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隐性线索,我们是否读懂了?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隐性线索,民族国家,现代化,联邦制,美国,德国
  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对教材中某些重要的隐性线索解读不到位,甚至是不理解,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成长。笔者曾在一所生源较好的重点中学,听到一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公开课。当老师讲到德国的联邦制时,突然有个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起:“美国也是联邦制哦!”听到这一发现,笔者满怀兴奋和期待,因为这是本专题的一条值得深入解读的隐性线索,而且是学生独立发现的,就更有挖掘和探究的价值。老师如果能顺着学生推进下去,就可以推动他们去思考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为什么美国、德国的宪法都有这个联邦制的内容呢?同一个单元的英国、法国有没有提到这个内容呢?又为什么美国、德国有,但英国、法国却没有呢?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只要能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哪怕在本节课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也足以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为其明确探究的方向,足以将本节课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了。坦白说,那一刻笔者真的感觉好戏就要开幕了。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这条隐性线索,上课老师竟然没怎么回应,而是很快就顺到下面去讲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去了。课后,在与执教老师交流时,她给出的答案是,“那并不是重点”。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难以认同。
  本专题是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中心编写的。关于“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包括政府的基本结构,即政体、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及文官(官僚/公务员)制度等。因为政治制度是对国家权力作出的具体的纵横双向规划:“横向涉及行政、司法及立法在国家结构尤其是中央的国家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纵向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即国家结构。”所以,本专题一方面着重讲了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兼顾讲国家结构的问题。而国家结构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种形式。就本专题而言,美国是联邦制的典型,法国是单一制的典型。所以,“联邦制”的国家结构问题当属本专题应有之义。虽然说单元主线是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但“联邦制”这个问题能否解释清楚,关系到能否深入透彻地理解西方近代化转型的一宏观主旨。所以隐性线索的梳理与挖掘,对我们拓宽历史教学视野与深度有重要意义,也是培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之一。
  隐性线索,通常是指课程中历史知识之间那些隐秘的内在关联,它可能暗含于教材的不同模块专题之间,也可能是潜藏于不同单元之间,或者是不同课文之间,与教材中那些明确展现的专题或单元主线相对应。这些隐性线索并非无关紧要,反而对完整解读专题主旨或单元主线、系统掌握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且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为例来说。关于本专题在教材中的定位,横向上,结合整个三本必修内容来看,本专题属于西方率先走向政治近代化的转型过程;纵向上,立足必修一来看,本专题上承希腊城邦体制下的民主实践以及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法制建设,下启近现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近(现)代化进程。总的来说,清楚解读本专题的内容,需要我们先吃透这贯穿其中的近(现)代化史观。
  说起来,近(现)代化史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圈子里,有一个近(现)代化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实现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也是近(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载体,即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nation-state)又称民族主权国家,是“指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与建立在部族共同体基础上的古代国家不同,民族国家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并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自从国家出现以来,人类经历了多种国家形态,如城邦国家、分封制国家、君主国家、帝国和民族国家等基本类型。民族国家是迟至近代才出现的,最先兴起于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处于基督教统治之下,国家的政治独立性被淡化、弱化,宗教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而且,在封建割据势力林立的环境中,本已经形同虚设的国家权力又被大大小小的僧俗贵族层层分割。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国家缺少权威性,作为政治组织也是若隐若现。同样,居民也没有民族性,民族一直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形的依附实体。到了近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有形的实体,“民族国家”成了民族必须赖以生存的支柱。其問缘由,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战争。比如美国学者蒂利就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视为一个“战争塑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的过程。钱乘旦教授也指出,正是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专制王权把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最早的“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就是民族国家的早期阶段,国家实现统一,民族实现自立,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清除,国家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条件。其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促进了西欧主要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形成;宗教改革还推动了基督教的世俗化,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这些民族国家逐渐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
  那么,民族国家为何重要?民族国家的构建与近代化又有何关系呢?现代化事实上是以民族与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之所以对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是因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只有在民族国家形成后,现代化才能得到有形的载体,才有可能启动。而“与西欧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在中世纪晚期也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有些还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比如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立、清军入关,等等,但这些事件恰恰都巩固了农业文明,其发展方向与西欧正好相反。”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它们的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相悖的,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与近代化方向是相反的。这些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化的起点,民族国家就是现代化的载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没有这个支架,现代化就不能发生”。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时间命题,历史核心素养,时间年表,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58-0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更是中心目标,要怎样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复习的过程转化为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呢?古人云:“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刻苦努力固然是历史学习的根本,然而核心素
清代货币财政收入缺乏健全货币金融体制的支持,既存在实物化管理的倾向,又存在传统或新兴金融机构依附财政的倾向。由于缺乏国家统一铸造的银币,清政府规定以足色纹银的标准征收,与市场实际使用的各种秤量和成色的银两完全不同;在道光以前,国内也没有专业的汇兑机构承担财政资金的调配业务。因此,各地无论征钱还是征银,都要通过兑换并倾铸成纹银解送户部。咸丰同治之交,福建、广东等地委托票号解饷,节省了运费和兑换、倾铸
关键词 时空定位,历史必然,国民意识,教学应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24-06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才能对其有准确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如果人为地抽离历史事物发生的真实时空信息,历史认知、理解和分析势必会走样、失真。本文试图以2019年江苏卷第8题为例
关键词 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独特体系,文化代表性,阴阳学说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08-04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历史课程中,只讲名医无法感受中医药学的伟大,中医药学至少应独占一课时。古代中国农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的成就和优势,举世公认。但是到了近代,农学、数学和天文学,以及我们津
[关键词]锡伯族,满语,满文,清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74—04    有清一代近300年,满语满文被定为“国语”、“清文”,表现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清政府通过法律将满语满文定为代表国家的语言文字加以推广,但实际奏效不大,只是在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之中推广效果较佳。然而,作为使用满语满文的主
关键词 史论逻辑,历史理解,史料价值,点面结合,史论联结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24-06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严密的逻辑是史论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然而,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史论逻辑的重视程度尚显不够,其中的一些误
“科学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历史概念。一则,“科学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欧。二则,“科学革命”的概念由西方史学家创造与发展。法国科学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和发表的论文《伽利略研究》中创造了它,后来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在其著作《近代科学的起源,1300—1800》中把“科学革命”作为核心概念进行论述,从而使这一概念广为人知。  柯瓦雷被认为是研究16、17世纪天文学
关键词 大格局,历史通感,精细化,历史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19-0003-06  从“三维”到“素养”,不外乎新语境下目标诉求的调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有超越的张力和活力,更需要有矜持的定力和坚守。本文所谈的“大格局与精细化”,是我们多年践行的一种老套路,但却历久弥新。  历史是过往的故事,而蕴含于其中的人类智慧,则需要后人用智
太平天国时期,一场遍及江南、造成大量人口损失的社会恐慌风潮迅猛蔓延。民众迁徙避乱和自杀殉难是战时社会恐怖的两个重要表征,而战争、灾荒瘟疫和生产破坏等所致物价飞涨是社会恐慌的共同诱因。究其根源,还在于民众对太平军恐怖形象的巨大恐慌。民众对太平军的恐惧,既有先天立场和观念的排拒,也有在政治宣传、时人传述、匪盗栽赃、谶语谣言和太平天国社会战略弊端等多项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后天观念和利益对立,同时也存在求生求
关键词 初中,中古史,核心概念,实施策略,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1-0032-08   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做出过贡献。   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教育,而“中华民族”是进行民族团结和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