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三国时期教学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激情范读,诱发朗读欲望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范读、领读、伴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有韵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学生听了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情绪,朗读的欲望就更强了。优秀的教师范读,能创设情境,生动再现文本的基本情调和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其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诚然,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工夫、花一番精力和劳力的。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学生才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如《生命,生命》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应用了配乐范读的方式,在介绍了作者杏林子之后,便伴着低缓优美的音乐饱含深情地范读了课文,随着文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时而温婉,时而高亢,时而深情……伴着优美的旋律倾诉着作者的心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我观察到学生们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睁大双眼,有的凝神思索,有的豁然开朗,有的若有所思……他们表情各异,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教师的范读调动了学生急于接触文本,急于诵读文本的欲望,为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形象感和情趣感,体会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之美奠定了基石。
二、精读领悟,培养学生语感
人们通常把对语言文学灵敏的感觉称作语感。通俗来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问两个孪生兄弟,你们俩几岁了?弟弟答道:“我和哥哥一起五岁。”稍大一些的马上纠正:“不是一起,是都五岁了!”再问他为什么用“都”,而不用“一起”,他无法回答,这显然是语感在起作用。朗读不只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培养语感有多种途径,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此,喜爱朗读、善于朗读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针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读、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解、熟悉。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来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还可以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所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
三、诵读表达,体会文章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一篇文章要想被学生成功领悟,关键要学生能“悟情”。而领悟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则是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使书中的情感转化为师生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再现了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月光曲》一课教学中,在视听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用心去倾听、感受,然后尝试朗读。学生用心读出不同画面的感觉,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他们通过反复品读打动人心的关键词句,如“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走进盲姑娘的内心世界和体会她的心情。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心情,才能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才能领悟文章中隐含的情感。
在“悟情”环节,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品读与感悟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让学生描述在“飞和夺”的过程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红军是怎么做到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在朗读、想象、表达的过程中,慢慢地敞开心扉,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感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文章的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由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整个语文教学的动态过程。
(责编 陈剑平)
一、激情范读,诱发朗读欲望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范读、领读、伴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有韵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学生听了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情绪,朗读的欲望就更强了。优秀的教师范读,能创设情境,生动再现文本的基本情调和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其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诚然,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工夫、花一番精力和劳力的。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学生才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如《生命,生命》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应用了配乐范读的方式,在介绍了作者杏林子之后,便伴着低缓优美的音乐饱含深情地范读了课文,随着文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时而温婉,时而高亢,时而深情……伴着优美的旋律倾诉着作者的心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我观察到学生们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睁大双眼,有的凝神思索,有的豁然开朗,有的若有所思……他们表情各异,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教师的范读调动了学生急于接触文本,急于诵读文本的欲望,为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形象感和情趣感,体会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之美奠定了基石。
二、精读领悟,培养学生语感
人们通常把对语言文学灵敏的感觉称作语感。通俗来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问两个孪生兄弟,你们俩几岁了?弟弟答道:“我和哥哥一起五岁。”稍大一些的马上纠正:“不是一起,是都五岁了!”再问他为什么用“都”,而不用“一起”,他无法回答,这显然是语感在起作用。朗读不只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培养语感有多种途径,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此,喜爱朗读、善于朗读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针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读、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解、熟悉。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来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还可以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所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
三、诵读表达,体会文章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一篇文章要想被学生成功领悟,关键要学生能“悟情”。而领悟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则是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使书中的情感转化为师生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再现了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月光曲》一课教学中,在视听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用心去倾听、感受,然后尝试朗读。学生用心读出不同画面的感觉,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他们通过反复品读打动人心的关键词句,如“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走进盲姑娘的内心世界和体会她的心情。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心情,才能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才能领悟文章中隐含的情感。
在“悟情”环节,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品读与感悟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让学生描述在“飞和夺”的过程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红军是怎么做到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在朗读、想象、表达的过程中,慢慢地敞开心扉,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感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文章的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由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整个语文教学的动态过程。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