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福布斯》杂志在2011年5月19日公布的“全球慈善家”排行榜,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以280亿美元巨额捐款蝉联世界首善。这位以奇特的智慧在日新月异的IT产业领域进行着神奇创造,进而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性影响的领袖人物在过去5年中以全新的角色转换和更新带给世人的不仅是感动与崇敬,还擎起了引领商界富豪们的一面旗帜。
聪明得可怕
比一般人要幸运,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三世降生到了西雅图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是当地的著名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国际联合劝募会的主席,而他的曾祖父是西雅图国家城市银行的创始人。比尔出生前,盖茨家族的势力就已经渗透了商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法律业。
12岁时,盖茨进入精英子弟云集的莱克塞德预科学校就读。当第二年学校在学生家长们的资助下从DEC公司购买回了一台极为笨重的、冰箱大小的“袖珍计算机”后,对科学和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也是全校数学尖子的盖茨便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台终端系统上。当然,在学校里,盖茨还十分地争强好胜。当年的一个同学回忆道:“他很讨人厌,总是很自信,特别好斗,而且聪明得可怕。人们一想到比尔就觉得他有可能会拿诺贝尔奖,但他一点也不懂礼貌。”盖茨也清楚,只有当他处于上风时他才可能和别人共事或者成为好友。他曾对中学时最好的朋友保罗·艾伦说:“我很好相处的……只要让我拿主意就行。”
富家子弟初长成。1973年,盖茨赴波士顿入读哈佛。不过,大学生活和让他感兴趣的新领域没有丝毫减弱他对计算机的狂热。一年级结束后的那个暑假,盖茨就在当地一家叫做霍尼韦尔的小计算机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他进一步相信,计算机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盖茨想要亲身参与到他预见到的这场革命中去,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拿到商业世界的入场券。
灵感就在偶然之中进发。那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保罗·艾伦在去盖茨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报摊时买了一本《大众电子》杂志,杂志封面上的照片中是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盒子,上面满是各种各样的灯泡和开关,它叫Altair8080,旁边的大标题写着:世界第一台可以和商业机相匹敌的微型计算机。当盖茨看到这本杂志时,他敏感意识到,这个便宜、易于组装的计算机的出现给他提供了锻造自己的平台。他的时代到来了,他知道可以用由BASIC改编而成的语言来设计软件,而这种软件能够让Altair8080的下一代产品做出以前只有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事情。几个月后,盖茨与保罗一起注册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定名为微软(Microsof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脸上写满谦逊的比尔·盖茨喜欢说他进入计算机业仅仅是因为他想写出“伟大的软件”,想尽自己所能创造出最好的产品,但在早期,更强大的动力其实就是赚大钱的欲望。因此,如果说盖茨是一个天才的程序员,还不如说他是非常了不起的销售和市场开发人才。因为早在1977年时,他就明白怎样让他的产品渗透进市场。
在大多数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计算机发展史的人看来,盖茨和微软在一开始其实并没有作出创新,甚至许多痛恨比尔·盖茨的人大声说,微软是靠偷盗起家的。某种程度上而言,微软的起家确实带有点“偷盗”的痕迹,但是,在理解别人的理念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并且包装成为可供世界市场销售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盖茨不但具有这样的才能,而且很早就会运用。
追踪IT软件史,人们不难发现,真正创造出第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软件的是一个名叫加里·吉尔多的程序员,当时他自己有一个小公司——DigitalResearch。1980年,吉尔多为微型计算机写出了被后人称作操作系统的软件,名为CP/M。吉尔多发明操作系统数月后,一个叫西雅图计算机的公司在吉尔多模型的基础上推出了Q-DOs。这时的比尔·盖茨已经见过了吉尔多,也见识了他的软件,一听说Q-DOS,他便意识到自己可以让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这个操作系统成为业界不可或缺的产品。他本能地知道,要想让新的计算机系统成功,惟一的办法就是傍上业界巨擘——IBM。
在1980年,全世界90%的计算机都是由IBM制造的。操作系统都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盖茨明白,如果和这个行业巨头联合,就能借此进入IBM庞大的全球市场:IBM提供机器,他来提供操作系统。因此,为了与行业老大IBM达成合作,盖茨情愿唯马首是瞻。
其实吉尔多找过IBM,但被拒之门外。当盖茨听说吉尔多与IBM没有谈拢之后,便立即出价2500美元买下了西雅图计算机的Q-DOS,然后把字母Q去掉,再以2万美元的价格授权给IBM在其生产的PC上使用这一操作系统。其后十年里,微软的名字得以出现在IBM售出的每一台PC上,这一软件也成为了微软公司的拳头产品,也造就了微软在业界地位与日俱升的格局。
十年时间,盖茨光靠销售DOS就给微软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盖茨和艾伦这两个年轻人也因此而暴富。1986年,微软股票上市,随后,盖茨一夜之间就成为亿万富翁,也就在同时,穿着衬衫牛仔裤、头发凌乱蓬松、戴着硕大的啤酒瓶眼镜而且只有不到30岁的盖茨开始受到世界的瞩目。
Windows传奇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同时也为微软帝国的日后腾飞搭起了平台。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已经成长为商业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并被视为全球软件市场的主导,但是,在迈向这一步的同时,微软和曾经的业界领袖、盖茨的儿时偶像IBM闹翻了。
争端集中在IBM自行研制的操作系统上。1986年,IBM想要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取代DOS,并且已为这个命名为OS/2的新产品做了相当的准备。IBM旗下有一大批能力超强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设计师,他们正是OS/2的研发主力,但不知为什么,IBM的高级管理层却决定让微软来完善这一软件。
其实这时微软已自己开发出了接替DOS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但盖茨当时还从没想过拒绝IBM,他仍被这个工业巨头深深吸引着。因此,他接受了IBM的建议,但同时却在继续着Windows的研发。1987年,OS/2的发布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获得了软件业的赞扬和评论家的称颂的OS/2却没能激起公众的兴趣。尽管IBM无畏地在这个产品上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但它仍没有给人们留下印象。几个月后,盖茨说服IBM同意他发行Windows。
但是想让Windows获得成功的欲望并不是盖茨惟一的驱动力。与尚显稚嫩的微软建立合作后不久,IBM便推出了第一台PC,盖茨要求参加正式的庆功宴,结果却被拒之门外。特别是当微软的12个经理级人物一起飞往迈阿密参加IBM 为新操作系统召开的会议,到了会场他们才发现,IBM只给微软预备了两个座位。于是,其他人不得不又回到机场。而且,轮到盖茨发言时,主持人只给了他6分钟的时间,这是IBM给最低级的合作者的发言时间。尽管如此,盖茨仍然坚信,微软和IBM应该结成更有力的联盟。1987年,他甚至提出将自己公司30%的股份赠给IBM。但令人惊异的是,IBM拒绝了他的盛情。这是IBM迄今为止所做出的最失败的决定。
显然,正是当初IBM无情地将Windows挡在了门外,才成就了Windows后来为世人所公认的“一款具有革命意义的系统操作软件”的王者地位,也驱使着比尔·盖茨携带着WindowS飞得更高。从Windows2.0升级到Windows3.0,7Kwindows95的华丽登场到windows98的横空出世,从WindowsXP的款款面世到WindowsVista的如约而至,微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世界,还有对这个极速变革世界更生动的感知与邀游信息时空的快捷、方便与兴奋。而作为Windows的驾驭者,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如日升腾。39岁时,盖茨登上福布斯世界首富的位置,并且之后连续13年蝉联这一王者显位,最新资料显示,在2011福布斯排行榜上,比尔·盖茨以560亿美元资产名列斯全球富豪榜第2位。其实,盖茨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已经不能通过其自身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来丈量,而是他为这个世界所制造的巨大改变。也正是如此,许多人将比尔·盖茨对软件的贡献等同于爱迪生发明了灯泡。
杰出的慈善家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正式退出微软,而退出的唯一理由是一心一意作慈善。实际上,几乎与决定正式交出微软最高权杖的同时,比尔·盖茨与夫人梅琳达还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名下的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为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一个月之后,盖茨又收到了一份“大礼”:世界第二大富豪巴菲特正式决定将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巴菲特对自己这个举动作出的解释非常简单: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当然,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财富巨人,比尔·盖茨此前都没有停歇过为慈善事业而奔走——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亲威廉·盖茨的名义创立了基金会,1997年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2001年,他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组织,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近年来出手阔绰——向纽约捐款5120万美元,用以建立67所面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阶层子弟的中学;捐资1.68亿美元,帮助非洲国家防治疟疾;向博茨瓦纳捐资5000万美元,帮助那里防治艾滋病;向中国卫生部捐赠130万美元,以支持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防控疾病……
的确,比尔·盖茨交出自己艰辛培育了33年的微软转而全身投入到公共慈善事业令许多人大为费解,甚至有人怀疑盖茨能否彻底放手。实际上,在盖茨退休的2008年,正是互联网平台风起云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的时刻。在这一极度敏感的时期,尽管微软依靠其多年打下的根基每周仍然能取得超过1亿美金的收入,但架构于网络之上的Google已经俨然对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微软的多年老对手苹果公司也依靠iPhone和iPod的成功,重新与微软在硬件终端和软件操作系统市场上分庭抗礼。分析家们据此预言,1到5年之内,比尔·盖茨必将重掌微软大权,因为他不会忍心看到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帝国被人遗忘或是分崩离析。但是,三年过去了,盖茨依然津津乐道于慈善这一新的事业,而微软似乎也逐渐适应了“没有盖茨的时代”。
作为比尔·盖茨慈善事业的伟大之举,其与巴菲特联手倡议和发起的“捐赠承诺”活动目前还在而且以后可能还会向全球各个角落辐射和渗透。2009年5月,盖茨和巴菲特邀约全美最富有的14人在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内聚会,不久,他们向《福布斯》“全美最富有的400人”发出倡议,呼吁他们共同宣誓,在其有生之年或临死之际,捐出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这项被命名为“捐赠承诺”的活动在发起三个月后,美国40名顶级富豪就先后发出响应,表示将自己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事业。而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如果最终成功动员前400位富豪都投身于此项誓约,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能够募集到的金额将会超过6000亿美元。
当然,除美国之外,“捐赠承诺”活动在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得到富豪们的积极回应。包括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甚至对这样活动嗤之以鼻,而当盖茨在中国举办“巴比宴会”时,同样是参者寥寥。也许这种结果并没有超出比尔·盖茨的想象之外,但盖茨绝对相信,如同25年前他预测着自己手中的Windows将改变世界一样,今天他所布道的“捐赠承诺”活动以及慈善事业一定会成为未来衡量企业家们成功的重要标尺。
聪明得可怕
比一般人要幸运,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三世降生到了西雅图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是当地的著名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国际联合劝募会的主席,而他的曾祖父是西雅图国家城市银行的创始人。比尔出生前,盖茨家族的势力就已经渗透了商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法律业。
12岁时,盖茨进入精英子弟云集的莱克塞德预科学校就读。当第二年学校在学生家长们的资助下从DEC公司购买回了一台极为笨重的、冰箱大小的“袖珍计算机”后,对科学和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也是全校数学尖子的盖茨便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台终端系统上。当然,在学校里,盖茨还十分地争强好胜。当年的一个同学回忆道:“他很讨人厌,总是很自信,特别好斗,而且聪明得可怕。人们一想到比尔就觉得他有可能会拿诺贝尔奖,但他一点也不懂礼貌。”盖茨也清楚,只有当他处于上风时他才可能和别人共事或者成为好友。他曾对中学时最好的朋友保罗·艾伦说:“我很好相处的……只要让我拿主意就行。”
富家子弟初长成。1973年,盖茨赴波士顿入读哈佛。不过,大学生活和让他感兴趣的新领域没有丝毫减弱他对计算机的狂热。一年级结束后的那个暑假,盖茨就在当地一家叫做霍尼韦尔的小计算机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他进一步相信,计算机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盖茨想要亲身参与到他预见到的这场革命中去,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拿到商业世界的入场券。
灵感就在偶然之中进发。那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保罗·艾伦在去盖茨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报摊时买了一本《大众电子》杂志,杂志封面上的照片中是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盒子,上面满是各种各样的灯泡和开关,它叫Altair8080,旁边的大标题写着:世界第一台可以和商业机相匹敌的微型计算机。当盖茨看到这本杂志时,他敏感意识到,这个便宜、易于组装的计算机的出现给他提供了锻造自己的平台。他的时代到来了,他知道可以用由BASIC改编而成的语言来设计软件,而这种软件能够让Altair8080的下一代产品做出以前只有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事情。几个月后,盖茨与保罗一起注册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定名为微软(Microsof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脸上写满谦逊的比尔·盖茨喜欢说他进入计算机业仅仅是因为他想写出“伟大的软件”,想尽自己所能创造出最好的产品,但在早期,更强大的动力其实就是赚大钱的欲望。因此,如果说盖茨是一个天才的程序员,还不如说他是非常了不起的销售和市场开发人才。因为早在1977年时,他就明白怎样让他的产品渗透进市场。
在大多数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计算机发展史的人看来,盖茨和微软在一开始其实并没有作出创新,甚至许多痛恨比尔·盖茨的人大声说,微软是靠偷盗起家的。某种程度上而言,微软的起家确实带有点“偷盗”的痕迹,但是,在理解别人的理念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并且包装成为可供世界市场销售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盖茨不但具有这样的才能,而且很早就会运用。
追踪IT软件史,人们不难发现,真正创造出第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软件的是一个名叫加里·吉尔多的程序员,当时他自己有一个小公司——DigitalResearch。1980年,吉尔多为微型计算机写出了被后人称作操作系统的软件,名为CP/M。吉尔多发明操作系统数月后,一个叫西雅图计算机的公司在吉尔多模型的基础上推出了Q-DOs。这时的比尔·盖茨已经见过了吉尔多,也见识了他的软件,一听说Q-DOS,他便意识到自己可以让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这个操作系统成为业界不可或缺的产品。他本能地知道,要想让新的计算机系统成功,惟一的办法就是傍上业界巨擘——IBM。
在1980年,全世界90%的计算机都是由IBM制造的。操作系统都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盖茨明白,如果和这个行业巨头联合,就能借此进入IBM庞大的全球市场:IBM提供机器,他来提供操作系统。因此,为了与行业老大IBM达成合作,盖茨情愿唯马首是瞻。
其实吉尔多找过IBM,但被拒之门外。当盖茨听说吉尔多与IBM没有谈拢之后,便立即出价2500美元买下了西雅图计算机的Q-DOS,然后把字母Q去掉,再以2万美元的价格授权给IBM在其生产的PC上使用这一操作系统。其后十年里,微软的名字得以出现在IBM售出的每一台PC上,这一软件也成为了微软公司的拳头产品,也造就了微软在业界地位与日俱升的格局。
十年时间,盖茨光靠销售DOS就给微软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盖茨和艾伦这两个年轻人也因此而暴富。1986年,微软股票上市,随后,盖茨一夜之间就成为亿万富翁,也就在同时,穿着衬衫牛仔裤、头发凌乱蓬松、戴着硕大的啤酒瓶眼镜而且只有不到30岁的盖茨开始受到世界的瞩目。
Windows传奇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同时也为微软帝国的日后腾飞搭起了平台。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已经成长为商业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并被视为全球软件市场的主导,但是,在迈向这一步的同时,微软和曾经的业界领袖、盖茨的儿时偶像IBM闹翻了。
争端集中在IBM自行研制的操作系统上。1986年,IBM想要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取代DOS,并且已为这个命名为OS/2的新产品做了相当的准备。IBM旗下有一大批能力超强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设计师,他们正是OS/2的研发主力,但不知为什么,IBM的高级管理层却决定让微软来完善这一软件。
其实这时微软已自己开发出了接替DOS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但盖茨当时还从没想过拒绝IBM,他仍被这个工业巨头深深吸引着。因此,他接受了IBM的建议,但同时却在继续着Windows的研发。1987年,OS/2的发布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获得了软件业的赞扬和评论家的称颂的OS/2却没能激起公众的兴趣。尽管IBM无畏地在这个产品上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但它仍没有给人们留下印象。几个月后,盖茨说服IBM同意他发行Windows。
但是想让Windows获得成功的欲望并不是盖茨惟一的驱动力。与尚显稚嫩的微软建立合作后不久,IBM便推出了第一台PC,盖茨要求参加正式的庆功宴,结果却被拒之门外。特别是当微软的12个经理级人物一起飞往迈阿密参加IBM 为新操作系统召开的会议,到了会场他们才发现,IBM只给微软预备了两个座位。于是,其他人不得不又回到机场。而且,轮到盖茨发言时,主持人只给了他6分钟的时间,这是IBM给最低级的合作者的发言时间。尽管如此,盖茨仍然坚信,微软和IBM应该结成更有力的联盟。1987年,他甚至提出将自己公司30%的股份赠给IBM。但令人惊异的是,IBM拒绝了他的盛情。这是IBM迄今为止所做出的最失败的决定。
显然,正是当初IBM无情地将Windows挡在了门外,才成就了Windows后来为世人所公认的“一款具有革命意义的系统操作软件”的王者地位,也驱使着比尔·盖茨携带着WindowS飞得更高。从Windows2.0升级到Windows3.0,7Kwindows95的华丽登场到windows98的横空出世,从WindowsXP的款款面世到WindowsVista的如约而至,微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世界,还有对这个极速变革世界更生动的感知与邀游信息时空的快捷、方便与兴奋。而作为Windows的驾驭者,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如日升腾。39岁时,盖茨登上福布斯世界首富的位置,并且之后连续13年蝉联这一王者显位,最新资料显示,在2011福布斯排行榜上,比尔·盖茨以560亿美元资产名列斯全球富豪榜第2位。其实,盖茨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已经不能通过其自身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来丈量,而是他为这个世界所制造的巨大改变。也正是如此,许多人将比尔·盖茨对软件的贡献等同于爱迪生发明了灯泡。
杰出的慈善家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正式退出微软,而退出的唯一理由是一心一意作慈善。实际上,几乎与决定正式交出微软最高权杖的同时,比尔·盖茨与夫人梅琳达还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名下的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为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一个月之后,盖茨又收到了一份“大礼”:世界第二大富豪巴菲特正式决定将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巴菲特对自己这个举动作出的解释非常简单: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当然,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财富巨人,比尔·盖茨此前都没有停歇过为慈善事业而奔走——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亲威廉·盖茨的名义创立了基金会,1997年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2001年,他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组织,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近年来出手阔绰——向纽约捐款5120万美元,用以建立67所面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阶层子弟的中学;捐资1.68亿美元,帮助非洲国家防治疟疾;向博茨瓦纳捐资5000万美元,帮助那里防治艾滋病;向中国卫生部捐赠130万美元,以支持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防控疾病……
的确,比尔·盖茨交出自己艰辛培育了33年的微软转而全身投入到公共慈善事业令许多人大为费解,甚至有人怀疑盖茨能否彻底放手。实际上,在盖茨退休的2008年,正是互联网平台风起云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的时刻。在这一极度敏感的时期,尽管微软依靠其多年打下的根基每周仍然能取得超过1亿美金的收入,但架构于网络之上的Google已经俨然对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微软的多年老对手苹果公司也依靠iPhone和iPod的成功,重新与微软在硬件终端和软件操作系统市场上分庭抗礼。分析家们据此预言,1到5年之内,比尔·盖茨必将重掌微软大权,因为他不会忍心看到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帝国被人遗忘或是分崩离析。但是,三年过去了,盖茨依然津津乐道于慈善这一新的事业,而微软似乎也逐渐适应了“没有盖茨的时代”。
作为比尔·盖茨慈善事业的伟大之举,其与巴菲特联手倡议和发起的“捐赠承诺”活动目前还在而且以后可能还会向全球各个角落辐射和渗透。2009年5月,盖茨和巴菲特邀约全美最富有的14人在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内聚会,不久,他们向《福布斯》“全美最富有的400人”发出倡议,呼吁他们共同宣誓,在其有生之年或临死之际,捐出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这项被命名为“捐赠承诺”的活动在发起三个月后,美国40名顶级富豪就先后发出响应,表示将自己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事业。而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如果最终成功动员前400位富豪都投身于此项誓约,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能够募集到的金额将会超过6000亿美元。
当然,除美国之外,“捐赠承诺”活动在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得到富豪们的积极回应。包括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甚至对这样活动嗤之以鼻,而当盖茨在中国举办“巴比宴会”时,同样是参者寥寥。也许这种结果并没有超出比尔·盖茨的想象之外,但盖茨绝对相信,如同25年前他预测着自己手中的Windows将改变世界一样,今天他所布道的“捐赠承诺”活动以及慈善事业一定会成为未来衡量企业家们成功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