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保护个人信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总则编和人格权编对个人信息保护都做了规定,以前的民事特别法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也做了规定,但是,在司法实务中对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并未减少,立法与实务存在落差.与公法保护个人信息方法比较,私法保护个人信息方法是当事人主义,以权利保护主义为中心,加之不能确认个人信息为人格权,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保护的门槛较高,财产损失的数额较小,难以调动权利人维权积极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当规定个人信息为具体人格权,在规范信息处理者义务的同时,应当规范一般主体对个人信息的不可侵犯义务,合理掌握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损害要件,建立微额损害最低赔偿数额制度,更好地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活力、环境质量、社会环境、科技创新、全球联系、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7项关键指标的总体耦合协调度,分析亚洲564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及其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处于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状态的亚洲城市占总样本的33.69%;shapley分解表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和经济活力是解释亚洲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经济活力、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对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较低的亚洲城市影响较显著,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全球联系和环境质量对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较高
符号崇拜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广告、象征等诱惑逻辑形塑大众,使大众沦为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