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作者工作经验,分析了建筑设计的要点: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绿色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健康等因素,比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材料;设计
1发展绿色建筑的紧迫性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这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越来越多的生态与能源危机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建筑正是城市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建筑的资源消耗占全球总资源消耗45%以上,因此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绿色建筑应运而生,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2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綠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能耗控制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伴随传统能源日渐趋于枯竭,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新能源技术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和零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目前众多低能耗生态建筑都集成了以下多种绿色技术。常用的节能节水技术有:
3.2环境保护
场地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持或提升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避免开发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开发前应对可利用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水系以及雨水等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对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场地开发应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植被与水体,应保护并利用场地浅层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做好场地的雨洪水控制,保证雨水能自然渗透涵养地下水,若需利用地下水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应保持原有地下水的形态和流向,不得过量使用地下水,避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场地沉降。“生态补偿”对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影响。室外环境的生态补偿重点是改造、恢复场地自然环境,通过采取植物补偿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逐步恢复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保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证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3.3适应气候
现代社会,人类盲目的利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生产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生硬地分离开来。在大量能源消耗的同时,外部环境更加恶化。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步入了恶性循环。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例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严寒的冬季其室内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夏季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这正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日间照明可以由日光提供,制冷可以由流动的空气办到,采暖可以从日照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气候所包含的某些因素是应当作资源来考虑的,而不完全是对立面。考虑地方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绿色技术。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都存在差异。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分析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当地地理气候建立良好的关系。
3.4使用绿色材料
1)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指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或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包括:钢材、铜材铝合金型材、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地板、木制品(门窗)、钢材、钢筋、部分装饰材料等。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及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使用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励使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
2)使用可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快速再生天然材料指持续的更新速度快于传统的开采速度(从栽种到收获周期不到10年)。可快速更新的天然材料主要包括树木、竹、藤、农作物茎秆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收获以后还可再生的资源。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及其制品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不会明显地损害生物多样性,不会影响水土流失和影响空气质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建材,它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目前主要的产品有:各种轻质墙板、保温板、装饰板、门窗等等。
3)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宜选用距离施工现场500km以内的本地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除要求材料优异的使用性能外,还要注意材料运输过程中是否节能和环保,因此应充分了解当地建筑材料生产和供应的有关信息,以便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尽可能实现就地取材,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5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并不忽视建筑学的内涵,尤为强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贡献,避免沉闷单调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S].
[2]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9):21-23.
[5]杨婷婷.绿色建筑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4):36-37.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材料;设计
1发展绿色建筑的紧迫性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这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越来越多的生态与能源危机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建筑正是城市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建筑的资源消耗占全球总资源消耗45%以上,因此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绿色建筑应运而生,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2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綠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能耗控制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伴随传统能源日渐趋于枯竭,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新能源技术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和零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目前众多低能耗生态建筑都集成了以下多种绿色技术。常用的节能节水技术有:
3.2环境保护
场地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持或提升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避免开发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开发前应对可利用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水系以及雨水等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对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场地开发应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植被与水体,应保护并利用场地浅层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做好场地的雨洪水控制,保证雨水能自然渗透涵养地下水,若需利用地下水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应保持原有地下水的形态和流向,不得过量使用地下水,避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场地沉降。“生态补偿”对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影响。室外环境的生态补偿重点是改造、恢复场地自然环境,通过采取植物补偿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逐步恢复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保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证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3.3适应气候
现代社会,人类盲目的利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生产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生硬地分离开来。在大量能源消耗的同时,外部环境更加恶化。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步入了恶性循环。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例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严寒的冬季其室内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夏季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这正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日间照明可以由日光提供,制冷可以由流动的空气办到,采暖可以从日照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气候所包含的某些因素是应当作资源来考虑的,而不完全是对立面。考虑地方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绿色技术。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都存在差异。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分析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当地地理气候建立良好的关系。
3.4使用绿色材料
1)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指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或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包括:钢材、铜材铝合金型材、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地板、木制品(门窗)、钢材、钢筋、部分装饰材料等。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及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使用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励使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
2)使用可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快速再生天然材料指持续的更新速度快于传统的开采速度(从栽种到收获周期不到10年)。可快速更新的天然材料主要包括树木、竹、藤、农作物茎秆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收获以后还可再生的资源。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及其制品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不会明显地损害生物多样性,不会影响水土流失和影响空气质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建材,它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目前主要的产品有:各种轻质墙板、保温板、装饰板、门窗等等。
3)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宜选用距离施工现场500km以内的本地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除要求材料优异的使用性能外,还要注意材料运输过程中是否节能和环保,因此应充分了解当地建筑材料生产和供应的有关信息,以便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尽可能实现就地取材,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5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并不忽视建筑学的内涵,尤为强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贡献,避免沉闷单调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S].
[2]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9):21-23.
[5]杨婷婷.绿色建筑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