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高危室早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围术期高危室早(HRVEB)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150例择期手术患者,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及室性早搏(VEB)的发生情况,于术前一日内监测至少12h,术后监测48h.HRVEB包括频发室早(FVEB即≥10VEB/h)、成对室早(VC)、室速(VT)和Lown更高级别的VEB.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HRVEB将患者分为HRVEB组(Ⅰ组)和非HRVEB组(Ⅱ组).结果共发生HRVEB44例(29.3%)为Ⅰ组,其中术前18例(12.0%)、术后39例(26.0%)、重叠13例(8.7%);未发生HRVEB者为Ⅱ组.术前:Ⅰ组术前低频功率(LF)及极低频功率(VLF)显著低于Ⅱ组(P<0.05);术后:2组HRV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其中Ⅰ组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LF、VLF在术后2天又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HRVEB主要发生于术后,尤其术前已有HRVEB者术后出现HRVEB的机率更高、程度更严重,可能与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具体表现为①HRVEB组术前HRV下降,尤其LF、VLF异常降低;②术后2组HRV下降,但HRVEB组下降更为显著。

其他文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半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科学技术
探究了固体酸烷基化反应机理和转化规律,对其进行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述了固体酸烷基化反应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学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尺度动力学模型的
慢性疼痛和晚期癌痛的治疗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药物止痛有着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目前,细胞镇痛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虽然生物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