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内容定“顺序”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寫好记叙文,需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一般说来,记叙文的顺序,常用的有顺叙、插叙、倒叙等。
  一、运用顺叙,条理清晰
  顺叙,即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这是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顺叙,时间线索清晰,情节完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种叙述方式多以时间为序,如丰子恺的《竹影》就是按时间的推移完成文章的。“吃过晚饭后”——“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月亮渐渐升高了”,依次记叙了作者在院子里画竹影的经过,脉络非常清晰。又如史铁生的《老海棠树》,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转换为线索,描绘四幅图景,写出了奶奶的勤劳、自强以及“我”的愧疚,让奶奶的身影铭刻在时间里、岁月中,成为“我”永久的思念。还可以以地点转换为序,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从到东京写起,再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回国后对先生的怀念,可谓井然有序。
  其实,记叙文展开叙述时,有些事件,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是一致的,这在游记类、参观访问类文章中更为突出。但要注意,运用这种方式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详略得当。
  二、运用插叙,丰富内容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这个事件大多是一个与主要事件相关的片段,而不是文章中心内容。插叙的作用是辅助主要事件,增补叙述内容,使文章充实而生动,从而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等。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段,借以表现因过多艰辛、痛苦和精神摧残,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已注入闰土的头脑,摧残了他的精神,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不仅使闰土的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主旨。又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级的一个早晨,天下着雨,我不想去上学,被爸爸打了一顿,后来就坐车被逼上学,爸爸来学校送钱和衣服。六年后,我小学毕业典礼,本来说好爸爸来看我毕业演讲的,但他没来——回到家中,爸爸已经去世了。
  故事如果这么平白地写下来,就显得平淡无味。但如果把一年级的事情当成插叙来写,就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以毕业典礼为顺序,将一年级的事情当成一种插叙;开头可以渲染毕业典礼的场面和自己的心情,想起爸爸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后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故事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如果再联系到林海音在台湾饱含着对孩提时代在大陆生活的回忆,故事的意蕴就会更为深刻。运用插叙要注意把插叙内容的起与止交代清楚,不然会影响文章内容的清晰表达。
  三、运用倒叙,设置悬念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件顺序叙述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倒叙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又可压缩叙述的过程,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如《背影》一文,作者朱自清开篇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样开篇就等于设置了一个悬念:“我”为何“最”忘不了他的背影呢?
  一篇文章是否使用倒叙,应该从内容的表达需要出发;同时还要留意一点,倒叙的篇幅一般应简短些。
  此外,还有补叙,即在叙述过程的某一阶段,对前面的事件做补充交代。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当村里人听到枪声,以为雨来牺牲了,都跑到河边寻找雨来的尸首时,发现雨来突然在水里露出小脑袋。雨来为什么没有被鬼子打死?作者补叙道:“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还有分叙的方式(也叫“平叙”),即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分别加以叙述,就是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该方式适宜于宏大叙事,在篇幅短小的记叙中一般难以充分展开。
  作为记叙文,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何种写作顺序,任何方式的顺序都应该服务于文章立意与内容。还需要强调的是,顺叙只适用于叙述情节简单的事件,对于头绪比较多或比较复杂的事件,往往要配合其他叙述方法,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另外,通篇顺叙类作文多数叙述平淡,属于简单记叙文;学会运用更多的叙述方式,文章才会有波澜,有吸引力。正如南京师大骆冬青教授在《激发的智慧》一文中指出的,“考生们都学过倒叙、插叙、补叙之类,但是,很可怕的,到了作文中这些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小学生式的第一人称叙事,再加上平铺直叙,这样的考场作文常常是最平庸的”。
  合理的做法,自然是“要调动倒叙、插叙等方式”。试看一例:
  大家在村庄外头看戏,看着看着,忽然李大娘推了张大嫂一把:“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生活在剧情中的张大嫂这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赶到戏台前面的啊。继而一想,跑过南瓜地的时候曾被瓜秧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里找孩子。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却找到一个枕头。是了,她正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没有机会看戏了!太兴奋了!快中出错,八成抱起来的是枕头,不是孩子。赶紧跑回家去,推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
  这个故事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这么有趣,也可以突出张大嫂的形象、性格。如果按顺序的方法就是:张大嫂很久没看戏了,听到外面锣鼓响,很激动,本来想抱着孩子去看戏的,谁知道抱了枕头就出门,在南瓜田里被绊了一跤,又抱了一个南瓜来看戏,幸亏李大娘提醒她,她才明白。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味同嚼蜡了。
其他文献
1.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量词,力求新颖而有味。  (1)一( )扁舟  (2)一( )烟草  (3)一( )花香  (4)一( )土地  (5)眉梢上的一( )痣  (6)一( )柳叶眉  (7)一( )清泉   (8)一( )炊烟  (9)一( )乡愁  (10)一( )波痕  (11)一( )院落  (12)
期刊
秋深霜重,衰草连天。  大地将要沉寂休整。秋虫的声音渐渐喑哑。天空依然碧蓝如洗,早不见盘桓的鸟羽。极目四望,愈发寥廓空洞的视野蓦地给人一种心慌:一季的收获虽然尽归囊中,但新一季耕耘的号角也开始嘹亮。  前行,总是期待,但也总会有恐惧!  梦想,似乎就在不远的未来,但一直是在前行的脚下。  院落里篱边的菊花,开得泼泼辣辣……  开在深秋的菊,虽然也有深红浅紫,但花瓣并不妩媚,反让人觉得线条醒目,冷峻
期刊
配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思路要清晰。作文题目《这天,我回家晚了》。  有一种花,你平时没有注意,却在某一时刻惊艳于它的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仔细聆听,却在某一瞬间飘过你的心头;有一种爱,虽然你没有留意,但它就在你的身边时时刻刻存在着。   ——题记  (题记式作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引出“爱就在你身边”的主题。)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诗:“根是地下
期刊
夜深了,我疲惫地伸了伸懒腰,无意间发现一只硕大的苍蝇正趴在我左边衣袖上。我一惊,左手连忙一挥,用力一甩。苍蝇便在空中乱飞,发出令人烦躁的嗡嗡声。  苍蝇扇动着那对看似透明的翅膀,在壁橱上稳稳降落后,用高傲的眼神蔑视着我。我狠狠地盯住它,恨不得一巴掌拍死它。看似沉静的我,眼神却在急切地寻找着能对付它的工具。桌面凌乱不堪,根本分辨不出哪样是哪样。我脑中灵光一闪,想起来隔壁房间有电蝇拍。我慢慢起身,屏住
期刊
【文题展示】  在线条中,数曲线最美,最有魅力。而提笔作文,于“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李渔《闲情偶寄》),同样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古人告诫我们“文似看山不喜平”。真正能吸引读者的文章,宜曲径通幽,忌一览无余;宜风生水起,忌水平山静。  【技巧点拨】  1.反复延迟法。  这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去寻宝或救人的英雄,先前几个(或者几次)总是难以成功。
期刊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本领。”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今中外,充分利用想象的手法创作的佳作不计其数,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事新编》,吴承恩的《西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都成为文学星空里的璀璨明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联想和想象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使文章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期刊
一个深秋的周末,我们一家人驱车去山区秋游。车子在弯曲的山道上转过一道道弯,几经颠簸后,一片明丽的橙色柿子林忽然映入眼帘,我们不禁惊呼起来。  爸爸停好车,我兴奋地三步并作两步冲向林中,抬眼望去,树上一只只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上,好些熟透的柿子已经掉到了地上。我肯定这是片野柿子林,忍不住抓起石头对准柿子一扔,柿子纹丝不动。接着,任凭我怎样心急地乱打仍一无所获,我干脆赌气地坐下,“弄一个尝鲜怎么这
期刊
如霏雪般,婉转而下,粉黛的花瓣遍布着整片天。花虽落,香犹在,缭绕的芬芳,沁人心脾。花,与彩色的蝶儿们一起窈舞青春。  花瓣在空中绚烂舞蹈,追来赶去,这情景将我的思绪带到了另一个场景。  那是一个周末——住宿生回家的日子,我拉着行李箱,从公交车站往家走。远远地,我就看见母亲倚在门框上,向我的方向张望着,我心底划过一丝感动,宛如风中的那一缕花香。  “妈,我回来了。”走到家门口,我淡淡说道。  母亲连
期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这经典的诗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试着畅想一下,在满园的春色中,花草树木,假山水池,多少景物可以写,然而作者独独选写了墙外的一枝红杏作为重点,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让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枝红杏,是满园春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其特征也最鲜明。  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所行所见,处处皆物,处处皆景。那么,怎样说明事物的特征呢?所谓事物的特
期刊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大家都知道,汉语的表意是极为丰富的,而且富有变化。我们如果能够针对特定的对象、内容和语境,选用不同的语言,就会收到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如何做到表达得体呢?  1.表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根据表达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