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辞职前接受本刊专访:每位国民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黄集昊

  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日头狂肆下,民众到了投票所,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各级民意代表。日头落下没多久,结果就已揭晓─执政的国民党惨败。于是,“行政院长”江宜桦当晚便提出辞职,十二月的第一天,率领“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总辞”。身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也在其中。那晚,她就率先抛出讯息,称“配合总辞”,她一千天“文化部长”任期就此结束。
  龙应台提出辞呈之时,正是“文化部”“基础工程”的代表性计划之一─国民记忆库上线届满周年之际。国民记忆库,顾名思义,便是收罗每位国民的生命记忆,而这些个人生命史汇集起来便成为一个庞大的历史数据库,因此,龙应台数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每位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她试图透过这个计划来打开民众“记忆的抽屉”,借着这些庶民生命点滴拼图总汇,来丰富、拼凑、还原、解构真正的国家历史。
  记者恰好在她提辞呈前一周,针对“国民记忆库”专访龙应台。彼时,她直言国民记忆库如果能继续个十年,到达遍地开花的程度,那么,就会挑战过去官方史对“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既有界定。
  “但你会不会担心继任者不会接续这个计划?”问龙应台,她却说没什么好担心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不必去希望后继者如何,而是工作同仁对这有认同感。”龙应台进一步表示,如果这只是上面的命令交办,事务官对于这计划没热情,这一定失败,不用等后来者,就会瓦解,“有热情就会说服后来的继任者。”
  像是预告,也像是事先提醒,采访结束后,龙应台转头对承办这项计划的事务官说:“现在你明白,我想做什么,又为什么得推这项计划了吧?”

历史就像一列火车


  国民记忆库的推动,与龙应台个人书写《大江大海1949》时对历史的重新认知与对小人物的感怀,看起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今年七月,在国民记忆库上线记者会上,龙应台便说自己在写《大江大海1949》过程时体悟到“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都在跟这列火车赛跑,而且一定会输”,她数次强调,“等我的书出版,书中采访的人有一半已过世。”
  不过,龙应台却否认国民记忆库这项计划源于《大江大海1949》,因为书写的念头早在20多年前便萌发,然而,因故不断搁置的结果,是父亲去世了,父亲的故事也没得问了,当时,她才产生了强烈的急迫感。“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这是她最强烈的感受。
  龙应台的父亲如此,整个大社会亦然,带着时代故事的长辈不断凋零,便代表着一个世代的庶民记忆大量消失、不被留存,于是,在全台湾网罗个人历史记忆,也就成了龙应台上任后最重要的文化工作。
  在去年11月18日,国民记忆库启动记者会上,龙应台便表示,在美国早有这类国民个人记忆记录的计划,例如得知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症后,就会连忙带着父亲去录音,说出想说的话,如此一来,即便这个父亲后来失忆,子女还能保留父亲生命的回忆,成为一段“历史”,“每个人生都有抽屉,需要被打开,国民记忆库在记录这些故事,保存珍贵的回忆。”
  为了让民众知道这项计划,能够带着父母去录制个人故事,或是主动参与、分享生命经验,“文化部”挑选了十多位“行动大使”,包含资深艺人孙越、方芳,音乐人胡德夫,漫画家萧言中,政治人物钱复、郝龙斌等等,希望能借着他们的知名度与代表群体,传播这项计划的理念,并由他们带头录制自己的个人故事。于是,从电视到电影院,乃至于各种不同媒体,都可以看到这些人说出对国民记忆库的感想,以及自己的回忆。
  与龙应台有着好交情的资深媒体人陈文茜也担任了行动大使。她在今年七月的行动大使记者会上,分享了自己外公何集璧的故事。何集璧曾为逃离日本统治而跑到大陆,之后回台湾成立文化协会,在席卷全台的二二八事件中,他也不幸被政府抓走,“外公为了逃离监狱而躲进疯人院,出来时已分不清是真疯或假疯了。”陈文茜心疼外公的一生被大历史的棋局左右,“我相信,我外公一定也希望能有人说出这些故事,走出这样的悲剧”。
  陈文茜说,所谓的“台湾意识”就是这座岛上每个人的记忆库,“历史确实就像火车,有人幸运搭上车,有人搭不上,有人抵达目的地,有人在中途被推下去。”这段话隐含历史“成王败寇”的思想,让许多人的故事遗落在历史的线轴外。
  国民记忆库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故事:有麻风病人、逃过战乱的老兵、从丛林生还的台籍日本兵……甚至嫁来台湾的越南妇女的生命经历都有,彰显了台湾作为移民社会、经历战乱与各种时期发展而生的多元和多样。“因为台湾社会就是这么多样,才有多种纷争,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找出一个共识,国民记忆库能帮我们理解他人的故事与经验。”龙应台解释。

铺第一里路


  台湾政治充满敌对,对政务官尤为严格,龙应台上任以来,时常受到“国会”与民间的苛责。接受记者专访时,龙应台便直言,“在台湾,正常人都不太想进入政坛的。”然而,曾担任过台北市“文化局长”,见识政治之难的她,两年前愿意再担起这重任,也是因为是首任“部长”,“首任代表第一号工头,为文化政策打地基,铺第一里路。”
  在“文化部”广大的政策方向中,“泥土化”排第一。台湾过去二十年,时常喊出“本土化”等口号,龙应台有意识地做区别,“那些口号都带政治性了。”
  国民记忆库是她任内推动的大计划,属于“泥土化”的一个项目,预算庞大,第一年预算四千万台币。在龙应台认知里,这是一项可以往前走十年的计划,不只是政府要做,重点是民间得自行发动,才能做到由下而上、收集到成千上万笔的口述资料。
  “这项计划连最挑剔的‘立法委员’都支持。”这让龙应台很安慰。   有些“立法委员”甚至出任了行动大使,如国民党“立法委员”陈碧涵与民进党“立法委员”田秋堇,这是跨越蓝绿与政党的组合。前者出身苗栗客家大家族,能说出客家移民文化故事,后者的父母一直在国民党专权下援助民主运动者,她也是台湾重要政治事件“林宅血案”的第一见证者。
  远流出版社董事长王荣文甚至带着大女儿王沛然,到搜录站分享个人成长故事。王荣文的母亲不识字,1950年代,母亲背着他走十五公里,到地政事务所缴地价税。当她拿着税单问要缴多少税,公务员竟把单子丢在地上说:“不会自己看吗?”
  像这样细小但深刻的故事,是许多孩子们不清楚也没耐心聆听的,国民记忆库成了一个分享的机会。

说出自己的故事


  行动大使都是名人,由名人带头说出自己的故事,是抛砖引玉的做法。但真正的执行,则分成两部分,一是由地方政府文化局提案,提案的内容越好,补助越多;其次则是在各地设置工作站或巡回列车,并训练志工来协助记录、上传,让各地民众都可以前来说自己的故事,并有效率地在云端上建档。
  目前,全台湾共有68处故事搜录站、2辆故事行动列车,用以收集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会摆置在“国民记忆库—台湾故事岛”的网站平台上,成为人人都可收看的资料。自去年11月18日上线以来,已有超过六千位民众的故事被收录在数据库中,网站浏览率也有229万。而这项成绩,是台湾17个地方政府、4个生活美学馆及300多个民间团体、文史工作室的搜录团队及志工共同打造的。
  63岁的林建军是其中一员。“我以前曾在深圳工作,每天晚上都会听广播节目,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说着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才坐下来,林建军便迫不及待与我分享经历。他说,这也是个人故事。
  “我祖籍广东,是外省第二代,因此对我来说,老兵故事让我最有兴趣。”他第一个收录的故事,便是住家附近的老人家,“他九十多岁了,始终独身。”林建军感叹,虽是邻居,却不知道他的经历和故事,听完后才真正认识了这个人。
  林建军夫妻多从身边找起,他们热爱爬山,山友的有趣经历和人生,深深吸引他们,而山友们也会推荐值得采访的人。偶尔透过搜录站引介,他们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主动来报名说故事的人,“有的人很有名,但她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希望趁这个机会说出来。”这个名人大谈特谈了大半天,受限于影片规定的15分钟时间,以及他们设定的目标,因此只能取其中一部分,“有些部分实在太隐私,不适合公开。”
  他们也遇过经历二二八事件的人,“但他们的经验与目前主流说法不同,不敢说出来。”
  对他们而言,担任志工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即是受访者的回馈。“有的受访者说,本来孩子都不想听他们过去的经历,但被收录在国民记忆库后,孩子看了后,竟深深感动,愿意多听他谈。”林建军妻子赖翠兰进一步补充,还有位大学老师感叹自己虽也懂得使用传播媒介,却没早点采访父亲,如今父亲记忆断断续续,已然不完整,他深感后悔。
  对此,龙应台也说,历史记忆的断层不只是横向的,还有纵向的,“的确,没有多少孩子愿意听父母说话的。”她认为,有太多感动的故事应该被蒐搜录,“很多都是从未对自己的子女述说过的个人生命史。”
  尽管政界、文化界都乐见其成,但也有“立委”与文化人不认可这项政策,大都是质疑龙应台忽略了前人的努力,让资源错误使用与摆置。
  但龙应台却认为,民间组织收集的口述史是第二阶段的历史,虽然由下而上,却仍是相对重要的人物或组织故事。去结构化,甚至常民化,是国民记忆库推动的重点。
  “我们还没找到最有效的全民自发动员的方法。”针对国民记忆库的缺失,龙应台坦言这不应该是政府来做,“一定要找到方法让小区整个动起来,让真正从下而上的发生,因此,这计划做得不够。”她认为,若真正宣传到位的话,应该是全国文史工作室、国、高中历史老师或大学历史系,纷纷说要加入,并承诺一年给多少个故事。
  但如今,随着龙应台辞职,这项需要广洒种子、需要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的计划,是否能够延续?又是否能找到对的方法,并收到她期望的成效?便也需要时间来证明了。

南都周刊龙应台

台湾历史叙述分三个阶段


  南都周刊:2012年“文建委”改成“文化部”,你是首任部长。能否聊一聊你对文化与政策的想法,以致于你大张旗鼓推动国民记忆库?
  龙应台:不深究的人会以为所谓文化政策就是唱歌跳舞,其实不那么简单;“文化部”首要的负责对象是国民,我们以“泥土化”称之,因为国民的双脚都是站在泥土上的。文化政策是为了开花结果,而前提是要养出一方沃土,有了沃土后,民间的创意就像种子一样,会自己落进土里,土好,自己就会长。国民记忆库在“文化部”的政策光谱里,其实就是泥土化具体落实的一项。
  我认为,台湾的历史叙述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阶段,国民记忆库是台湾在民主化与社会迈向开放进程里的第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家熟悉的,也就是历史等于国史、党史和伟人史,性质上都比较是政治、军事的,由国家与党界定。台湾也一样,像我这个年龄层的人,就是在国史和党史单一界定下成长的。
  台湾在1987年解严,也就正式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试图脱离国史和党史的单一界定,地方史或村史或街史人人在写,满地开花。书店里不再只有国家级伟人传记,村落的“伟人”—譬如为村子服务了五十年的医师或老师也有人为他们立传了。如果从解严算起,这个从家国大叙述到村落小叙述的发展也走了几近三十年了。然而,第二阶段虽然不再是政府由上而下的主导,但还是以相对重要的人、机构或事件为主角。
  国民记忆库则是第三阶段,鼓励以国民、以庶民个人为单位做口述。卖菜的妇人、下海捞海菜蚌壳为生的海女、至今保留文面的原住民老妇、打过内战住在老人院的老兵、1950年代的车掌小姐等等,没有所谓“重要性”,却都是主角。国民记忆库把每个国民的重要等量齐观,市场卖肉的小贩和日理万机的总统一样重要。换句话说,在国民记忆库眼中,唯一的主体就是“国民”,而且只有“国民”。   国民记忆库是台湾追求民主自由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最贴近泥土的实践。如果国民记忆库可以持续十年,慢慢累积的话,它会颠覆第一阶段对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既有界定,也会挑战第二阶段村史、街史、工厂史的完整性。
  我们不能说第一阶段历史是假的,没有哪个阶段的历史叙述是假的,只能说每个阶段都是局部和片面的,但当有了第三阶段后,研究我们时代的人,就可以拿第三个阶段那种毫无闪避的资料,去检查其他史料的真实性。
  南都周刊:国民记忆库对社会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龙应台:国民记忆的发掘、共享,让这个社会发现─原来我对身边的人这么不认识,存在这么多的误解,而漠视、敌视、仇视多半来自不认识与误解,这种“自我大发现”够深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凝聚和团结,然后汇流成进步的力量。真实的凝聚和团结一定得来自发自内心的认识,不可能长久地来自党国的单向塑造。

《大江大海1949》是果,不是因


  南都周刊:刚你提到,《大江大海1949》书写到出版之间,就有很多人过世。书写《大江大海1949》是否是国民记忆库政策的想法起点?
  龙应台:写《大江大海1949》念头第一次出现是1989年,那年柏林围墙垮了,我当时在德国,目睹历史现场的发生,当时就动念想写我们的1949,但一直耽搁,最后2009年才写成。
  所以,国民记忆库不是源于《大江大海1949》,《大江大海1949》是个果,不是个因。2003年我从公职退下来,又想动笔,但这时父亲已经走了,想问他过去的事已经没得问了,我才有强烈的急迫感,不做不行了,英文的说法是“还有五分钟就十二点了”,才开始用和时间赛跑的心情去做。
  如果不做国民的普遍口述,你不会发现“大叙述”里头有多少不尽真实的细节。
  有个年轻人帮我校对书稿,跟我说当她读到我写的台籍日本兵的故事时,她觉得特别惭愧、难受。以前她外公常找一群当过日本兵的老战友一起到家中喝酒,一醉了就合声唱日本军歌,唱得很痛快却让她感到羞耻。因为正统的历史教育让她认为这是耻辱,所以她瞧不起自已的外公。如今,她才发现对外公人生所经历的了解太少了,她感到自责,可是外公已经死了。虽然同属一个社会,我们其实对彼此的了解很少,很片面。
  日军在二战时期,在台湾北部的金瓜石设了俘虏营,关了上千个盟军俘虏,这些年轻俘虏来自澳洲、新加坡、英国等地,最后很多人命丧于此。
  曾有个澳洲人在这里做了个纪念碑,纪念那些死在日本人手里的盟军的年轻士兵。一年半前,我去金瓜石访视时,当地耆老很开心地陪着我走整个村子,但走到这个战俘纪念碑时,我突然感觉到他们语气里有一种奇特的欲言又止。坚持追问之下才知,盟军是站在政治正确的一方,日本当然政治错误的那方,政治正确的纪念碑插在金瓜石村子的心脏地,而当地老一辈村民的历史情感,是政治错误那方,他们被时代摆在日军那一边啊,而且村里还有老人做过俘虏营守卫。建在村子里的纪念碑,犹如一个巨大的指控。这是强烈矛盾、强烈压抑的情感记忆,不进入个人小叙述,哪里会被发现呢?
  只有国民记忆库,这些压抑经年、深深埋藏的经历才会幽幽浮现。
  我当然看到很多德国的大叙述中边缘的小叙述。柏林围墙倒塌,一般都会说东德如何向往西德,但是进入个人小叙述时,不见得都是这样。我不是说大叙述都是假的,小叙述都是真的。但是不能只有大叙述,没有小叙述。不能只有国家记忆,没有国民记忆。
龙应台提出辞呈之时,正是国民记忆库上线届满周年之际。摄影-邓宗德

绵延的记忆是握在手心的线


  南都周刊:你觉得中国大陆也该推动国民记忆库吗?
  龙应台:国民记忆库推出以后,香港、中国大陆都有人特别组团来看我们怎么做。我相信国民记忆库是中国大陆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第二个阶段台湾已经走了三十年了,才进到第三个阶段。
  大陆比台湾更需要国民记忆库的建立,因为大陆的历史的断裂和共同记忆的碎片化比台湾严重多了。如果把时间当一条线来看的话,大陆的近代当代历史有很多痛苦的断裂。
  当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异军突起,在军事上让国际侧目的时候,人们是否应该更加看重记忆的传承、文明的累积?政治、军事、经济的突飞猛进如果是一只冲向天空的风筝,那么绵延的记忆、文明的力量,就是那条抓在手心里的线。
  国民记忆库就很能代表这种看不见,可是绝对不能没有的线。是共同的真实的记忆,把历史的断裂、叙述的空白给柔和地接起来。
  我注意到过去十几年来,大陆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新历史合作社推一年一度的历史嘉年华之外,云南有很多人将当年滇缅抗战时期的老兵一个一个找出来。你一旦有能力单纯地、真心地关注国民个人,你就会赫然发现─哪有什么国共、哪有什么忠奸,不过就是滇缅边境的乡亲和邻居。
其他文献
十年之前,我常常一个人飞来飞去住各种酒店。创业之后,我和我的创业团队一起出差变得更加频繁。怎样才能让整个团队都在忠诚度计划中得到优惠,是我近期非常关注的问题。让人欣喜的是,喜达屋酒店集团和洲际酒店集团貌似不约而同地看中各种不同规格的企业,推出专门面向商务的活动组织者和旅行安排者的忠诚度计划。  首先是洲际酒店集团推出的商悦会奖励计划,这是IHG优悦会专为负责酒店预订人士量身打造的会员奖励计划。除此
《女人俱乐部》剧照。集齐七大女神的俱乐部,是否能召唤出收视率的回春还待观后效。  回忆的水塘永不枯涸,怀旧的魔力不分好歹。  所以《女人俱乐部》开宗明义,一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神,如今年逾四张,息影多年、人生各赴圆缺后再聚首,演出一部女人戏。噱头是做足了的,足以将江河日下的TVB拉回到观众视野。“翡翠长剧送饭”的光辉岁月不再,变革之心却还是有的,无论“回潮”还是“回巢”,都意味着救场,只不过比起
在网络上,我们应该保护“隐私”,还是“隐公”?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真的成了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问题。  “隐公”是我杜撰出来的说法,意思是公权力的运行对公众保持隐蔽,不公开。由此产生许多滥用公权以及权力寻租现象,产生腐败。本来,如果没有“隐公”存在,我们是应该好好讨论,在网络背景下怎样保护个人隐私。但是“隐公”问题的存在,给隐私抹上了厚厚的特色,公域和私域的关系变得犬牙交错,总是说不清。  “
Skyview  移动设备固定架  当我们在各种智能设备里下载了电影或小说,却要全程手持?Skyview解决了这个苦恼!它可以将你的移动设备固定在前方座位靠背上,并且调整最佳观看角度,彻底解放你的双手和脊椎!对于大部分的飞机、火车或是巴士座位,Skyview都可以轻松适配。moga ace poweriOS  外接游戏手柄  用游戏来打发时间成为必须,而APP中已经有足够多选择,但想要玩起来更尽兴
“听人说,到了不丹如果不去虎穴寺朝圣,等于没有到过不丹……“  开场,未见美人,先闻其声。11月9日星期天傍晚时分,林青霞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举行新书发布。  这是林青霞新书《云去云来》书中的首篇《不丹·虎穴寺》,讲2008年去不丹参加梁朝伟刘嘉玲婚礼时,她和狄龙夫妇、叶童夫妇等一路跋涉登山的经历和人生感悟。  全场屏息凝神,听完近十分钟的朗诵。主持人马家辉请出林青霞。  林美人徐徐出场,笑容灿烂
脸谱网好友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Flo Lunn  网络时代,社交网站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脸谱、推特、QQ、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让我们可以随时与“好友”聊天说话,和他们分享自己愿意让他们知道的生活点滴,甚至极为隐私的事。可是,每天与你互动的“好友”、“关注”、“粉丝”中,又有多少是你真正认识的人?他们在现实中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  最初,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女摄影师Tanja Alexia Ho
琵琶作为苏州弹词的伴奏乐器  去苏州,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小巷子中漫无目的地游走。不经意间在苏州小巷中听了一曲弹词后,当场没有被台上风华绝代的琵琶女勾去三魂七魄,却被她怀中那只半露半藏的琵琶憋出了内伤,开始想象着为她做嫁衣制琵琶的老艺人的模样。好龙的叶公又少了一双  记得那是一个湿漉漉的冬天,人从叶放的私家园林南石皮记出来,但心却还浸泡在苏州园林中不肯离开。摄影师提议去平江路转转,于是随便找了一条
2012年5月23日,法国巴黎,德约科维奇正式签约Uniqlo成为其全球代言形象大使。这是他在Uniqlo运动装发布会上走秀。  刚落下帷幕的温网,德约科维奇和伯蒂奇第三次相遇。两个红色的Logo在白色的Polo衫上格外耀眼,来自日本的品牌Uniqlo和来自瑞典的品牌H
刘心武,1942年出生,中国当代作家、红学研究家。  4月16日晚,72岁的刘心武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当晚,他的演讲题目是:我向曹雪芹学什么。很长时间内,刘心武与“红楼”标签形影不离。而他此次来上海,是为商定新长篇《飘窗》的出版事宜。这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出版,已有将近20年。  2008年起,刘心武有了一个带飘窗的新书房,时常倚卧窗台上看书。有时候,他把目光投向窗外:驱车远郊旅游的白领夫妇回到高档公
唤醒“大炮”  当管理人员打开防弹玻璃柜的电子锁,输入密码,小心翼翼地拿出世界上最昂贵的小提琴“大炮”,放进空琴盒交给她时,黄滨觉得自己的心跳猛地加快了,脉搏的声音似乎在试琴室里不断回响。  那是一把外表并不起眼的琴:外形浑圆,琴身边缘不太均匀,嵌线也不够流畅;粗犷有力的琴头旋首,反映着制琴名家瓜纳利后期的夸张风格;红漆偏暗,面板中部由于松香长期氧化已经变黑,但拿到灯光下一转动,木纹便发出红宝石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