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博闻强识、才华出众,虽忧民爱国、兼涉内外,結果却见疑见疏见黜见迁,忧思幽愁,怀石沉江:这就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主名”的诗人屈原令多少人扼腕唏嘘的一生。仅从《离骚》选文中看其心路历程、析其怨怼之由发现:其精神人格光辉熠熠,已然成为漫长历史河流中国人模塑理想人格的蓝本,沉淀为后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基因。
【关键词】《离骚》;屈原;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离骚》,尽管只是节选部分,但却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个性形象,呈现了屈原所处的顽固、腐暗的社会现实,呈现了屈原失意、无望的生存境遇,抒发了其强烈的主观情感。总的看,诗歌抒写的是一个狂人、一颗真心和一场幻梦,表达了诗人满腔的家国情怀、满腔的悲愤和满腔的现世眷恋,所谓“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王逸语)。
《离骚》中屈原是一个超级政治梦想家,但同时该诗中也全方位地呈现了其梦想实现的现实阻碍。在政治上他梦想着“圣君贤相”的美政,楚国变法革新,楚国上下遵规矩,循法度而能日渐强盛,可怎奈“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君王目不明耳不聪,忠奸不辨,良莠不分;怎奈“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当道,瓦釜雷鸣;怎奈“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人投机,篡改法度;怎奈“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时俗混淆是非,竞相谄媚:外部环境对抗力量的势重力强只会使屈原“朝谇而夕替”,穷困一时。竭忠尽智以事君的梦想遭遇了楚国的颓势,遭遇了昏君佞臣的狭隘短视、追名逐利的黑暗重重的政治困境,一己之力实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狂人的梦想必成悲剧。因此,梦想遇石而碎,遇火而焚,从政治历史的层面上讲,这个梦也在证明屈原就是一个失宠的弃臣,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然而,诗人一颗真心天地可鉴,他希望循前圣先贤之迹,主动承担起拓荒开路之先锋的重任,与现实展开了一场捍卫楚国荣誉与楚国百姓生命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屈原表现出的勇气、识见与执着也正是历代从政治国者“民精魂、国柱石”的形象表述和典范榜样。
其次,这个超级的梦想家还梦想着通过修己正心来改变自我的处境。于是,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好修姱以鞿羁”,既“蕙纕”又“揽茝”,他“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在改变他人和修养自身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文治和武功之间,他选择相信了前者。但时代的更迭、力量的重组随着经济军事外交的角逐,最终强弱胜负也在频仍的战争中渐见分晓。当屈原两次被流放“披发行吟泽畔”时,对自己仅凭正道直行、孤高激烈、不随波逐流、苟合于世秽就梦想来改变处境的那份天真,有过思考吗?可以说,在品质和思想的层面上,屈原就是一个失意的圣贤人,失慧的思想家。
但虽如此,屈原在“修能”“内美”终因“外浊”无法获得精神上的自足而陷入理性与感性的两难,并在二者的冲撞中产生出深沉而悠远的忧愁精神,而这种自洁与忧愁精神所具有得绚丽的带有痛苦意味的悲剧美,成为一种极为深邃的精神境界慰藉着古往今来无数幻梦破碎后的失意灵魂。
《离骚》中,屈原也书写了自己的惶惑和怀疑,甚至还有自己的退缩。毋庸置疑,他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他也曾“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他庆幸好在“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于是,这个爱做梦的浪漫主义者想着“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或可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穿着自幼喜欢的“奇服”,保持自己姣好的面容。但因他是楚国的贵族,屈氏芈姓,与君王同姓,故而天下事即家事,天下人皆兄弟姊妹。所以,他既不可去国远走,曲线救楚,更不会遗世独立,放弃自己的责任。故而,当他“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再一次凝视祖国四方之土地,想到多艰之民生,长声叹息,潸然泪下,又怎能绝世罔顾?到这里,一个现世的眷恋者,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宛然诗中,如在目前。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的强大内力,来自其清洁无私的精神,对百姓疾苦或康乐之境的责任选择,更来自对国家的热忱与信仰,所以,刘安称《离骚》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司马迁无不感慨地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最后一点,在《离骚》(节选)的最后一部分,屈原最夺人眼目、最意真情深、最具现代意义的一面,就是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比屈原稍早些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好的理想,总是自我的解悟和对这种解悟的忠贞不渝。纵然屈原与环境的矛盾不可调和,理想的美梦如气泡般破碎,备尝失败的苦痛,但他仍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好修以为常”“伏清白以死直”芳泽杂糅,昭质未亏,于理想,他忠贞不渝,九死未悔。当读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时,谁人不会不禁情动于中,感慨万端?后人从中也许会更加明白在困境中在挑战前“坚守”二字的深刻内涵。所以,从时代社会的层面讲,屈原是一个时代的人格精神启迪者与守望者。
当然,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屈原更是一个喷吐着才华烈焰的优秀诗人,《离骚》(节选)寥寥,想象瑰丽,夸张大胆,抒情强烈,“大胆的倾诉诉说出自己抑郁的情绪”(郑振铎语),婉曲入微、真挚美丽,这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氛围,世以“风骚”并举,实至名归,可资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风云际会的战国之域,俯仰间倏忽一世,屈原也不例外,但他的幻梦、他身上丰富深邃的特质与人格精神吸引着后人,打动着后人,绵绵不断地激励和影响着后人。屈原一梦郁郁,其价值人间长存。
作者简介:范继往,女,1974年生,河北沽源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擅长高中语文课程研究、文本解读。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离骚》;屈原;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离骚》,尽管只是节选部分,但却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个性形象,呈现了屈原所处的顽固、腐暗的社会现实,呈现了屈原失意、无望的生存境遇,抒发了其强烈的主观情感。总的看,诗歌抒写的是一个狂人、一颗真心和一场幻梦,表达了诗人满腔的家国情怀、满腔的悲愤和满腔的现世眷恋,所谓“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王逸语)。
《离骚》中屈原是一个超级政治梦想家,但同时该诗中也全方位地呈现了其梦想实现的现实阻碍。在政治上他梦想着“圣君贤相”的美政,楚国变法革新,楚国上下遵规矩,循法度而能日渐强盛,可怎奈“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君王目不明耳不聪,忠奸不辨,良莠不分;怎奈“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当道,瓦釜雷鸣;怎奈“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人投机,篡改法度;怎奈“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时俗混淆是非,竞相谄媚:外部环境对抗力量的势重力强只会使屈原“朝谇而夕替”,穷困一时。竭忠尽智以事君的梦想遭遇了楚国的颓势,遭遇了昏君佞臣的狭隘短视、追名逐利的黑暗重重的政治困境,一己之力实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狂人的梦想必成悲剧。因此,梦想遇石而碎,遇火而焚,从政治历史的层面上讲,这个梦也在证明屈原就是一个失宠的弃臣,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然而,诗人一颗真心天地可鉴,他希望循前圣先贤之迹,主动承担起拓荒开路之先锋的重任,与现实展开了一场捍卫楚国荣誉与楚国百姓生命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屈原表现出的勇气、识见与执着也正是历代从政治国者“民精魂、国柱石”的形象表述和典范榜样。
其次,这个超级的梦想家还梦想着通过修己正心来改变自我的处境。于是,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好修姱以鞿羁”,既“蕙纕”又“揽茝”,他“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在改变他人和修养自身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文治和武功之间,他选择相信了前者。但时代的更迭、力量的重组随着经济军事外交的角逐,最终强弱胜负也在频仍的战争中渐见分晓。当屈原两次被流放“披发行吟泽畔”时,对自己仅凭正道直行、孤高激烈、不随波逐流、苟合于世秽就梦想来改变处境的那份天真,有过思考吗?可以说,在品质和思想的层面上,屈原就是一个失意的圣贤人,失慧的思想家。
但虽如此,屈原在“修能”“内美”终因“外浊”无法获得精神上的自足而陷入理性与感性的两难,并在二者的冲撞中产生出深沉而悠远的忧愁精神,而这种自洁与忧愁精神所具有得绚丽的带有痛苦意味的悲剧美,成为一种极为深邃的精神境界慰藉着古往今来无数幻梦破碎后的失意灵魂。
《离骚》中,屈原也书写了自己的惶惑和怀疑,甚至还有自己的退缩。毋庸置疑,他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他也曾“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他庆幸好在“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于是,这个爱做梦的浪漫主义者想着“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或可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穿着自幼喜欢的“奇服”,保持自己姣好的面容。但因他是楚国的贵族,屈氏芈姓,与君王同姓,故而天下事即家事,天下人皆兄弟姊妹。所以,他既不可去国远走,曲线救楚,更不会遗世独立,放弃自己的责任。故而,当他“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再一次凝视祖国四方之土地,想到多艰之民生,长声叹息,潸然泪下,又怎能绝世罔顾?到这里,一个现世的眷恋者,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宛然诗中,如在目前。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的强大内力,来自其清洁无私的精神,对百姓疾苦或康乐之境的责任选择,更来自对国家的热忱与信仰,所以,刘安称《离骚》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司马迁无不感慨地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最后一点,在《离骚》(节选)的最后一部分,屈原最夺人眼目、最意真情深、最具现代意义的一面,就是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比屈原稍早些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好的理想,总是自我的解悟和对这种解悟的忠贞不渝。纵然屈原与环境的矛盾不可调和,理想的美梦如气泡般破碎,备尝失败的苦痛,但他仍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好修以为常”“伏清白以死直”芳泽杂糅,昭质未亏,于理想,他忠贞不渝,九死未悔。当读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时,谁人不会不禁情动于中,感慨万端?后人从中也许会更加明白在困境中在挑战前“坚守”二字的深刻内涵。所以,从时代社会的层面讲,屈原是一个时代的人格精神启迪者与守望者。
当然,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屈原更是一个喷吐着才华烈焰的优秀诗人,《离骚》(节选)寥寥,想象瑰丽,夸张大胆,抒情强烈,“大胆的倾诉诉说出自己抑郁的情绪”(郑振铎语),婉曲入微、真挚美丽,这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氛围,世以“风骚”并举,实至名归,可资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风云际会的战国之域,俯仰间倏忽一世,屈原也不例外,但他的幻梦、他身上丰富深邃的特质与人格精神吸引着后人,打动着后人,绵绵不断地激励和影响着后人。屈原一梦郁郁,其价值人间长存。
作者简介:范继往,女,1974年生,河北沽源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擅长高中语文课程研究、文本解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