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社交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当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或新闻在朋友圈炸开锅般纷纷转载时,大家都如同集体癔症一般,对事件群体性“犯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呢?
纵观朋友圈,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的热搜新闻,铁定会引发朋友圈的疯转,大家也不管新闻真假与否,反正都信,或是集体吐槽一番。仔细一想,如果把在路边买便宜手机,填写调查问卷送礼品,买金融P2P送港澳旅游等等被骗的“蠢货”算进去,朋友圈里“蠢货”的数量就更加庞大了。更不要说,在传播这些在我们看来比较愚昧论调的人里面,还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根本不会上当受骗的人群。
我最近深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形成时,突然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在描述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时,用了两个名词:“想象的观众”和“个人神话”。想象的观众,指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一直有人在关注自己。个人神话,指的则是他们会认为自己具有一种“超能力”,在遇到危险时,自己都会幸免遇难,别人没有这个运气,只有自己会有这样的运气。
青少年时期,我们对同伴的需求渐渐显现,对青少年来说,同伴的认可特别重要,甚至比父母的认可还重要,青少年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也会被自己的朋友选择,他们会挑选和自己比较相似的朋友,也会成为和自己朋友更相似的人。说的是青少年,但是我认为,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本文提到的这群人。
这些肆意转发信息的人,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神话”,以为自己不会被骗,以为自己能够“走运”,所以,他们很坚定地相信自己遭遇到的事情是可以handle的——買手机是可以买到超级便宜的,买P2P可以碰到不会跑路的,转发的段子就是事实。而站在“舞台”中央的他们,需要一种有人关注的感觉,他们也觉得自己确实是在被人时刻关注,所以需要在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主张,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作为,而且需要各处发布自己的主张——“转发20个群”。
你还会发现很多“蠢货”都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遇到问题,并不是寻求权威的见解,他们寻求的是自己同伴的认同,所以当大家都在转,都在买,都相信,自己也会去转,也会去买,也去相信。
人的心理发展并非一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恐怕也和青少年一样,甚至很多人可能还会不如青少年,比青少年还好骗。用一个精神分析常用的术语,在这种状态的他们是“退行”了。所以,哪怕是位高权重的人,哪怕是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人,在有些时候,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蠢货”,也会做蠢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并非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所退步,而是自己已经进入到一种内心还不够“成熟”的状态,如果我们可以把人的成熟用一个个递进的阶段来形容的话。
那么,还有救吗?听起来,其实每个人都很有可能蠢蠢哒!我认为,要做到防蠢,在认知层次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认我们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那么成熟,我们会退回到青少年时期
我们内心也有不够成熟的一面,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需要客观地评估。很多人就是自认为已经“够老”,所以认为自己不会像青少年一样那么好骗,因此疏忽大意,犯下大错。这也是为何转发虚假段子的人很多都是已经有些岁数的人的缘故。往往经常把“我比你大这么多,所以……”挂嘴边的人,最容易犯蠢。
二、查看自己是否处在“全或无”的思维误区中
当我们用两分法看事物的时候,往往是陷入了误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是没有那么界限分明的。当我们听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自己被暗示,“这件事绝对是有利的”“这件事绝对是对我们不利的”“这个人绝对是好的”“这个人绝对是坏的”……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现在的认知水平已经下降了,要尽快恢复过来!大多数的犯蠢都是在用“全或无”看问题的时候。
三、查看自己是否处在了“权威”模式
有些时候,人越老越是容易没有自知之明,看不到人的局限性,因为似乎都经历过,所以把自己当作了各种事情的“权威”。其实,这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有专业人士能予以解读,如果他们都解读不了,自己往往也是没有能力解读的,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最专业的做法。
四、查看自己是否处在了“求关注”模式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处在舞台中央,会被同伴的视角所“绑架”,无非是我们很渴望有人关注我们,让我们感觉没有被抛弃。这种关注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事实上,正因为越长越大,我们越来越不被人关注——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定律,才使得我们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别人的关注。那些所谓的“蠢货”做的“蠢事”,细细分析,哪一个不是希望通过这些语言和行为来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呢?求关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求关注的方式和合理程度是需要探讨的。我们也要能接受一点,就是我们确实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再获得父母、祖父母、师长簇拥一般的关注了。长大后的关注,需要我们自己也关注别人,需要我们体谅我们关注的人也可能会忽略我们,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去关注自己。把对外在关注的乞求,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用激烈的有些愚蠢的方式去寻求关注了。
五、查看自己是否处在“无法顺畅表达”模式
我发现,大多数的“蠢货”其实都是通过做一些蠢事表达自己。拒绝麦当劳、肯德基、苹果手机,其实只不过在表明一种态度、一种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本身都可以被理解,这并不应该被一棍子否定。
从自己防蠢的角度看,要看到自己正处于“无法顺畅表达”的状态。其实心里有其他想表达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无从表达,所以才选择用了“愚蠢”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往往爱国者是觉得自己的国家被欺负了,自己也就是被欺负了,被欺负了怎么办,那就要对欺负的人做点什么,让他们知道咱也不是好惹的,想表达出,自己不会随便被人欺负,自己也是很强的姿态。有这个觉察,就不太会在蠢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要做到顺畅表达,仅仅靠自我的觉察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个人角度看,这不是认知调整能够达到的,需要做一定深入的探索,这往往需要自我分析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从社会角度看,需要给顺畅表达提供一定的机制,要给社会情绪一定的出口,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缺乏的,不能指望所有人都靠自我调节来纾解。
纵观朋友圈,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的热搜新闻,铁定会引发朋友圈的疯转,大家也不管新闻真假与否,反正都信,或是集体吐槽一番。仔细一想,如果把在路边买便宜手机,填写调查问卷送礼品,买金融P2P送港澳旅游等等被骗的“蠢货”算进去,朋友圈里“蠢货”的数量就更加庞大了。更不要说,在传播这些在我们看来比较愚昧论调的人里面,还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根本不会上当受骗的人群。
我最近深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形成时,突然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在描述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时,用了两个名词:“想象的观众”和“个人神话”。想象的观众,指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一直有人在关注自己。个人神话,指的则是他们会认为自己具有一种“超能力”,在遇到危险时,自己都会幸免遇难,别人没有这个运气,只有自己会有这样的运气。
青少年时期,我们对同伴的需求渐渐显现,对青少年来说,同伴的认可特别重要,甚至比父母的认可还重要,青少年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也会被自己的朋友选择,他们会挑选和自己比较相似的朋友,也会成为和自己朋友更相似的人。说的是青少年,但是我认为,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本文提到的这群人。
这些肆意转发信息的人,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神话”,以为自己不会被骗,以为自己能够“走运”,所以,他们很坚定地相信自己遭遇到的事情是可以handle的——買手机是可以买到超级便宜的,买P2P可以碰到不会跑路的,转发的段子就是事实。而站在“舞台”中央的他们,需要一种有人关注的感觉,他们也觉得自己确实是在被人时刻关注,所以需要在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主张,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作为,而且需要各处发布自己的主张——“转发20个群”。
你还会发现很多“蠢货”都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遇到问题,并不是寻求权威的见解,他们寻求的是自己同伴的认同,所以当大家都在转,都在买,都相信,自己也会去转,也会去买,也去相信。
人的心理发展并非一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恐怕也和青少年一样,甚至很多人可能还会不如青少年,比青少年还好骗。用一个精神分析常用的术语,在这种状态的他们是“退行”了。所以,哪怕是位高权重的人,哪怕是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人,在有些时候,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蠢货”,也会做蠢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并非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所退步,而是自己已经进入到一种内心还不够“成熟”的状态,如果我们可以把人的成熟用一个个递进的阶段来形容的话。
那么,还有救吗?听起来,其实每个人都很有可能蠢蠢哒!我认为,要做到防蠢,在认知层次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认我们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那么成熟,我们会退回到青少年时期
我们内心也有不够成熟的一面,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需要客观地评估。很多人就是自认为已经“够老”,所以认为自己不会像青少年一样那么好骗,因此疏忽大意,犯下大错。这也是为何转发虚假段子的人很多都是已经有些岁数的人的缘故。往往经常把“我比你大这么多,所以……”挂嘴边的人,最容易犯蠢。
二、查看自己是否处在“全或无”的思维误区中
当我们用两分法看事物的时候,往往是陷入了误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是没有那么界限分明的。当我们听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自己被暗示,“这件事绝对是有利的”“这件事绝对是对我们不利的”“这个人绝对是好的”“这个人绝对是坏的”……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现在的认知水平已经下降了,要尽快恢复过来!大多数的犯蠢都是在用“全或无”看问题的时候。
三、查看自己是否处在了“权威”模式
有些时候,人越老越是容易没有自知之明,看不到人的局限性,因为似乎都经历过,所以把自己当作了各种事情的“权威”。其实,这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有专业人士能予以解读,如果他们都解读不了,自己往往也是没有能力解读的,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最专业的做法。
四、查看自己是否处在了“求关注”模式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处在舞台中央,会被同伴的视角所“绑架”,无非是我们很渴望有人关注我们,让我们感觉没有被抛弃。这种关注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事实上,正因为越长越大,我们越来越不被人关注——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定律,才使得我们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别人的关注。那些所谓的“蠢货”做的“蠢事”,细细分析,哪一个不是希望通过这些语言和行为来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呢?求关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求关注的方式和合理程度是需要探讨的。我们也要能接受一点,就是我们确实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再获得父母、祖父母、师长簇拥一般的关注了。长大后的关注,需要我们自己也关注别人,需要我们体谅我们关注的人也可能会忽略我们,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去关注自己。把对外在关注的乞求,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用激烈的有些愚蠢的方式去寻求关注了。
五、查看自己是否处在“无法顺畅表达”模式
我发现,大多数的“蠢货”其实都是通过做一些蠢事表达自己。拒绝麦当劳、肯德基、苹果手机,其实只不过在表明一种态度、一种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本身都可以被理解,这并不应该被一棍子否定。
从自己防蠢的角度看,要看到自己正处于“无法顺畅表达”的状态。其实心里有其他想表达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无从表达,所以才选择用了“愚蠢”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往往爱国者是觉得自己的国家被欺负了,自己也就是被欺负了,被欺负了怎么办,那就要对欺负的人做点什么,让他们知道咱也不是好惹的,想表达出,自己不会随便被人欺负,自己也是很强的姿态。有这个觉察,就不太会在蠢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要做到顺畅表达,仅仅靠自我的觉察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个人角度看,这不是认知调整能够达到的,需要做一定深入的探索,这往往需要自我分析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从社会角度看,需要给顺畅表达提供一定的机制,要给社会情绪一定的出口,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缺乏的,不能指望所有人都靠自我调节来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