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三、器乐学习表现在神经系统细胞的“用进废退”
这些感官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发展是有个关键期,并且是“用进废退”的。我们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艺术细胞,或者没有音乐细胞,不是他们没有,这本来是他们就有的本能,但是由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开发,这些本能、潜能,随着“用尽废退”的规律就消失了,或减弱了。
当半岁左右开始抓握东西,小型的打击乐器,比如敲敲打打玩具。甚至任何带响的器物都是他们“探索创造的‘乐器’—获取快乐的工具!”不但探索了声音,也发展了肢体动作。这里的“教学”,不属“专业”,有厂商关注,却少有教育界关注。
1.器乐学习是抑制神经训练早期的重要手段
4岁以后他们开始出现一种两侧不同的独立运动方式。抑制神经网络的建立,抑制两个半球之间较强的信息交流。比如单独一根手指的动作,他需要对其他邻近手指的倾向进行抑制,在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中,抑制一直是一个普遍规律,成年脑中的大约90%的突出链接是属于抑制型的。可以说所有乐器的练习既是动作(特别是精细与复杂动作)的新开发,更是一种抑制神经的训练。
在学齡前的艺术教育中我为何强调器乐教学,而不是传统的歌唱教学?关于幼儿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有两个问题:
第一,幼儿的声带要在6岁以后才能够成熟,所以在6岁以前唱不准音不是他的音乐能力问题,而是他的生理原因。
第二,相比音乐活动中的节奏、音量的学习,最难的就是音准问题,因为这个是受文化中的律制的影响。我们说幼儿的音乐能力从节奏和听力方面讲,可能带有本能的因素。但音准就是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学习体验问题,这是需要一定时日环境的经验积累。
我不是反对歌唱教学,而且必须要“唱”,但歌唱教学不应是幼儿阶段艺术教育的中心甚至唯一。反而动作与器乐教学应要加强,并从最简单的打击乐器进入。
2.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
4岁到13岁,这恐怕是人类以手为主的精细动作、小肌肉动作发展的最佳期,是更多的复杂动作的基础,所以也是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表演专业大师们也是这个年龄开始起步的。图片为二胡世家陈耀星祖孙三代,陈军儿时。然而幼儿园、小学教室里只有唱歌!这就是我强调作为艺术教育开端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器乐教学。以上我就补充了一点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四、我们国家器乐教学的现状
1. 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音乐课堂面临的尴尬
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音乐课堂面临的尴尬:大多数男孩面临变声期,他们不是不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唱歌实在不能如心所愿,所以对于这个年龄的青少年的音乐课内容,在国外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1989年我在西柏林考察音乐教育的时候,他們的中学老师就告诉我,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击乐,因为它规避高深容易上手,节奏与声响带来的动感,容易获得快感满足,这可能与他们这个年龄心理特点有关。当然也包括玩其他乐器。
高师课程有这个内容吗?要会从白丁教起,还要会为孩子们创编适于他们掌握和表演的教材、乐曲。在西方音乐教育发展中,也不是说他们没有对器乐进课堂进行过任何试验,特别是英国在这方面曾经在20世纪初做过大量的试验,各种乐器键盘、小提琴等等进学校、进课堂的试验。
2.关于高中以上的“高素质的美育”
从高中起到大学,什么叫‘高素质’的美育或者叫艺术教育?说实话,随着年龄的成长到青春期,孩子们在学校发展他们的智育、德育,他们在其中知识的增长,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在增长,越来越理性,标示他们的“成熟”。但感知、感觉的敏锐,动作的协调能力都远远不如孩童少年时期。这种理性的发展,有时反而约束了他们在情感上的释放和沟通交流能力,甚至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在许多人心目中想象的那种“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是指技能还是他们的知识?尤其不能把作为专长的表演能力作为“高素质”的标志。所以有时我称这个阶段是感性为主的“美育”的补课阶段。
之后漫长的人生,从毕业后,到退休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工作外,不会退休,不会生活。这是大部分人的写照。我们在讲生态平衡,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时的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已经丢失了。我们在清华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创造性艺术活动课程实践,学生们写的小结其中一篇题目就叫“人性的解放”。这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希望的美育,而不是所谓的高素质美育:知识技能表演。
3.器乐教学需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器乐教学包括乐器和器乐的教学,价值实在太大了。当然奏玩(play)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当然器乐教学方法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方法很多,且已发生很大变化。相信在后面的几天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的变化。
4.器乐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高师高校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
但是作为器乐教学师资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高师中对于器乐教学方法,特别是入门教学和集体课教学严重缺失。除教法外还有一个创编问题。 没有一个学校,没有一个班级,对于器乐的爱好和掌握会只有一种乐器、一个水平,学会为器乐教学进行创编、改编是音乐教育专业(甚至包括专业器乐教师)的必修课。
5.但是更大的问题是作为我们自己传统文化部分的器乐教学的严重缺失
我的建议是在高校、高师每人应选修一样中国民族乐器,并且要会入门教学和创编。这就要求高校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不是只会一种民族器乐,而且只会照谱演奏,其他创编什么都不会!更不用说学会教法。
关于器乐教学绝不是这个短短的几十分钟能够讲清楚的。如果各位回去愿意,哪怕是拿一双筷子敲敲桌子,敲敲杯子、碗也就算我今天这个发言的成功!
三、器乐学习表现在神经系统细胞的“用进废退”
这些感官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发展是有个关键期,并且是“用进废退”的。我们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艺术细胞,或者没有音乐细胞,不是他们没有,这本来是他们就有的本能,但是由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开发,这些本能、潜能,随着“用尽废退”的规律就消失了,或减弱了。
当半岁左右开始抓握东西,小型的打击乐器,比如敲敲打打玩具。甚至任何带响的器物都是他们“探索创造的‘乐器’—获取快乐的工具!”不但探索了声音,也发展了肢体动作。这里的“教学”,不属“专业”,有厂商关注,却少有教育界关注。
1.器乐学习是抑制神经训练早期的重要手段
4岁以后他们开始出现一种两侧不同的独立运动方式。抑制神经网络的建立,抑制两个半球之间较强的信息交流。比如单独一根手指的动作,他需要对其他邻近手指的倾向进行抑制,在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中,抑制一直是一个普遍规律,成年脑中的大约90%的突出链接是属于抑制型的。可以说所有乐器的练习既是动作(特别是精细与复杂动作)的新开发,更是一种抑制神经的训练。
在学齡前的艺术教育中我为何强调器乐教学,而不是传统的歌唱教学?关于幼儿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有两个问题:
第一,幼儿的声带要在6岁以后才能够成熟,所以在6岁以前唱不准音不是他的音乐能力问题,而是他的生理原因。
第二,相比音乐活动中的节奏、音量的学习,最难的就是音准问题,因为这个是受文化中的律制的影响。我们说幼儿的音乐能力从节奏和听力方面讲,可能带有本能的因素。但音准就是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学习体验问题,这是需要一定时日环境的经验积累。
我不是反对歌唱教学,而且必须要“唱”,但歌唱教学不应是幼儿阶段艺术教育的中心甚至唯一。反而动作与器乐教学应要加强,并从最简单的打击乐器进入。
2.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
4岁到13岁,这恐怕是人类以手为主的精细动作、小肌肉动作发展的最佳期,是更多的复杂动作的基础,所以也是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表演专业大师们也是这个年龄开始起步的。图片为二胡世家陈耀星祖孙三代,陈军儿时。然而幼儿园、小学教室里只有唱歌!这就是我强调作为艺术教育开端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器乐教学。以上我就补充了一点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四、我们国家器乐教学的现状
1. 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音乐课堂面临的尴尬
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音乐课堂面临的尴尬:大多数男孩面临变声期,他们不是不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唱歌实在不能如心所愿,所以对于这个年龄的青少年的音乐课内容,在国外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1989年我在西柏林考察音乐教育的时候,他們的中学老师就告诉我,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击乐,因为它规避高深容易上手,节奏与声响带来的动感,容易获得快感满足,这可能与他们这个年龄心理特点有关。当然也包括玩其他乐器。
高师课程有这个内容吗?要会从白丁教起,还要会为孩子们创编适于他们掌握和表演的教材、乐曲。在西方音乐教育发展中,也不是说他们没有对器乐进课堂进行过任何试验,特别是英国在这方面曾经在20世纪初做过大量的试验,各种乐器键盘、小提琴等等进学校、进课堂的试验。
2.关于高中以上的“高素质的美育”
从高中起到大学,什么叫‘高素质’的美育或者叫艺术教育?说实话,随着年龄的成长到青春期,孩子们在学校发展他们的智育、德育,他们在其中知识的增长,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在增长,越来越理性,标示他们的“成熟”。但感知、感觉的敏锐,动作的协调能力都远远不如孩童少年时期。这种理性的发展,有时反而约束了他们在情感上的释放和沟通交流能力,甚至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在许多人心目中想象的那种“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是指技能还是他们的知识?尤其不能把作为专长的表演能力作为“高素质”的标志。所以有时我称这个阶段是感性为主的“美育”的补课阶段。
之后漫长的人生,从毕业后,到退休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工作外,不会退休,不会生活。这是大部分人的写照。我们在讲生态平衡,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时的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已经丢失了。我们在清华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创造性艺术活动课程实践,学生们写的小结其中一篇题目就叫“人性的解放”。这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希望的美育,而不是所谓的高素质美育:知识技能表演。
3.器乐教学需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器乐教学包括乐器和器乐的教学,价值实在太大了。当然奏玩(play)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当然器乐教学方法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方法很多,且已发生很大变化。相信在后面的几天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的变化。
4.器乐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高师高校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
但是作为器乐教学师资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高师中对于器乐教学方法,特别是入门教学和集体课教学严重缺失。除教法外还有一个创编问题。 没有一个学校,没有一个班级,对于器乐的爱好和掌握会只有一种乐器、一个水平,学会为器乐教学进行创编、改编是音乐教育专业(甚至包括专业器乐教师)的必修课。
5.但是更大的问题是作为我们自己传统文化部分的器乐教学的严重缺失
我的建议是在高校、高师每人应选修一样中国民族乐器,并且要会入门教学和创编。这就要求高校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不是只会一种民族器乐,而且只会照谱演奏,其他创编什么都不会!更不用说学会教法。
关于器乐教学绝不是这个短短的几十分钟能够讲清楚的。如果各位回去愿意,哪怕是拿一双筷子敲敲桌子,敲敲杯子、碗也就算我今天这个发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