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年的学生生存于一个社会飞速变化,在社会价值取向失耐的环境中,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选择。如何让学生具备弃恶扬善,“打碎这真善美、假丑恶混杂而成的整体,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的能力,从而得以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师;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习惯于首先考虑语文教学,随时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趣,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提高的关键是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习中去做、去体验、去实践,一方面使智力得到发展,同时使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进而再去做,去体验,去实践,获得更高一级的经验……如此循环往复,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这一过程充分证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密切的,二者可以相得益彰。
再者,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与德育“挂钩”有着其它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且不说那些《论》、《谈》、《说》等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同样隐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倾向。回忆一下,我们语文老师在提到课文主题时不都是这样归纳的吗?“该文通过记叙(描写)某事,塑造某人,赞扬了某种崇高思想(鞭挞了某个丑恶灵魂)。”这可不可以说明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呢?有人认为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这种说法太片面了,语言文字同时还是另外一种载体,因为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蕴藏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涵其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也因语言而传承下来。
正如韩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既要“传道”又要“授业”,那不是把政治老师和班主任都一齐当了吗?话不能这么说,语文课不等同于政治课,因为政治课是从理论的角度给学生讲德育;语文老师也不能替代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依靠的是文学的感染力,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的“情操”上做文章,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那么这春风该如何化雨、去润物无声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
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格道德水准低下的教师能教出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塑造好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信行统一,这是唤醒学生沉睡心灵,提升學生德行人格的一剂良药。
其次,高尚的人格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我接手一批新生不久,在一次批阅周记时,一女生在文末这样写到:“有时我真想出去打工,摆脱所有的烦恼。”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有厌学情绪,不想上学了,于是在文后批上:“青年人应该有理想,并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当时便认为责任已经尽到了。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她心事重重的表情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忽略了她在文中透出的一个信息“烦恼”,是什么烦恼能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想弃学打工呢?下课后我马上找她谈心,一说到“烦恼”,她就哭了,原来这个学生的家庭十分特殊,是一个离异家庭,而她又是抱养的孩子,与后母的关系紧张到她经常无钱吃饭的地步,家庭的温暖就更是无从谈起,她对家庭,对社会的感觉就是“很冷漠”。我听了她的哭诉之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她很有可能因为缺少爱而走向反叛,导致混迹于社会而最终失足。于是多次与她谈心,并想方设法给她解决实际困难,让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学校老师对她的关爱,鼓起她继续求学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二、教学过程是耕耘乐章
教师在实现教师的认知目标、进行知识传授、智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教育的德育目标,进行道德、理想、意志、情操、信念的培养。语文新教材的选编更注重了它的我学习,这些入选的名篇佳作,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三、学生活动是升华的殿堂
作文就是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反映某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安排结构,准确组织语言以鲜明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语文教师的作文训练,离不开“写”,学生写什么?写作文、周记、日记、读后感甚至是检查,不管写什么,都应强调一点,写自己的话,写出心灵之语,这样师生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老师也才能从中发现学生头脑中的真实想法。
总之,我们讲在语文中渗透德育,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非要求所有的文章都以“重大题材”、“严肃主题”、“高大人物”的面目出现,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生活,去感悟生活中的题材,如日常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通过意象鲜明的命题,写作情景的创设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启发他们用心感悟生活,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情,蕴涵的理,运用文字去讴歌、去颂扬,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通过写作,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关键词]语文;教师;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习惯于首先考虑语文教学,随时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趣,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提高的关键是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习中去做、去体验、去实践,一方面使智力得到发展,同时使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进而再去做,去体验,去实践,获得更高一级的经验……如此循环往复,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这一过程充分证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密切的,二者可以相得益彰。
再者,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与德育“挂钩”有着其它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且不说那些《论》、《谈》、《说》等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同样隐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倾向。回忆一下,我们语文老师在提到课文主题时不都是这样归纳的吗?“该文通过记叙(描写)某事,塑造某人,赞扬了某种崇高思想(鞭挞了某个丑恶灵魂)。”这可不可以说明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呢?有人认为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这种说法太片面了,语言文字同时还是另外一种载体,因为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蕴藏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涵其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也因语言而传承下来。
正如韩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既要“传道”又要“授业”,那不是把政治老师和班主任都一齐当了吗?话不能这么说,语文课不等同于政治课,因为政治课是从理论的角度给学生讲德育;语文老师也不能替代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依靠的是文学的感染力,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的“情操”上做文章,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那么这春风该如何化雨、去润物无声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
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格道德水准低下的教师能教出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塑造好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信行统一,这是唤醒学生沉睡心灵,提升學生德行人格的一剂良药。
其次,高尚的人格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我接手一批新生不久,在一次批阅周记时,一女生在文末这样写到:“有时我真想出去打工,摆脱所有的烦恼。”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有厌学情绪,不想上学了,于是在文后批上:“青年人应该有理想,并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当时便认为责任已经尽到了。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她心事重重的表情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忽略了她在文中透出的一个信息“烦恼”,是什么烦恼能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想弃学打工呢?下课后我马上找她谈心,一说到“烦恼”,她就哭了,原来这个学生的家庭十分特殊,是一个离异家庭,而她又是抱养的孩子,与后母的关系紧张到她经常无钱吃饭的地步,家庭的温暖就更是无从谈起,她对家庭,对社会的感觉就是“很冷漠”。我听了她的哭诉之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她很有可能因为缺少爱而走向反叛,导致混迹于社会而最终失足。于是多次与她谈心,并想方设法给她解决实际困难,让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学校老师对她的关爱,鼓起她继续求学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二、教学过程是耕耘乐章
教师在实现教师的认知目标、进行知识传授、智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教育的德育目标,进行道德、理想、意志、情操、信念的培养。语文新教材的选编更注重了它的我学习,这些入选的名篇佳作,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三、学生活动是升华的殿堂
作文就是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反映某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安排结构,准确组织语言以鲜明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语文教师的作文训练,离不开“写”,学生写什么?写作文、周记、日记、读后感甚至是检查,不管写什么,都应强调一点,写自己的话,写出心灵之语,这样师生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老师也才能从中发现学生头脑中的真实想法。
总之,我们讲在语文中渗透德育,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非要求所有的文章都以“重大题材”、“严肃主题”、“高大人物”的面目出现,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生活,去感悟生活中的题材,如日常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通过意象鲜明的命题,写作情景的创设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启发他们用心感悟生活,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情,蕴涵的理,运用文字去讴歌、去颂扬,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通过写作,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