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山东新闻界,对《大众日报》的众多读者来说,刘同贵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并不在于刘同贵有多高的见报频率,而在于伴随这个名字出现的是一篇篇总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文字,有时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像那篇几年前的《上海为何少见山东货》,至今还因为它的启示意义尚未消失,而每每被人们提起。而刚刚推出的一组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系列报道,则又一次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