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世界货币政策领域有了新的改变,出现了一个新的构架,即通货膨胀目标制。它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该政策1990年在新西兰率先采用,截止2005年有包括英国,瑞典,加拿大在内的22个国家执行这一政策,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国金融经济学家都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 中央银行
一、引言
在1990年新西兰第一个正式实行这一制度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并未对其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但在此之前理论界已经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达成一些共识,如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稳定通货膨胀等,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学者开始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也着手探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现状。Lars E.O. Svensson(1997)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是将货币政策授权给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制度规则。Guy Debelle等人(1997)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执行需要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第二是货币当局是否愿意和有能力不盯住其他目标,如工资、汇率等。Muscatelli(1998)和Carl E.Walsh(1999)提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信号”理论。中央银行制定并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实际是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走势及政府干预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公众可依照这个目标推测央行的偏好和未来经济走势,形成相应预期,约束央行的机会主义行为。
Bernanke(1999)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明确承诺稳定的低通胀是货币政策首要且长期的目标。Mishkin(2000)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五个要素:第一,公开宣布通货膨胀中期的数量目标;第二,承诺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第三,可以运用许多变量如汇率、利率等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第四,通过与市场及公众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及决策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第五,增强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
2.国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现状。国内不少学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一些研究。王中华、莫学斌(2002)、王学武(2003)、张萌、钟晓兵(2004)等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几种名义锚优势分析,结合传统的货币中介目标在我国的不适应,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可能的选择。杨建明(2004)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社会福利函数模型理论和基本前提条件分析,认为我国当前面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和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所带来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推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会放大金融风险,但这一制度安排对我国进行的货币政策制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章和杰(2004)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因此相关法律也行适时改变,应该给予中央银行制定通货膨胀目标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与监督。
3.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从上述中外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都存在着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分歧,但其中也贯穿着几个共同特点;第一,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第二,公开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的数量目标,促进和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合理预期,制定合适的政策工具最终实现该目标;三,货币政策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强调和依赖于央行政策的公开性、责任性,以规避“动态不一致”风险,稳定公众预期;第四,中央银行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保持货币优先而不是财政优先。
但中外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侧重点明显不同。由于西方金融市场发达,对货币政策框架和规则的研究更为完备,其研究更侧重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决条件、政策预测和融资作用等这一套有严密逻辑且在不断完善的理论模型。而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开放,金融理论研究仍需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其研究重点在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能够取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把重心放在解决货币政策范式的转型问题上。
三、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评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原因如下:首先,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有效促进价格稳定,而物价价格稳定是促使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其次,与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中介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有效避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只考虑某种变量影响经济政策效果的弊端,在更具有灵活性与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中央银行、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一個可以相互沟通与监督的有效机制,能够缓和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失业的增加。究其原因,首先,通货膨胀目标制过分重视需求而忽视供给。其次,忽略了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以及频繁变动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会导致利率的不正常波动。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频繁变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未来预期的准确判断,提高金融交易的成本,而且还降低了产出的增长率,失业率明显增加,人民生活不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迄今为止,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成功。面对现状,我国应该充分把握机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道路。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通货膨胀目标制是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要想利用好它必须加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的精准预测,我国在这方面仍需不断努力。其次,我国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接受国务院的领导,对经济政策的调节具有局限性。再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必然把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这样就会促使央行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通货膨胀目标,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以及任命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 在我国通货膨胀会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例如需求过度、供给冲击、财政赤字及政治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的治理不能依靠货币政策单方面来进行,需要多方考虑,综合治理。而且对于我国来说,假定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一定会收缩货币供应,为避免汇率升值,将不得不抛出外汇,结果使得国际储备减少,干预能力下降,外汇市场面临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增大。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仍然缺乏实行通货嘭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仍需在各方面继续努力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繁荣与稳定。
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有弊,我国应正确对待,尽可能趋利避害,来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给予中央银行足够的独立性同时加强监督。 第二,明确央行的职责,确定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使通货膨胀率始终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第三,重视对通货膨胀率的准确预测。央行有必要通过可靠的预测方法,建立实用而精确的预测模型体系,以至于能够准确地预估出货币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四,以“积极规则” 指导货币政策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调整。第五,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立中央银行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促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参考文献:
[1]王学武 .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3(4).
[2]杨建明 .通货膨胀钉住: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J].世界经济,2004(7).
[3]曹翔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4]赵林.有关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的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 中央银行
一、引言
在1990年新西兰第一个正式实行这一制度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并未对其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但在此之前理论界已经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达成一些共识,如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稳定通货膨胀等,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学者开始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也着手探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现状。Lars E.O. Svensson(1997)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是将货币政策授权给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制度规则。Guy Debelle等人(1997)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执行需要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第二是货币当局是否愿意和有能力不盯住其他目标,如工资、汇率等。Muscatelli(1998)和Carl E.Walsh(1999)提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信号”理论。中央银行制定并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实际是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走势及政府干预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公众可依照这个目标推测央行的偏好和未来经济走势,形成相应预期,约束央行的机会主义行为。
Bernanke(1999)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明确承诺稳定的低通胀是货币政策首要且长期的目标。Mishkin(2000)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五个要素:第一,公开宣布通货膨胀中期的数量目标;第二,承诺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第三,可以运用许多变量如汇率、利率等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第四,通过与市场及公众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及决策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第五,增强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
2.国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现状。国内不少学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一些研究。王中华、莫学斌(2002)、王学武(2003)、张萌、钟晓兵(2004)等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几种名义锚优势分析,结合传统的货币中介目标在我国的不适应,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可能的选择。杨建明(2004)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社会福利函数模型理论和基本前提条件分析,认为我国当前面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和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所带来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推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会放大金融风险,但这一制度安排对我国进行的货币政策制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章和杰(2004)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因此相关法律也行适时改变,应该给予中央银行制定通货膨胀目标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与监督。
3.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从上述中外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都存在着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分歧,但其中也贯穿着几个共同特点;第一,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第二,公开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的数量目标,促进和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合理预期,制定合适的政策工具最终实现该目标;三,货币政策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强调和依赖于央行政策的公开性、责任性,以规避“动态不一致”风险,稳定公众预期;第四,中央银行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保持货币优先而不是财政优先。
但中外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侧重点明显不同。由于西方金融市场发达,对货币政策框架和规则的研究更为完备,其研究更侧重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决条件、政策预测和融资作用等这一套有严密逻辑且在不断完善的理论模型。而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开放,金融理论研究仍需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其研究重点在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能够取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把重心放在解决货币政策范式的转型问题上。
三、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评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原因如下:首先,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有效促进价格稳定,而物价价格稳定是促使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其次,与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中介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有效避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只考虑某种变量影响经济政策效果的弊端,在更具有灵活性与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中央银行、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一個可以相互沟通与监督的有效机制,能够缓和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失业的增加。究其原因,首先,通货膨胀目标制过分重视需求而忽视供给。其次,忽略了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以及频繁变动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会导致利率的不正常波动。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频繁变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未来预期的准确判断,提高金融交易的成本,而且还降低了产出的增长率,失业率明显增加,人民生活不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迄今为止,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成功。面对现状,我国应该充分把握机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道路。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通货膨胀目标制是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要想利用好它必须加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的精准预测,我国在这方面仍需不断努力。其次,我国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接受国务院的领导,对经济政策的调节具有局限性。再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必然把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这样就会促使央行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通货膨胀目标,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以及任命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 在我国通货膨胀会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例如需求过度、供给冲击、财政赤字及政治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的治理不能依靠货币政策单方面来进行,需要多方考虑,综合治理。而且对于我国来说,假定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一定会收缩货币供应,为避免汇率升值,将不得不抛出外汇,结果使得国际储备减少,干预能力下降,外汇市场面临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增大。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仍然缺乏实行通货嘭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仍需在各方面继续努力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繁荣与稳定。
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有弊,我国应正确对待,尽可能趋利避害,来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给予中央银行足够的独立性同时加强监督。 第二,明确央行的职责,确定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使通货膨胀率始终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第三,重视对通货膨胀率的准确预测。央行有必要通过可靠的预测方法,建立实用而精确的预测模型体系,以至于能够准确地预估出货币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四,以“积极规则” 指导货币政策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调整。第五,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立中央银行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促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参考文献:
[1]王学武 .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3(4).
[2]杨建明 .通货膨胀钉住: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J].世界经济,2004(7).
[3]曹翔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4]赵林.有关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的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