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着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高校在校生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职高专学生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录取总人数675万,其中包含一本、二本在内的普通本科生349万,高职高专326万,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几乎占总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职业教育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的素质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四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化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社会适应良好、有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新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消极懈怠、迷茫失落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无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为出色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打好基础。
高职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有三个方面:
1 未脱离高考失败的阴影
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标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去甚远,学生多数是没上普通本科的录取线,抱着无奈的心态到高职院校报到的,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考试没发挥好的学生这种打击更沉重。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出现翘课、挂科等不良现象。
2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学生因环境改变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校园甚至没有一些重点高中新校的环境优美,更增添了失落感。与高中严格封闭的管理相比,高职相对宽松和开放。学生怀恋老师以往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而难以适应。
3专业认同感缺失
有很多学生进校前对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设置的学习科目,将来就业的方向并不十分了解,还有的学生是专业调剂过来的。一进校门发现三年的教学计划安排与自己理想中的专业有一定差距,易产生心理落差。比如药学专业需学习的大部分科目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与化学有关,而一些文科生进入到该专业学习时,感到难以适应,易产生逃避、失望等消极情绪。很难认同自己所学专业,更谈不上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了。
高职在校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个别的心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开发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高职教育就会陷入“低智商, 低情商”的困境。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这一课题。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①学校要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将调查信息进行整合、统计、分析,构建心理档案库,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社团、协会),及早预防,并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实现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②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苛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做事。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其自信心。遵照“服从——同化——内化”的教育规律,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校园活动,激发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才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另外,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用工需求,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的综合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③学校要科学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将“必需、够用”原则渗透到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具体地讲,高職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要“降”下来,“降”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能接受的水平,而实践操作的水平要真正升上去,达到师傅带徒弟的程度。
④聘请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或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成才的潜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也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和寻找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雷五明,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作者简介]
刘向红,(1968年8月-),女,汉族,山东庆云,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医疗卫生分院,高级讲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高校在校生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职高专学生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录取总人数675万,其中包含一本、二本在内的普通本科生349万,高职高专326万,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几乎占总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职业教育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的素质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四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化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社会适应良好、有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新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消极懈怠、迷茫失落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无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为出色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打好基础。
高职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有三个方面:
1 未脱离高考失败的阴影
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标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去甚远,学生多数是没上普通本科的录取线,抱着无奈的心态到高职院校报到的,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考试没发挥好的学生这种打击更沉重。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出现翘课、挂科等不良现象。
2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学生因环境改变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校园甚至没有一些重点高中新校的环境优美,更增添了失落感。与高中严格封闭的管理相比,高职相对宽松和开放。学生怀恋老师以往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而难以适应。
3专业认同感缺失
有很多学生进校前对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设置的学习科目,将来就业的方向并不十分了解,还有的学生是专业调剂过来的。一进校门发现三年的教学计划安排与自己理想中的专业有一定差距,易产生心理落差。比如药学专业需学习的大部分科目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与化学有关,而一些文科生进入到该专业学习时,感到难以适应,易产生逃避、失望等消极情绪。很难认同自己所学专业,更谈不上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了。
高职在校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个别的心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开发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高职教育就会陷入“低智商, 低情商”的困境。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这一课题。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①学校要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将调查信息进行整合、统计、分析,构建心理档案库,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社团、协会),及早预防,并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实现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②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苛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做事。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其自信心。遵照“服从——同化——内化”的教育规律,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校园活动,激发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才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另外,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用工需求,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的综合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③学校要科学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将“必需、够用”原则渗透到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具体地讲,高職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要“降”下来,“降”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能接受的水平,而实践操作的水平要真正升上去,达到师傅带徒弟的程度。
④聘请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或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成才的潜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也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和寻找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雷五明,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作者简介]
刘向红,(1968年8月-),女,汉族,山东庆云,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医疗卫生分院,高级讲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