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27例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27例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入选时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随访2年,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组(78例)和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9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定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预测能力.结果 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10±32)ms比(97±20)ms,(41±20)rns比(28±1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均可以独立预测2年内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每增加1 ms,患者2年内发生持续心房颤动的风险分别增加1.452及1.805倍.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0.688比0.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有预测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强预测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幼鼠脑损伤区神经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7日龄SD幼鼠共20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观察组(10只).观察组幼鼠结扎和离断左颈总动脉并实施缺氧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维吾尔族、汉族癫(痫)患儿在剂量、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 将患儿按民族分为维吾尔族和汉族2个治疗组,每组30例.先用丙
目的 观察尼麦角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
目的 观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脱水降颅压、清除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患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临床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足月NRF患儿3
目的 分析吸入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失败的原因及其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36例COPD患者(吸入治疗无效72例,吸入治疗成功16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无创呼吸机后感染的发病情况与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13年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ICU收治的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危重患者250例
目的 探讨高渗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手
目的 研究芹菜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实验动物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不同剂量芹菜素(20、40和80 mg/kg)治疗组,
目的 探讨北京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日间血压变异性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招募北京市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100人参加血压远程监测.每天早(6:00-10:00)、晚(16:00-22:00)各测量血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