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山东,86岁的张继孟盼了63年,90岁的贾延红等了63年。头发都白了,两人还能见上一面吗?
张立勤:乍听到父亲的消息,以为遇到了骗子
2008年,中秋节,济南。
65岁的张立勤,刚刚从外面遛弯回家,就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张老师,我是台办的,你的父亲张继孟老先生从台湾来信了,他说最近要回乡看看……”
电话里一时也说不那么清楚。张立勤糊涂了:父亲?不是解放前就死了吗?爷爷、奶奶、妈妈都曾这么说。他的第一感觉是遇到了骗子。
女儿说:“咱打到市台办查查。”市台办的同志经过仔细查询,联系到了具体帮助他们寻亲的市中区台办的同志。于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寻亲故事脉络逐渐清晰。
1945年,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22岁的张继孟和亲戚一起到青岛“混穷”。他是独生子,爹妈看得金贵,要不是实在没有活路,哪舍得放儿子出外打工。那年,妻子贾延红26岁,儿子刚刚2岁。
张立勤清楚地记得,爷爷临终前,昏花的老眼浊泪横流,哽咽着呼唤爸爸的小名:“见不着了,等不来啦。”反复就说这一句话。然后怀着深深的遗憾,眼微睁着,咽下了那口气。
17岁的张立勤想起自己从小就是个没爹的孩子,哭得几乎喘不上气来。爸爸,你到底在哪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天张立勤看了个电视寻亲节目,又想起父亲,就跑到济南红十字会,询问有没有去台湾的失踪人员登记信息。人家说没有,他再一次失望了。
这一次,爸爸真的要回来了。时隔63年啊,张立勤已经由懵懂的幼童变成了花甲老人。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2008年10月3日下午三点多,在济南机场,父子俩紧紧相拥。张立勤哭得像个孩子,不停地说:“爸爸,我是你的儿子啊,我是你的儿子啊。”张继孟也老泪纵横,激动地说:“从中秋节接到电话的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睡好觉,迫不及待地准备回来团聚。老天爷爷保佑啊,有生之年能再回家!”
张继孟:我得回去祭拜爸爸妈妈那堆土
1945年张继孟在青岛干小工没有多久,由于时局动荡,辗转到了台湾。从分开的那一刻起,张继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家乡的亲人,他始终期望有一天回济南老家。独自生活了18年之后,40岁的他,感到归乡无望,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又娶妻成家,后来有了一双儿女。
张继孟的每个步伐都很艰辛。他在生活的底层挣扎,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他的老朋友一个个倒下,想着家乡的父母兄长和姐妹,天涯漂泊,一股骨子里生发的绝望漫延了大半个世纪。从青年等到中年,直到白发苍苍,风烛残年,才慢慢明白:家乡,是再也回不去了。
1988年的一天夜里,张继孟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妈妈仍旧穿着那件蓝色老粗布褂子,补丁摞补丁,生气地训他:“你到哪里去了?怎么不知道给家里说一声?你跑得再远,我也能找着你!”张继孟哭醒了,心绪难平,再也睡不着。潜意识里,他觉得爸妈肯定都去世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位老人相继去世),给自己捎梦呢。从那天开始,他在家里的供桌上给爸妈设了牌位,天天上香。
1979年1月1日,影响巨大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了。张继孟开始四处打探消息,写信寻亲,但是经过60多年的沧桑变幻,当年记忆中的影子已经变得模糊,甚至出了错,因为人名、地址对不上号而一无所获。
他心急如焚: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祭拜爸爸妈妈那堆土啊?
张美雪:爸爸人在台湾,心不在台湾
女儿张美雪说:“每每父亲因乡愁落泪,转身抹去泪痕的刹那,我的心就疼得不得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老爸,像个委屈的男孩在向历史诉苦,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孤独、脆弱。
她印象深刻,当父亲和阿妈(姥姥)勉强而尽力地说着闽南话的时候,身旁的母亲和哥哥哈哈大笑。山东口音怎么努力也说不好闽南话,可是,她却知道那是父亲对长辈最真诚的孝顺。
她常常听父亲和她提起刚有他们时的艰辛:一个退伍军人,微薄的工资,一个家庭主妇,加上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她记不清楚了,父亲和母亲在当时艰难的日子里,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孩子养育成人。当他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必须低声下气向朋友借贷的时候,是不是曾经脆弱过?是不是曾经想放弃?
她感受到父亲的悲观主义和固执,但更多的是记得父亲的善良和仁厚,父爱的温暖。父亲常常用地道的济南话告诉她:“老家可美了,有山有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你可记着咱家呀一济南府历城县邵而乡第十区。将来我要是回不去,你把我的骨灰撤到大海里,漂回故乡。”
贾延红:你回来了
院子不大,石榴树旁放着一把破旧的椅子,90岁的贾延红轻靠在椅子上晒太阳,岁月的痕迹一道一道划在她脸上,清晰而又残忍。然而那呆滞的目光,明白地讲述着她的孤独和怀想……
丈夫1945年离开家去青岛打工,一年后便与家里断了联系,贾延红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和公公婆婆艰难度日,出去要饭,挨打受骂,颠沛流离,受尽屈辱。农村里,没有男人的支撑,度日难啊。
空闲下来,她常常站在村口的小桥上向北眺望,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丈夫某一天突然奇迹般出现在家门口。幻觉中小路的尽头常常浮现丈夫归来的身影,可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泪水流干,希望早已变成了绝望。“不寻思了,这么大年纪没想头了。”她曾经做梦,梦见丈夫张继孟回来了,穿着个大袄,亲昵地叫她的外号“枣树杆子”(她个儿高),一步跨到东屋里,转眼就不见了。可这次,他确确实实要回来了。
2008年10月3日,重阳节。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土屋村。
贾延红天蒙蒙亮就起来了,蒸了一锅杂台面馒头。她记得,63年前,他爱吃这口儿。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将村子里本来并不宽敞的马路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只有过年和娶媳妇儿才有的热闹场面。
可是很快,一切喧闹顷刻间停了下来,大家似乎约好似的屏住呼吸,注视着两位耄耋老人。岁月无情地染白了他们头上的青丝,皱纹刻满了脸。一位从远方走来,颤抖的脚步走得很急切:一位在小院等待,昏花的双眼等得充满了忧愁,他们在一群子孙的搀扶下,向对方靠近,每一步走得缓缓地,颤巍巍地,又沉甸甸地:每一步走得又是那样意味深长。
几十步的路他们走了好久,似乎有半个多世纪那么长。当他们将手碰到一起的那一刻,两个相互搀扶的身体瞬间颤抖起来。他们努力从对方脸上寻找过去的影子,自己的影子。他们就这样相互靠着扶着,在风中,在大家的注视和泪光中静默着……
沉默了许久,贾老太太轻声说了四个字:“你回来了?”这是所有妻子对归家丈夫最普通的询问,但是这个问候迟到了63年。张老先生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他紧紧地抓住结发72年的妻子的手。两位老人各自拄着拐杖,默默注视,轻轻拭泪,缓缓将头靠在一起,良久……
63年的思念,63年的等待,63年的风雨人生,63年的沧桑历程,63个春夏秋冬,虽然催老他们的容颜,但此时此刻,幻化成一股力量注入老人生命的深处。
张继孟:春暖花开,我再回来
在飘着果香的空气里,在空旷的田野里,在翻耕过的土地上,张继孟老先生步履蹒跚地来到父母的埋骨处。他心中那凝聚了63年的乡愁终于在这一刻完全释放,跪在坟前失声痛哭,手里紧紧抓住一杯黄土。故乡啊,亲人啊,游子终于回来了!
抬起泪眼,秋日的晴空无限接近透明的蓝。
张继孟老先生走了,但他说:“春暖花开,我再回来。”
编辑 孙玮
张立勤:乍听到父亲的消息,以为遇到了骗子
2008年,中秋节,济南。
65岁的张立勤,刚刚从外面遛弯回家,就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张老师,我是台办的,你的父亲张继孟老先生从台湾来信了,他说最近要回乡看看……”
电话里一时也说不那么清楚。张立勤糊涂了:父亲?不是解放前就死了吗?爷爷、奶奶、妈妈都曾这么说。他的第一感觉是遇到了骗子。
女儿说:“咱打到市台办查查。”市台办的同志经过仔细查询,联系到了具体帮助他们寻亲的市中区台办的同志。于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寻亲故事脉络逐渐清晰。
1945年,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22岁的张继孟和亲戚一起到青岛“混穷”。他是独生子,爹妈看得金贵,要不是实在没有活路,哪舍得放儿子出外打工。那年,妻子贾延红26岁,儿子刚刚2岁。
张立勤清楚地记得,爷爷临终前,昏花的老眼浊泪横流,哽咽着呼唤爸爸的小名:“见不着了,等不来啦。”反复就说这一句话。然后怀着深深的遗憾,眼微睁着,咽下了那口气。
17岁的张立勤想起自己从小就是个没爹的孩子,哭得几乎喘不上气来。爸爸,你到底在哪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天张立勤看了个电视寻亲节目,又想起父亲,就跑到济南红十字会,询问有没有去台湾的失踪人员登记信息。人家说没有,他再一次失望了。
这一次,爸爸真的要回来了。时隔63年啊,张立勤已经由懵懂的幼童变成了花甲老人。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2008年10月3日下午三点多,在济南机场,父子俩紧紧相拥。张立勤哭得像个孩子,不停地说:“爸爸,我是你的儿子啊,我是你的儿子啊。”张继孟也老泪纵横,激动地说:“从中秋节接到电话的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睡好觉,迫不及待地准备回来团聚。老天爷爷保佑啊,有生之年能再回家!”
张继孟:我得回去祭拜爸爸妈妈那堆土
1945年张继孟在青岛干小工没有多久,由于时局动荡,辗转到了台湾。从分开的那一刻起,张继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家乡的亲人,他始终期望有一天回济南老家。独自生活了18年之后,40岁的他,感到归乡无望,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又娶妻成家,后来有了一双儿女。
张继孟的每个步伐都很艰辛。他在生活的底层挣扎,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他的老朋友一个个倒下,想着家乡的父母兄长和姐妹,天涯漂泊,一股骨子里生发的绝望漫延了大半个世纪。从青年等到中年,直到白发苍苍,风烛残年,才慢慢明白:家乡,是再也回不去了。
1988年的一天夜里,张继孟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妈妈仍旧穿着那件蓝色老粗布褂子,补丁摞补丁,生气地训他:“你到哪里去了?怎么不知道给家里说一声?你跑得再远,我也能找着你!”张继孟哭醒了,心绪难平,再也睡不着。潜意识里,他觉得爸妈肯定都去世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位老人相继去世),给自己捎梦呢。从那天开始,他在家里的供桌上给爸妈设了牌位,天天上香。
1979年1月1日,影响巨大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了。张继孟开始四处打探消息,写信寻亲,但是经过60多年的沧桑变幻,当年记忆中的影子已经变得模糊,甚至出了错,因为人名、地址对不上号而一无所获。
他心急如焚: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祭拜爸爸妈妈那堆土啊?
张美雪:爸爸人在台湾,心不在台湾
女儿张美雪说:“每每父亲因乡愁落泪,转身抹去泪痕的刹那,我的心就疼得不得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老爸,像个委屈的男孩在向历史诉苦,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孤独、脆弱。
她印象深刻,当父亲和阿妈(姥姥)勉强而尽力地说着闽南话的时候,身旁的母亲和哥哥哈哈大笑。山东口音怎么努力也说不好闽南话,可是,她却知道那是父亲对长辈最真诚的孝顺。
她常常听父亲和她提起刚有他们时的艰辛:一个退伍军人,微薄的工资,一个家庭主妇,加上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她记不清楚了,父亲和母亲在当时艰难的日子里,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孩子养育成人。当他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必须低声下气向朋友借贷的时候,是不是曾经脆弱过?是不是曾经想放弃?
她感受到父亲的悲观主义和固执,但更多的是记得父亲的善良和仁厚,父爱的温暖。父亲常常用地道的济南话告诉她:“老家可美了,有山有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你可记着咱家呀一济南府历城县邵而乡第十区。将来我要是回不去,你把我的骨灰撤到大海里,漂回故乡。”
贾延红:你回来了
院子不大,石榴树旁放着一把破旧的椅子,90岁的贾延红轻靠在椅子上晒太阳,岁月的痕迹一道一道划在她脸上,清晰而又残忍。然而那呆滞的目光,明白地讲述着她的孤独和怀想……
丈夫1945年离开家去青岛打工,一年后便与家里断了联系,贾延红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和公公婆婆艰难度日,出去要饭,挨打受骂,颠沛流离,受尽屈辱。农村里,没有男人的支撑,度日难啊。
空闲下来,她常常站在村口的小桥上向北眺望,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丈夫某一天突然奇迹般出现在家门口。幻觉中小路的尽头常常浮现丈夫归来的身影,可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泪水流干,希望早已变成了绝望。“不寻思了,这么大年纪没想头了。”她曾经做梦,梦见丈夫张继孟回来了,穿着个大袄,亲昵地叫她的外号“枣树杆子”(她个儿高),一步跨到东屋里,转眼就不见了。可这次,他确确实实要回来了。
2008年10月3日,重阳节。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土屋村。
贾延红天蒙蒙亮就起来了,蒸了一锅杂台面馒头。她记得,63年前,他爱吃这口儿。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将村子里本来并不宽敞的马路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只有过年和娶媳妇儿才有的热闹场面。
可是很快,一切喧闹顷刻间停了下来,大家似乎约好似的屏住呼吸,注视着两位耄耋老人。岁月无情地染白了他们头上的青丝,皱纹刻满了脸。一位从远方走来,颤抖的脚步走得很急切:一位在小院等待,昏花的双眼等得充满了忧愁,他们在一群子孙的搀扶下,向对方靠近,每一步走得缓缓地,颤巍巍地,又沉甸甸地:每一步走得又是那样意味深长。
几十步的路他们走了好久,似乎有半个多世纪那么长。当他们将手碰到一起的那一刻,两个相互搀扶的身体瞬间颤抖起来。他们努力从对方脸上寻找过去的影子,自己的影子。他们就这样相互靠着扶着,在风中,在大家的注视和泪光中静默着……
沉默了许久,贾老太太轻声说了四个字:“你回来了?”这是所有妻子对归家丈夫最普通的询问,但是这个问候迟到了63年。张老先生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他紧紧地抓住结发72年的妻子的手。两位老人各自拄着拐杖,默默注视,轻轻拭泪,缓缓将头靠在一起,良久……
63年的思念,63年的等待,63年的风雨人生,63年的沧桑历程,63个春夏秋冬,虽然催老他们的容颜,但此时此刻,幻化成一股力量注入老人生命的深处。
张继孟:春暖花开,我再回来
在飘着果香的空气里,在空旷的田野里,在翻耕过的土地上,张继孟老先生步履蹒跚地来到父母的埋骨处。他心中那凝聚了63年的乡愁终于在这一刻完全释放,跪在坟前失声痛哭,手里紧紧抓住一杯黄土。故乡啊,亲人啊,游子终于回来了!
抬起泪眼,秋日的晴空无限接近透明的蓝。
张继孟老先生走了,但他说:“春暖花开,我再回来。”
编辑 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