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体特点 开展说明文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例文单元,也是说明文单元。一篇说明文写得成功的主要标志是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白了”。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说明事物,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说明白,教师就要抓住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一、关注课文表达
  说明文主要以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从课文表达入手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特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太阳》一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等特点。在品读太阳的“远”这个特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将作者是如何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的词句画出来,并想想作者在说明太阳离我們“很远”这一特点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画出的“一亿五千万千米”中明白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把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明确地说明出来,使人们的印象更为深刻;从“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就是坐飞机……”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太阳距离地球之远。这样教学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更为真切。
  在说明文教学中,从课文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学生今后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二、发展学生思维
  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紧密。教学说明文的时候,从课文中准确凝练的词句和说明事物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五年级上册习作例文《鲸》一课的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教学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删减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句话改成“须鲸吃虾和小鱼”的话与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发现了去掉“主要”一词之后句子的意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句中“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表示须鲸不仅吃虾和小鱼,还吃其他食物,而“须鲸吃虾和小鱼”这句话则表示须鲸只吃虾和小鱼。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说明文的时候,教师从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品析比较,可以发展学生严谨的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注重实践创造
  教学说明文的时候,教师从理性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思辨、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作者是如何说明事物特征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如五年级上册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作者主要用分条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过程,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例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还有过哪些小制作,自己是如何制作的,如果没有制作过,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进行制作,并仿照着课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制作过程介绍清楚。这样教学,从学习课文到制作说明,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
  《风向袋的制作》作为习作例文单元中的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从说明文和习作例文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实践创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实践创造,那么,则可以充分发挥出说明文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桂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写道:“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陶先生的话没有玄虚的概念,把要做什么、怎么做讲得清清楚楚,这是真教育。我结合自己《千人糕》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实践收获及反思。  《千人糕》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以“关爱”为主题的课文。我在该文的教学目标中指出:(1)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
在语文教学体系里,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掌握外,还应在阅读和写作中善于运用所学的汉字。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单纯学习汉字又比较枯燥,所以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加上汉字比较抽象,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更善于形象思维,所以汉字学习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难的。为了增添汉字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创设生动情境,趣化识字教学  所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既要明编排意图,理策略体系,也要引导学生学提问策略,习阅读能力。营“敢问”氛围,激提问兴趣;教“善问”方法,保提问质量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采用的是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是围绕“提问”进行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
千锤百炼方成名家,广为传诵才为名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大都具有独特的情感背景、语言风格、文学个性等,读起来脍炙人口。这些名家名篇虽然优秀,但大都并不是以儿童为创作对象的,成人化的思维方式与倾向不可避免。因此,在选入教材的时候,编者大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动,这就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作稍有区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名家名篇,在基于儿童阅读背景、阅读能力与学习
距离放学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也不知道班上学生扫完地后有没有关灯,有没有关电风扇,有没有……作为班主任,我满脑子都是班级里的这些事,一边想着,一边急匆匆地往教室赶。  咦,那是小G!他……他……他在关灯?他在关电风扇?这个发现让我惊呆了,在我印象中,他可一直是班上的“老大难”呀!  平时,生字作业本不是“龙飞凤舞”就是“开天窗”;基础训练乱七八糟,东写一题,西空一题;背诵课文时更是常不见人影……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为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学习过程是学、问、思合一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巧妙“问”,智慧“导”,才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呢?笔者结合“情境课程背景下的问题导学实践研究”的课堂实例,浅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多数是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为主,长此以往,千篇一律的朗读形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提不起朗读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在统编本教材背景下,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呢?  一、适时运用比赛式朗读  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好胜心强,不愿意服输。在學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几年前,群文阅读教学开始兴起。现在,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接受。可喜的是群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学生读得更多了。这和课标提出的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阅读量,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阅读量,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阅读量的保底要求是相对应的。其次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读得更快了。小学毕业生每分钟要读完300字的标准,在现实中很多人是达不到的,我们的学生读得不快是硬伤。群文阅读的学习
猜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所谓“猜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已知内容为依据,借助联想或者想象,对未知内容进行推测的过程,它包括生字字音、词语意思以及故事情节的猜测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猜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在猜读中,学生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绘本《大猩猩》讲述了单亲家庭孩子安娜从孤独走向快乐的故事,文字简洁明了,画面耐人寻味,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我将《大猩猩》作为三年级的拓展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自由表达,努力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一、在预测中自主阅读  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预测”,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预测、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融入阅读,自主探索故事的发展脉络。  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