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縱容是短短几分钟或几句话的课堂导入,它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场舞台剧的开幕式,肩负着调动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导入;复习;生活;直观
凡事都是先难后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纵容是短短几分钟或几句话的课堂导入,它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场舞台剧的开幕式,肩负着调动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而导入的巧妙与否,关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关乎能否启动学生的思维,关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关乎能否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充斥着很多不合理的课堂导入现象:导入目的性不强;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导入的策略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复习旧知导入
数学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的特点,新知识是旧的知识的深入和发展。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概念的一个固定的角色,他们可以使用它作为一个链接,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时,通过小猴闯关:第一关,我会算(10+7=;8+10=;12-2=;18-10=)第二关,我会填6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50里面有( )个十;4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 )接下来通过摆小棒体会20+3及其相应的减法……这节课通过复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以及数的组成,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旧知作为一个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困难并不是很困难,让学生通过“跳一跳”可以到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实际导入
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然后进行教学,如此,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欣赏图片:伸缩门,篱笆,晾衣架的伸缩形,扶梯,瓷砖花纹……这些图中你知道有什么图形?(四边形)观察这些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它们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来探索新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学习情景进行愉悦教学。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在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出示了四种商品以及它们的单价,然后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问题来了,在购物完付钱的时候,售货员阿姨算你买的东西的总价是否正确,她找给你的零钱又是否正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他们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选的这两样东西的总价是多少,该付多少钱。
通过创设购物这样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如果脱离这样的情境,教师直接讲授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及算理,相信5分钟学生就能很快掌握,那接下来的35分钟怎么办呢?恐怕是大量的练习。但这样的教学未免有些枯燥,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什么用呢?难道只是为了做题目?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淡,没有兴趣,又怎么去探索新知?
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
三、直观感知导入
直观感知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使学生有效地观察和思考,学习新知。直观感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节课时,导入时通过小朋友玩过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接下来按照形状一类一类进行认识。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加深了对这些物体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直角》这节课时,出示数学书,看,数学书封面上有角吗?(生摸)再课件演示,老师把这四个角画下来了,这四个角的边(边说边演示:横平竖直)有什么共同点呢?师:像这样横平竖直角就是直角(板书:直角)为了区分直角和其他角的不同,我们一般在直角上标注这样的符号一条横线一条竖线,这样和直角上的两条边正好形成了一个小正方形,这就是直角符号。出示斜着放的数学书,现在封面上的直角还是直角吗?生议:方向变了,不是直角;方向变了,但是两边即没张开,也没合拢,角的大小没变,还是原来的直角。师指出:这个角虽然开口方向变了但它还是直角。指着黑板上的角,追问:黑板上的这个角是直角吗?过渡:直角在书的封面上存在,在其他物体也存在,看这是什么?三角尺……
通过观察数学书,寻找数学书封面上的角,从而引導学生这样的角进行观察、研究,以达到直角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让学生凭空进行想象,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当然,直观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导入新课,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判定导入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的渴求新知。
参考文献:
[1]王瑛珊.浅析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设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5).
[2]许金利.精妙导入点睛小结造就精彩一刻[J].华章,2013(16).
[3]崔治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J].新一代(下半月),2013(3).
关键词:导入;复习;生活;直观
凡事都是先难后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纵容是短短几分钟或几句话的课堂导入,它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场舞台剧的开幕式,肩负着调动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而导入的巧妙与否,关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关乎能否启动学生的思维,关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关乎能否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充斥着很多不合理的课堂导入现象:导入目的性不强;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导入的策略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复习旧知导入
数学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的特点,新知识是旧的知识的深入和发展。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概念的一个固定的角色,他们可以使用它作为一个链接,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时,通过小猴闯关:第一关,我会算(10+7=;8+10=;12-2=;18-10=)第二关,我会填6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50里面有( )个十;4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 )接下来通过摆小棒体会20+3及其相应的减法……这节课通过复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以及数的组成,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旧知作为一个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困难并不是很困难,让学生通过“跳一跳”可以到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实际导入
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然后进行教学,如此,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欣赏图片:伸缩门,篱笆,晾衣架的伸缩形,扶梯,瓷砖花纹……这些图中你知道有什么图形?(四边形)观察这些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它们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来探索新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学习情景进行愉悦教学。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在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出示了四种商品以及它们的单价,然后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问题来了,在购物完付钱的时候,售货员阿姨算你买的东西的总价是否正确,她找给你的零钱又是否正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他们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选的这两样东西的总价是多少,该付多少钱。
通过创设购物这样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如果脱离这样的情境,教师直接讲授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及算理,相信5分钟学生就能很快掌握,那接下来的35分钟怎么办呢?恐怕是大量的练习。但这样的教学未免有些枯燥,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什么用呢?难道只是为了做题目?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淡,没有兴趣,又怎么去探索新知?
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
三、直观感知导入
直观感知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使学生有效地观察和思考,学习新知。直观感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节课时,导入时通过小朋友玩过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接下来按照形状一类一类进行认识。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加深了对这些物体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直角》这节课时,出示数学书,看,数学书封面上有角吗?(生摸)再课件演示,老师把这四个角画下来了,这四个角的边(边说边演示:横平竖直)有什么共同点呢?师:像这样横平竖直角就是直角(板书:直角)为了区分直角和其他角的不同,我们一般在直角上标注这样的符号一条横线一条竖线,这样和直角上的两条边正好形成了一个小正方形,这就是直角符号。出示斜着放的数学书,现在封面上的直角还是直角吗?生议:方向变了,不是直角;方向变了,但是两边即没张开,也没合拢,角的大小没变,还是原来的直角。师指出:这个角虽然开口方向变了但它还是直角。指着黑板上的角,追问:黑板上的这个角是直角吗?过渡:直角在书的封面上存在,在其他物体也存在,看这是什么?三角尺……
通过观察数学书,寻找数学书封面上的角,从而引導学生这样的角进行观察、研究,以达到直角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让学生凭空进行想象,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当然,直观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导入新课,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判定导入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的渴求新知。
参考文献:
[1]王瑛珊.浅析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设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5).
[2]许金利.精妙导入点睛小结造就精彩一刻[J].华章,2013(16).
[3]崔治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J].新一代(下半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