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隐性线索,民族国家,现代化,联邦制,美国,德国
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对教材中某些重要的隐性线索解读不到位,甚至是不理解,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成长。笔者曾在一所生源较好的重点中学,听到一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公开课。当老师讲到德国的联邦制时,突然有个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起:“美国也是联邦制哦!”听到这一发现,笔者满怀兴奋和期待,因为这是本专题的一条值得深入解读的隐性线索,而且是学生独立发现的,就更有挖掘和探究的价值。老师如果能顺着学生推进下去,就可以推动他们去思考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为什么美国、德国的宪法都有这个联邦制的内容呢?同一个单元的英国、法国有没有提到这个内容呢?又为什么美国、德国有,但英国、法国却没有呢?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只要能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哪怕在本节课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也足以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为其明确探究的方向,足以将本节课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了。坦白说,那一刻笔者真的感觉好戏就要开幕了。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这条隐性线索,上课老师竟然没怎么回应,而是很快就顺到下面去讲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去了。课后,在与执教老师交流时,她给出的答案是,“那并不是重点”。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难以认同。
本专题是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中心编写的。关于“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包括政府的基本结构,即政体、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及文官(官僚/公务员)制度等。因为政治制度是对国家权力作出的具体的纵横双向规划:“横向涉及行政、司法及立法在国家结构尤其是中央的国家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纵向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即国家结构。”所以,本专题一方面着重讲了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兼顾讲国家结构的问题。而国家结构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种形式。就本专题而言,美国是联邦制的典型,法国是单一制的典型。所以,“联邦制”的国家结构问题当属本专题应有之义。虽然说单元主线是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但“联邦制”这个问题能否解释清楚,关系到能否深入透彻地理解西方近代化转型的一宏观主旨。所以隐性线索的梳理与挖掘,对我们拓宽历史教学视野与深度有重要意义,也是培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之一。
隐性线索,通常是指课程中历史知识之间那些隐秘的内在关联,它可能暗含于教材的不同模块专题之间,也可能是潜藏于不同单元之间,或者是不同课文之间,与教材中那些明确展现的专题或单元主线相对应。这些隐性线索并非无关紧要,反而对完整解读专题主旨或单元主线、系统掌握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且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为例来说。关于本专题在教材中的定位,横向上,结合整个三本必修内容来看,本专题属于西方率先走向政治近代化的转型过程;纵向上,立足必修一来看,本专题上承希腊城邦体制下的民主实践以及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法制建设,下启近现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近(现)代化进程。总的来说,清楚解读本专题的内容,需要我们先吃透这贯穿其中的近(现)代化史观。
说起来,近(现)代化史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圈子里,有一个近(现)代化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实现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也是近(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载体,即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nation-state)又称民族主权国家,是“指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与建立在部族共同体基础上的古代国家不同,民族国家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并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自从国家出现以来,人类经历了多种国家形态,如城邦国家、分封制国家、君主国家、帝国和民族国家等基本类型。民族国家是迟至近代才出现的,最先兴起于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处于基督教统治之下,国家的政治独立性被淡化、弱化,宗教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而且,在封建割据势力林立的环境中,本已经形同虚设的国家权力又被大大小小的僧俗贵族层层分割。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国家缺少权威性,作为政治组织也是若隐若现。同样,居民也没有民族性,民族一直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形的依附实体。到了近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有形的实体,“民族国家”成了民族必须赖以生存的支柱。其問缘由,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战争。比如美国学者蒂利就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视为一个“战争塑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的过程。钱乘旦教授也指出,正是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专制王权把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最早的“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就是民族国家的早期阶段,国家实现统一,民族实现自立,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清除,国家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条件。其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促进了西欧主要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形成;宗教改革还推动了基督教的世俗化,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这些民族国家逐渐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
那么,民族国家为何重要?民族国家的构建与近代化又有何关系呢?现代化事实上是以民族与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之所以对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是因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只有在民族国家形成后,现代化才能得到有形的载体,才有可能启动。而“与西欧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在中世纪晚期也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有些还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比如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立、清军入关,等等,但这些事件恰恰都巩固了农业文明,其发展方向与西欧正好相反。”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它们的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相悖的,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与近代化方向是相反的。这些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化的起点,民族国家就是现代化的载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没有这个支架,现代化就不能发生”。
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对教材中某些重要的隐性线索解读不到位,甚至是不理解,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成长。笔者曾在一所生源较好的重点中学,听到一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公开课。当老师讲到德国的联邦制时,突然有个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起:“美国也是联邦制哦!”听到这一发现,笔者满怀兴奋和期待,因为这是本专题的一条值得深入解读的隐性线索,而且是学生独立发现的,就更有挖掘和探究的价值。老师如果能顺着学生推进下去,就可以推动他们去思考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为什么美国、德国的宪法都有这个联邦制的内容呢?同一个单元的英国、法国有没有提到这个内容呢?又为什么美国、德国有,但英国、法国却没有呢?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只要能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哪怕在本节课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也足以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为其明确探究的方向,足以将本节课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了。坦白说,那一刻笔者真的感觉好戏就要开幕了。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这条隐性线索,上课老师竟然没怎么回应,而是很快就顺到下面去讲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去了。课后,在与执教老师交流时,她给出的答案是,“那并不是重点”。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难以认同。
本专题是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中心编写的。关于“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包括政府的基本结构,即政体、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及文官(官僚/公务员)制度等。因为政治制度是对国家权力作出的具体的纵横双向规划:“横向涉及行政、司法及立法在国家结构尤其是中央的国家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纵向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即国家结构。”所以,本专题一方面着重讲了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兼顾讲国家结构的问题。而国家结构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种形式。就本专题而言,美国是联邦制的典型,法国是单一制的典型。所以,“联邦制”的国家结构问题当属本专题应有之义。虽然说单元主线是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但“联邦制”这个问题能否解释清楚,关系到能否深入透彻地理解西方近代化转型的一宏观主旨。所以隐性线索的梳理与挖掘,对我们拓宽历史教学视野与深度有重要意义,也是培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之一。
隐性线索,通常是指课程中历史知识之间那些隐秘的内在关联,它可能暗含于教材的不同模块专题之间,也可能是潜藏于不同单元之间,或者是不同课文之间,与教材中那些明确展现的专题或单元主线相对应。这些隐性线索并非无关紧要,反而对完整解读专题主旨或单元主线、系统掌握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且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为例来说。关于本专题在教材中的定位,横向上,结合整个三本必修内容来看,本专题属于西方率先走向政治近代化的转型过程;纵向上,立足必修一来看,本专题上承希腊城邦体制下的民主实践以及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法制建设,下启近现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近(现)代化进程。总的来说,清楚解读本专题的内容,需要我们先吃透这贯穿其中的近(现)代化史观。
说起来,近(现)代化史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圈子里,有一个近(现)代化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实现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也是近(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载体,即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nation-state)又称民族主权国家,是“指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与建立在部族共同体基础上的古代国家不同,民族国家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并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自从国家出现以来,人类经历了多种国家形态,如城邦国家、分封制国家、君主国家、帝国和民族国家等基本类型。民族国家是迟至近代才出现的,最先兴起于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处于基督教统治之下,国家的政治独立性被淡化、弱化,宗教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而且,在封建割据势力林立的环境中,本已经形同虚设的国家权力又被大大小小的僧俗贵族层层分割。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国家缺少权威性,作为政治组织也是若隐若现。同样,居民也没有民族性,民族一直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形的依附实体。到了近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有形的实体,“民族国家”成了民族必须赖以生存的支柱。其問缘由,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战争。比如美国学者蒂利就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视为一个“战争塑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的过程。钱乘旦教授也指出,正是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专制王权把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最早的“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就是民族国家的早期阶段,国家实现统一,民族实现自立,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清除,国家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条件。其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促进了西欧主要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形成;宗教改革还推动了基督教的世俗化,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这些民族国家逐渐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
那么,民族国家为何重要?民族国家的构建与近代化又有何关系呢?现代化事实上是以民族与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之所以对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是因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只有在民族国家形成后,现代化才能得到有形的载体,才有可能启动。而“与西欧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在中世纪晚期也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有些还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比如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立、清军入关,等等,但这些事件恰恰都巩固了农业文明,其发展方向与西欧正好相反。”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它们的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相悖的,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与近代化方向是相反的。这些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化的起点,民族国家就是现代化的载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没有这个支架,现代化就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