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有位数学教师为考查学生是否盲从,是否敢于否定教师的观点,为一年级新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闻香味。她拿半瓶无色透明的液体走进教室:“小朋友,今天我带来一种东西,让大家闻一闻瓶子里是什么香味?闻好后闭上眼睛不准交流。”待全班50名学生依次闻过之后,这位老师说:“凡闻到香味的同学仍然闭上眼,但可以举手。”有43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又说:“现在轮到没有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这时有7只小手举了起来。结果这位老师说:“这7名小朋友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原来,老师的瓶子里装的是白开水。这个实验说明了大多数学生过于相信教师,没有大胆挑战权威的勇气,而这位教师的实验使学生受骗了一次,但对学生来说会终身受益。
二、冲破定势,标新立异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更能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但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人云亦云的束缚。因此,注意维护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求异思维火花,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以关爱和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让学生突破从众心理,迸发求异的火花,增强对“冒险”的兴趣和信心。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推导体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圆柱转化为近似长方体,然后通过知识迁移推出: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但在反馈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将拼成的长方体‘睡’在桌子上,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高就是圆柱的半径。”这位学生冲破了思维定势,其想法具有新意。得到教师充分肯定后,这位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思维更活跃了。如果遵循常规,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跳出框框,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计算“13-5=?”时鼓励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结果学生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做:先算5-3=2,再算10-2=8,这种算法乍一看没有一点道理,教师都有可能因大意判断此种方法不对,但学生却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有13元钱,到商店买5元钱东西。可以先付给营业员3元,这样还差5-3=2元,我手中还有10元,再付给他2元,正好剩10-2=8元。”回答多棒啊!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画一个圆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有多大。一个学生(其父亲在街上做铁皮水桶)联系他的亲身经历画出图形,说明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饱尝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四、独立思考,自由创造
一位名人说过:“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做,让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因为独立思考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就越深刻;自由探讨的范围越大,学生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
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用画线段图或用尺子测量绳子长度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长度要超过手中的尺子),“只允许测量一次,你有办法得出绳子的长度吗?”然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去完成此任务。很多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都能想到:将绳子对折或四折,先量出其中的一段,即这根绳子的1/2或1/4的长度,再乘上2或4,就可得出绳子的全长。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人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创造的姿态,多创造一些氛围,引导学生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寻求规律、发现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责编 金 铃)
一、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有位数学教师为考查学生是否盲从,是否敢于否定教师的观点,为一年级新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闻香味。她拿半瓶无色透明的液体走进教室:“小朋友,今天我带来一种东西,让大家闻一闻瓶子里是什么香味?闻好后闭上眼睛不准交流。”待全班50名学生依次闻过之后,这位老师说:“凡闻到香味的同学仍然闭上眼,但可以举手。”有43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又说:“现在轮到没有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这时有7只小手举了起来。结果这位老师说:“这7名小朋友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原来,老师的瓶子里装的是白开水。这个实验说明了大多数学生过于相信教师,没有大胆挑战权威的勇气,而这位教师的实验使学生受骗了一次,但对学生来说会终身受益。
二、冲破定势,标新立异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更能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但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人云亦云的束缚。因此,注意维护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求异思维火花,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以关爱和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让学生突破从众心理,迸发求异的火花,增强对“冒险”的兴趣和信心。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推导体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圆柱转化为近似长方体,然后通过知识迁移推出: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但在反馈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将拼成的长方体‘睡’在桌子上,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高就是圆柱的半径。”这位学生冲破了思维定势,其想法具有新意。得到教师充分肯定后,这位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思维更活跃了。如果遵循常规,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跳出框框,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计算“13-5=?”时鼓励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结果学生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做:先算5-3=2,再算10-2=8,这种算法乍一看没有一点道理,教师都有可能因大意判断此种方法不对,但学生却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有13元钱,到商店买5元钱东西。可以先付给营业员3元,这样还差5-3=2元,我手中还有10元,再付给他2元,正好剩10-2=8元。”回答多棒啊!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画一个圆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有多大。一个学生(其父亲在街上做铁皮水桶)联系他的亲身经历画出图形,说明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饱尝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四、独立思考,自由创造
一位名人说过:“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做,让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因为独立思考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就越深刻;自由探讨的范围越大,学生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
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用画线段图或用尺子测量绳子长度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长度要超过手中的尺子),“只允许测量一次,你有办法得出绳子的长度吗?”然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去完成此任务。很多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都能想到:将绳子对折或四折,先量出其中的一段,即这根绳子的1/2或1/4的长度,再乘上2或4,就可得出绳子的全长。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人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创造的姿态,多创造一些氛围,引导学生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寻求规律、发现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