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成长过程的历史记录和真实写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开发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使档案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一、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人事档案存在多头管理。从现行管理体制看,人事档案有的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有的由劳动部门管理,有的存放在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有的存放在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得人事档案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各谋所图,出现了把人事档案看作单位私有财产,随意扣压人事档案以阻止人才正常流动,或在与当事人产生各种争议和纠纷时,利用人事档案管理权随意添加或抽减档案材料等现象,给人才本身造成了不良后果。
2.“弃档族”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已逐渐被聘用制所替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资历,加之转档手续繁琐,导致很多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放弃档案。这种现象在沿海经济地区尤为明显,多数人认为人事档案在他们求职及职业发展中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轻人和非党员,越不重视档案。据统计,全国各级人才交流中心保存的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时间最长的达十几年之久。
3.非公企业不重视人事档案。与部分人自动抛弃档案相对应的是许多非公企业并不关心职工人事档案,企业认为,用人机制越来越灵活,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因此只看重职工的工作业绩,不太关注职工的档案信息,也不为职工积累个人资历、品德能力、职业信用、个性特点等重要档案资料,导致记录断档,给职工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人事档案的严肃性和唯一性受到挑战。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只能有一份人事档案,但一些地方或单位为了吸引那些被“捆住”的高级人才采取重新建档的办法,自己给员工重建一套“人事档案”,从而确立其劳动关系,使原有档案成为死档。更有甚者通过在档案中伪造履历、入党和学历等材料,弄虚作假,以档谋私。
二、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活。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计划管理为核心,采取内外有别、档随人走、不对个人公开的封闭式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在社会转型期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人事档案的生存和发展。
2.管理方式滞后。目前人事档案资料的收集还是传统的“你送我就装”的工作程序,由于相关部门沟通不畅,使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不全,数据不准,影响了档案的利用价值。另外只局限于“看堆式”管理,不注重信息的开发和分析,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滞后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
3.缺乏有效监督。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逐步完善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等制度,但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这些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个别人弄虚作假,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4.管理费用过高。我国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人事代理的收费标准是每年240元到600元不等,这种商业化运行模式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性质相违背,过高的托管费给企业以及就业尚不稳定或低收入的人员都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这也是造成众多“弃档族”抛弃档案的原因之一。
三、改革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事档案虽小,但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所以必须对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建立统一、独立的管理体系。成立独立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其公共服务性质,形成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除公务员以外的人事档案的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以机构的独立性确保档案内容在用人单位和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公正性。
2.实行“无偿管理、有偿服务”的运行机制。所谓“无偿管理、有偿服务”,就是将人事档案管理所需成本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政府提供比较充分的资金保障,但在向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收取合理费用。通过有偿服务,有效促进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3.完善内容,加强监督。一方面,定期修改人事档案入档标准,入档材料的范围应与时俱进、科学设置,使人事档案真正成为个人行为的客观真实记录,真正成为用人单位广纳贤才的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异地核查、办事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转递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4.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独立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电子、纸质双套档案,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和流动人员信息库,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通信息绿色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人事人才数据和信息服务。
一、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人事档案存在多头管理。从现行管理体制看,人事档案有的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有的由劳动部门管理,有的存放在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有的存放在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得人事档案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各谋所图,出现了把人事档案看作单位私有财产,随意扣压人事档案以阻止人才正常流动,或在与当事人产生各种争议和纠纷时,利用人事档案管理权随意添加或抽减档案材料等现象,给人才本身造成了不良后果。
2.“弃档族”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已逐渐被聘用制所替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资历,加之转档手续繁琐,导致很多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放弃档案。这种现象在沿海经济地区尤为明显,多数人认为人事档案在他们求职及职业发展中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轻人和非党员,越不重视档案。据统计,全国各级人才交流中心保存的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时间最长的达十几年之久。
3.非公企业不重视人事档案。与部分人自动抛弃档案相对应的是许多非公企业并不关心职工人事档案,企业认为,用人机制越来越灵活,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因此只看重职工的工作业绩,不太关注职工的档案信息,也不为职工积累个人资历、品德能力、职业信用、个性特点等重要档案资料,导致记录断档,给职工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人事档案的严肃性和唯一性受到挑战。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只能有一份人事档案,但一些地方或单位为了吸引那些被“捆住”的高级人才采取重新建档的办法,自己给员工重建一套“人事档案”,从而确立其劳动关系,使原有档案成为死档。更有甚者通过在档案中伪造履历、入党和学历等材料,弄虚作假,以档谋私。
二、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活。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计划管理为核心,采取内外有别、档随人走、不对个人公开的封闭式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在社会转型期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人事档案的生存和发展。
2.管理方式滞后。目前人事档案资料的收集还是传统的“你送我就装”的工作程序,由于相关部门沟通不畅,使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不全,数据不准,影响了档案的利用价值。另外只局限于“看堆式”管理,不注重信息的开发和分析,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滞后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
3.缺乏有效监督。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逐步完善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等制度,但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这些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个别人弄虚作假,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4.管理费用过高。我国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人事代理的收费标准是每年240元到600元不等,这种商业化运行模式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性质相违背,过高的托管费给企业以及就业尚不稳定或低收入的人员都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这也是造成众多“弃档族”抛弃档案的原因之一。
三、改革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事档案虽小,但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所以必须对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建立统一、独立的管理体系。成立独立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其公共服务性质,形成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除公务员以外的人事档案的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以机构的独立性确保档案内容在用人单位和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公正性。
2.实行“无偿管理、有偿服务”的运行机制。所谓“无偿管理、有偿服务”,就是将人事档案管理所需成本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政府提供比较充分的资金保障,但在向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收取合理费用。通过有偿服务,有效促进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3.完善内容,加强监督。一方面,定期修改人事档案入档标准,入档材料的范围应与时俱进、科学设置,使人事档案真正成为个人行为的客观真实记录,真正成为用人单位广纳贤才的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异地核查、办事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转递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4.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独立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电子、纸质双套档案,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和流动人员信息库,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通信息绿色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人事人才数据和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