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文论述了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如何采用案例教学、条件迁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思维
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从学生角度来看,它是当今最容易学习的编程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掌握应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一门功课,首先一定要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内容要新颖,授课过程要有吸引力。如果还是按照以往习惯以课本的章节顺序教学,会使学生在听课时感觉枯燥,还没深入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教学尝试从一些简单而又有趣味的例子入手。
在第一堂课上,就先给出了一个交通红绿灯的程序,让学生知道用VB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介绍程序界面的建立过程和代码编写,使学生感到新奇、简单直观,因此就产生了想要学习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案例教学中渗透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案例教学是提高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时可以从简单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先上机实践,通过观看、模仿,由学生自己先去体会这些概念,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再与他们一起归纳总结。
例如,在熟悉界面和编程环境这部分的课堂教学,采用了自然过渡、类比等方法,首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VB软件的打开、建立和保存,由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找出VB程序界面和以前所学软件的异同点。由于学生已经学过Word、Excel等应用软件,对这些软件之间相似的操作非常熟悉,所以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之后,给出一道加法实例题:求任意两个整数之和。学生们上机操作:
(1)在窗体内部添加三个命令按钮、三个标签、三个文本框,并设置各个对象的属性:
默认对象名称 设置对象名称 属性名设置值
Form1 frmad Caption求两数之和
Label1 lblx Caption先输入被加数
Label2 lbly Caption再输入加数
Label3 lblz Caption求和:
Text1 txtx Text?(空格)
Text2 txty Text?(空格)
Text3 txtz Text?(空格)
Command1 cmdad Caption运算
Command2 cmdend Caption结束
(2)在按钮“cmdad”上双击鼠标左键,输入以下程序:
Txtz.text=val(txtx.text)+val(txty.txt)
关闭程序编辑的窗口,回到程序设计界面,在按钮“cmdend”上双击鼠标,然后输入下列语句:end。关闭程序编辑窗口,点击“运行”命令运行程序。
在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先不讲解每件事情的含义,学生们通过完成建立窗口和按钮、属性设置等一系列的操作,逐渐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怎样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属性和事件等。有了这些基础,再进行归纳总结,既快又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些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小程序”来提高学生兴趣。程序调试成功后学生会有一种喜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和热情,增加其学习自信心,年青人的个性、创造能力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采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全面了解VB的基本风貌,掌握VB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还可以从各个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案例设计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为应用程序的开发积累更多的经验。案例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采用条件迁移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材中原有例题程序的基础上逐渐通过改变和增加一些条件,来启发、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FOR……NEXT循环语句时,有一道练习题:试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之和。
编写代码:
Dim SUM as Integer ;
Dim A as Integer ;
SUM = 0 ;
For A = 1 to 100 Step 2 ;
SUM = SUM + A ;
Next A ;
Print “ SUM =”;
这一段程序在学生完成FOR……NEXT循环语句的学习之后,理解起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要求他们对原程序的条件作以下3种改变:
(1)求出1到100之间的偶数之和,步长值为2;
(2)求出1到100之间的偶数之和,步长值为1;
(3)在程序运行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Y,求1到Y之间的偶数之和。
第(1)题和例题很相似,程序设计难度不大,只需要把循环变量的初始值改成2即可,学生模仿例题就能很快完成。
第(2)题增加了一点难度,在编程中,需要考虑到两点变化:一是改变循环变量的变化范围,二是要修改循环体,将循环语句改为SUM = SUN+2*A 。学生若要考虑到这些变化,需要对FOR……NEXT循环语句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当然在编程过程中老师也可作一些建设性提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循环变量的终止值用变量X表示,所以在程序开始处就必须增加一条定义X的语句,再使用InputBox语句在程序运行中把终止值输给变量X。显然第(3)题是要求学生把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串联起来运用,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这样的递进式练习,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VB作为编程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应用到各种各样的编程题目中又是灵活多样的。应用条件迁移法能够比较简单方便地进行例题之间的过渡,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点理解得更深入透彻,使前后章节融会贯通。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VB教学的实践,笔者认识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依赖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有待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思维
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从学生角度来看,它是当今最容易学习的编程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掌握应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一门功课,首先一定要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内容要新颖,授课过程要有吸引力。如果还是按照以往习惯以课本的章节顺序教学,会使学生在听课时感觉枯燥,还没深入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教学尝试从一些简单而又有趣味的例子入手。
在第一堂课上,就先给出了一个交通红绿灯的程序,让学生知道用VB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介绍程序界面的建立过程和代码编写,使学生感到新奇、简单直观,因此就产生了想要学习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案例教学中渗透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案例教学是提高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时可以从简单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先上机实践,通过观看、模仿,由学生自己先去体会这些概念,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再与他们一起归纳总结。
例如,在熟悉界面和编程环境这部分的课堂教学,采用了自然过渡、类比等方法,首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VB软件的打开、建立和保存,由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找出VB程序界面和以前所学软件的异同点。由于学生已经学过Word、Excel等应用软件,对这些软件之间相似的操作非常熟悉,所以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之后,给出一道加法实例题:求任意两个整数之和。学生们上机操作:
(1)在窗体内部添加三个命令按钮、三个标签、三个文本框,并设置各个对象的属性:
默认对象名称 设置对象名称 属性名设置值
Form1 frmad Caption求两数之和
Label1 lblx Caption先输入被加数
Label2 lbly Caption再输入加数
Label3 lblz Caption求和:
Text1 txtx Text?(空格)
Text2 txty Text?(空格)
Text3 txtz Text?(空格)
Command1 cmdad Caption运算
Command2 cmdend Caption结束
(2)在按钮“cmdad”上双击鼠标左键,输入以下程序:
Txtz.text=val(txtx.text)+val(txty.txt)
关闭程序编辑的窗口,回到程序设计界面,在按钮“cmdend”上双击鼠标,然后输入下列语句:end。关闭程序编辑窗口,点击“运行”命令运行程序。
在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先不讲解每件事情的含义,学生们通过完成建立窗口和按钮、属性设置等一系列的操作,逐渐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怎样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属性和事件等。有了这些基础,再进行归纳总结,既快又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些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小程序”来提高学生兴趣。程序调试成功后学生会有一种喜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和热情,增加其学习自信心,年青人的个性、创造能力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采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全面了解VB的基本风貌,掌握VB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还可以从各个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案例设计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为应用程序的开发积累更多的经验。案例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采用条件迁移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材中原有例题程序的基础上逐渐通过改变和增加一些条件,来启发、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FOR……NEXT循环语句时,有一道练习题:试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之和。
编写代码:
Dim SUM as Integer ;
Dim A as Integer ;
SUM = 0 ;
For A = 1 to 100 Step 2 ;
SUM = SUM + A ;
Next A ;
Print “ SUM =”;
这一段程序在学生完成FOR……NEXT循环语句的学习之后,理解起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要求他们对原程序的条件作以下3种改变:
(1)求出1到100之间的偶数之和,步长值为2;
(2)求出1到100之间的偶数之和,步长值为1;
(3)在程序运行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Y,求1到Y之间的偶数之和。
第(1)题和例题很相似,程序设计难度不大,只需要把循环变量的初始值改成2即可,学生模仿例题就能很快完成。
第(2)题增加了一点难度,在编程中,需要考虑到两点变化:一是改变循环变量的变化范围,二是要修改循环体,将循环语句改为SUM = SUN+2*A 。学生若要考虑到这些变化,需要对FOR……NEXT循环语句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当然在编程过程中老师也可作一些建设性提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循环变量的终止值用变量X表示,所以在程序开始处就必须增加一条定义X的语句,再使用InputBox语句在程序运行中把终止值输给变量X。显然第(3)题是要求学生把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串联起来运用,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这样的递进式练习,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VB作为编程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应用到各种各样的编程题目中又是灵活多样的。应用条件迁移法能够比较简单方便地进行例题之间的过渡,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点理解得更深入透彻,使前后章节融会贯通。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VB教学的实践,笔者认识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依赖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有待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