筑师或音乐家的制作过程里都有增减改变的随意性。一位音乐家会需要一段时间来谱写一首交响乐,一位画家可能一辈子都花在一幅画上,到头来还认为没完成。但是摄影者的拍摄时间是不能拖的。在短短的一瞬间里完全没有可能中断、修改或犹豫。当他打开快门时,把整个画面里所有的细节记录在胶片上的时间可能比记录在他的脑海里还要快。
图片的特性
这样拍摄下来的照片本身就成了摄影的特征。首先照片里的记录充满细节明确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其次照片里从白到黑层次分明没有间隔。这两个特征正是机械的精密性(注三)不是手功可以达成的。
照片的画面像浮雕一样的紧密,这里没有画家用手画出来的那种线条。由无数的点所组成的画面带来特有的紧密感。当我们用高度放大或粗粒相纸来强调粒子或者用手工来消除粒子时,这种特有的紧密感就消失了,照片的完整特性也就毁灭了(注四)。
光滑的相纸突出了画面的影调和成像的清晰,那是无法用仿画的暗面纸张可以表现的。这也是摄影的特征。
图片的拍摄
上述特征决定了摄影的拍摄。摄影成像是瞬间的,它的结果又是充满细节的,最后的成像很显然是需要在拍摄以前就决定了。一个摄影者除非能够在拍摄以前就预见到将来的成品从而决定拍摄,否则他的作品只不过是机械上的巧合而已(注五)。
因此对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不是学习如何使用相机或是冲洗印制照片,而是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换一句话说,他必须根据他的器材和成像的原理来看他的景物,使得他能在一瞬间把眼前景物变成他的构思。摄“画”者认为摄影不是艺术的原因,是因为他无法控制出来的成果。其实如果控制成果的手法少一些,可能更容易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注六)。
仅仅改变相机的位置,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焦距,摄影者就可以在一个静止的题材上拍出无穷尽不同构图的照片。他也可以利用光线的变化或者滤色镜来调节景物的明暗。还可以利用曝光时间、胶片或者冲洗方法来决定照片上的明暗对比。明暗对比也可以从灯光的强弱来调节。因此一个摄影者不必舍近求远地追求摄影术(光学和化学)以外的手段来使摄影从单纯的记录升华成足以表现他不同追求的艺术。
其实摄影的广泛领域使很少摄影者能够充分发挥他对摄影的掌握。摄影者手里有许多的选择其实对他是一个障碍,他往往让这个媒体本身掌握住他,让镜头、相纸、药液或其它选择把他搅得团团转,而不在一件器材上去求精。把自己失落在技术资料里。
只有长时间的经验才能使一个摄影者把摄影技术运用自如地为自己的要求服务。如果他能选择最简单的器材和技巧而择善固执,这就是最好的训练。如果能学会用一只镜头,了解一种胶卷的宽容度,用好一种相纸,这可能比什么都知道一点更能成功。
一个摄影者对他拍成一张作品所需要的程序,必须要有整体了解。他不应该考虑“最适当的曝光”“最完美的底片”等,这些都是广告里的神话。他应该了解的是什么样的底片可以制成怎样的照片,什么样的曝光和冲洗可以制成怎样的底片。当他明白了制作一种照片以后,他再去探索怎样的改变可以使他制作出另一种照片。他也需要学习如何把眼前的色彩变成黑白照片的明暗对比,如何去判断光线的条件和强度。当他把这些理解变成直觉性的反应后,一位摄影者就能把眼前的景色直接看成最后的照片,而不需要有意识的一步一步地去捉摸了。
题材和构图
上面所说的是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拍摄一张照片的过程。现在让我们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该怎样来决定题材和构图。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线来说明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摄影,而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其它形象艺术。从过去的作品和我们对摄影的了解可以推论,哪一种对摄影者比较更有利而哪一种最好避开。
即使有最好的技术,摄“画”者的一些追求也不是摄影可以达到的。摄影的忠实记录使得它无法掩盖一些虚假的表面(注七)。它会看穿做戏的化装,直接暴露题材的真面目。可这并不是摄影的局限,这只是说明有些情况最好留给画家去做。摄影术让摄影者暴露出镜头前的真情,可以使拍出来的比看到的还要真实。
很遗憾太多的人忽视了摄影能让我们看到许多新事物的新面貌。今天失势的画意传统又被“沙龙心理”所取代。这股势力也制定了许多虚假的标准(注八),打击创新的追求。
今天的摄影家也许不需要采用淡墨的画意来把自己的照片晋升成艺术,但是他还是得遵守“构图规律”。这就是当前的虚伪。在拍照以前先去谈构图规律就像是还没有开始走路以前先得了解地心吸力一样。这种规律是从成功的作品里引申出来的,它是拍好了以后反思的结论,而不是创造的动机(注九)。当我们把景物硬挤在事先想好的规律中时,在意念上已经失去新意,遵循构图规律只能形成重复的陈腔滥调。
好的构图实际上是看景物最理想的情态,这不是可以让别人教出来的。就像任何创新手段,它表现的是艺术家的成长。一个摄影者想从照片里表现他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最大的资本是简单干脆。要达到这个境界,他必须精简他的器材和技术。不让他的追求有任何桎梏。唯有如此,他才能自由自在地把他的眼光放在对眼前事物的发现和表现上。
绘画的传统耽误了我们对摄影特性真实的了解和追求。使我们愈来愈离开了摄影的真正价值。
对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不是学习如何使用相机或是冲洗印制照片,而是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
当我们把景物硬挤在事先想好的规律中时,在意念上已经失去新意,遵循构图规律只能形成重复的陈腔滥调。
闻丹青先生:
谢谢您每月把《大众摄影》寄来,让我了解到一些国内的动向。在刚刚收到的第6期,同时看到两篇有关电脑的文章,一是在红星速览里关于新闻造假的拼制。二是用电脑制作的太湖帆船。也看到另外一篇“评委的三分构成”,看过后令我感慨,也激发(但还难有结论的)思潮。新闻造假涉及摄影者的道德观,但也是因为新闻界认识到,作为“视觉的语言”,一张作品的价值,除了视觉效果以外,更多的时候是如何把画面的故事说得更有内涵。美国兵的手指指向那个伊拉克人至少令人似乎听到美国兵的喝责。把荷花放到太湖边上除了增加色彩和构图上的平衡,在内涵上只强化了题材上的矛盾和做作。把摄影当做摄“画”,在多元化各有不同追求的环境里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实体成像为基础的摄影,它的基本特性在于画面题材结合的合理性和光线的统一性。
电脑技术给摄影带来了革命,这个问题,每个摄影者都在关注。有时我觉得电脑的发展是预言传统摄影的死亡,可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是使视觉媒体更多元化。就像过去彩色摄影发展后,有人认为黑白就会没落,而事实上,黑白变成了一项非常专业的艺术。问题是: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有探索精神的社会里探索摄影,是追求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还是一窝风地赶时髦?
在摄影的时髦声中,有两个基本问题几乎完全被忽视了:第一,对摄影和绘画的异同还是缺乏理解。在一方面,在很大的一部分摄影爱好者的追求里,还是没有跳出摄“画”的圈子。在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些对摄影有比较广泛认识的圈子里,对于任何构图比较严谨的作品(包括亚当斯的作品在内),还是从画意去看待它,以至对风光也产生“纪实”和“艺术”的分类。第二,摄影的普及性使得群众认为他们都能够欣赏甚至评选摄影作品,而忽视了任何艺术都是所谓acquired taste(培养得来的品味)。
附上我翻译的韦斯顿全文,像这样的文章,促进了美国摄影的成长。在狄源沧和谢汉俊这一辈过世以后,不知是否还有人有兴趣在国内介绍这些文章。
李元 2003/6/16
对艺术家来说,任何一种媒体里所用的工具、材料或创作方式本身就为这个媒体带来了它的局限性。但是在一般传统的媒体里我们已经接受了某种局限是这个媒体的一部分。当我们选择音乐、舞蹈、雕塑或写作来进行创作时,我们是选择因为它即使在这种局限下还是最能表现我们心里想说的。
摄影绘画的标准
摄影虽然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我们对它却没有相似的熟悉和接受。对早期的摄影者来说,并没有什么传统可以追随。这使得他们想从画家那去借用绘画的传统,把摄影当作绘画的新支。尽可能地拿照相机来制作画家所追求的效果。这种错觉给摄影带来了可怕的后果。从利用道具和戏装来拍制的仿古画(注一)到有意识地拍出一片模糊的画面,他们的借口是“艺术”。
这样的做法本身并不足道,问题是这种误解变成了摄影的标准。艺术的创作不是摄影,而成了摄“画”。在这个新的媒体里,如果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发展来证明摄影的独立性,它反而变成对摄“画”追求者新的挑战,想尽办法来战胜这个阻碍,务求使作品更像绘画。绘画的传统耽误了我们对摄影特性真实的了解和追求。使我们愈来愈离开了摄影的真正价值。
这样的发展历史,使得我们在选择过去的佳作时,必须从那些对美学不过分讲究的作品着手(注二)。唯有从早期的商业肖像、内战和移民的记录照片、以及那些不从艺术做出发点的职业和业余摄影家的作品里,我们才会发现一些和当代名作可以媲美的,并显现摄影特性的作品。
尽管说我们到现在才逐渐能够冷静地去评赏这些作品,今天摄影界在创作上的追求,还是和八十年前一样地模糊。从网纹布、手修底片和绘画里构图法规的应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绘画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样牛头不对马嘴的做法是很可笑的。一个人不会用筛子去井里打水,但是他却居然会用照相机去制画。
追求摄“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一般人的观点里直接拍出来的照片是机械的成果而不是艺术。一张拍出来的底片只是第一印象而已,我们必须用特殊的手法去“改进”它,消除任何非(用绘画的标准能来解释的)艺术的痕迹。
这个情形令我想起另外一个比喻。如果有足够的声学家能组织起来,他们说不定可以说音乐家用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是艺术,因为乐器是机械产品。于是音乐家们就会效法摄“画”者那样,把他们演奏的音乐先录制在唱片上,唯有经过人为的处理把乐器奏出的变成和声学家唱出来的声音差不多时,那样才算可以令人满意的艺术。
要了解摄“画”有违摄影的基本逻辑,我们必须明白摄影的两个特性。它们使得摄影和任何其它的艺术完全不同。这两个特性就是摄影的拍摄过程和图片本身。
摄影的拍摄过程
摄影艺术的特征在于瞬间成像。一个雕塑家、建筑师或音乐家的制作过程里都有增减改变的随意性。一位音乐家会需要一段时间来谱写一首交响乐,一位画家可能一辈子都花在一幅画上,到头来还认为没完成。但是摄影者的拍摄时间是不能拖的。在短短的一瞬间里完全没有可能中断、修改或犹豫。当他打开快门时,把整个画面里所有的细节记录在胶片上的时间可能比记录在他的脑海里还要快。
图片的特性
这样拍摄下来的照片本身就成了摄影的特征。首先照片里的记录充满细节明确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其次照片里从白到黑层次分明没有间隔。这两个特征正是机械的精密性(注三)不是手功可以达成的。
照片的画面像浮雕一样的紧密,这里没有画家用手画出来的那种线条。由无数的点所组成的画面带来特有的紧密感。当我们用高度放大或粗粒相纸来强调粒子或者用手工来消除粒子时,这种特有的紧密感就消失了,照片的完整特性也就毁灭了(注四)。
光滑的相纸突出了画面的影调和成像的清晰,那是无法用仿画的暗面纸张可以表现的。这也是摄影的特征。
图片的拍摄
上述特征决定了摄影的拍摄。摄影成像是瞬间的,它的结果又是充满细节的,最后的成像很显然是需要在拍摄以前就决定了。一个摄影者除非能够在拍摄以前就预见到将来的成品从而决定拍摄,否则他的作品只不过是机械上的巧合而已(注五)。
因此对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不是学习如何使用相机或是冲洗印制照片,而是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换一句话说,他必须根据他的器材和成像的原理来看他的景物,使得他能在一瞬间把眼前景物变成他的构思。摄“画”者认为摄影不是艺术的原因,是因为他无法控制出来的成果。其实如果控制成果的手法少一些,可能更容易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注六)。
仅仅改变相机的位置,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焦距,摄影者就可以在一个静止的题材上拍出无穷尽不同构图的照片。他也可以利用光线的变化或者滤色镜来调节景物的明暗。还可以利用曝光时间、胶片或者冲洗方法来决定照片上的明暗对比。明暗对比也可以从灯光的强弱来调节。因此一个摄影者不必舍近求远地追求摄影术(光学和化学)以外的手段来使摄影从单纯的记录升华成足以表现他不同追求的艺术。
其实摄影的广泛领域使很少摄影者能够充分发挥他对摄影的掌握。摄影者手里有许多的选择其实对他是一个障碍,他往往让这个媒体本身掌握住他,让镜头、相纸、药液或其它选择把他搅得团团转,而不在一件器材上去求精。把自己失落在技术资料里。
只有长时间的经验才能使一个摄影者把摄影技术运用自如地为自己的要求服务。如果他能选择最简单的器材和技巧而择善固执,这就是最好的训练。如果能学会用一只镜头,了解一种胶卷的宽容度,用好一种相纸,这可能比什么都知道一点更能成功。
一个摄影者对他拍成一张作品所需要的程序,必须要有整体了解。他不应该考虑“最适当的曝光”“最完美的底片”等,这些都是广告里的神话。他应该了解的是什么样的底片可以制成怎样的照片,什么样的曝光和冲洗可以制成怎样的底片。当他明白了制作一种照片以后,他再去探索怎样的改变可以使他制作出另一种照片。他也需要学习如何把眼前的色彩变成黑白照片的明暗对比,如何去判断光线的条件和强度。当他把这些理解变成直觉性的反应后,一位摄影者就能把眼前的景色直接看成最后的照片,而不需要有意识的一步一步地去捉摸了。
题材和构图
上面所说的是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拍摄一张照片的过程。现在让我们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该怎样来决定题材和构图。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线来说明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摄影,而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其它形象艺术。从过去的作品和我们对摄影的了解可以推论,哪一种对摄影者比较更有利而哪一种最好避开。
即使有最好的技术,摄“画”者的一些追求也不是摄影可以达到的。摄影的忠实记录使得它无法掩盖一些虚假的表面(注七)。它会看穿做戏的化装,直接暴露题材的真面目。可这并不是摄影的局限,这只是说明有些情况最好留给画家去做。摄影术让摄影者暴露出镜头前的真情,可以使拍出来的比看到的还要真实。
很遗憾太多的人忽视了摄影能让我们看到许多新事物的新面貌。今天失势的画意传统又被“沙龙心理”所取代。这股势力也制定了许多虚假的标准(注八),打击创新的追求。
今天的摄影家也许不需要采用淡墨的画意来把自己的照片晋升成艺术,但是他还是得遵守“构图规律”。这就是当前的虚伪。在拍照以前先去谈构图规律就像是还没有开始走路以前先得了解地心吸力一样。这种规律是从成功的作品里引申出来的,它是拍好了以后反思的结论,而不是创造的动机(注九)。当我们把景物硬挤在事先想好的规律中时,在意念上已经失去新意,遵循构图规律只能形成重复的陈腔滥调。
好的构图实际上是看景物最理想的情态,这不是可以让别人教出来的。就像任何创新手段,它表现的是艺术家的成长。一个摄影者想从照片里表现他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最大的资本是简单干脆。要达到这个境界,他必须精简他的器材和技术。不让他的追求有任何桎梏。唯有如此,他才能自由自在地把他的眼光放在对眼前事物的发现和表现上。
绘画的传统耽误了我们对摄影特性真实的了解和追求。使我们愈来愈离开了摄影的真正价值。
对一个摄影者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不是学习如何使用相机或是冲洗印制照片,而是学习从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
当我们把景物硬挤在事先想好的规律中时,在意念上已经失去新意,遵循构图规律只能形成重复的陈腔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