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动态性和演变性。主要因为大学生从生理、心理、身体素质、智力因素、个性风格、嗓音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还关系到每个教师在专业水平、个性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整体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各自需要及时修正、调整,在动态与演变中达到平衡与协调,且教学相长。
根据声乐课堂中的差异因子需采取“生态式”教育这一有效策略。本文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生态式”声乐课堂,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并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策略。
关键词: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课堂;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4-03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教育新理念。
在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动态性和演变性。主要因为大学生从生理、心理、身体素质、智力因素、个性风格、嗓音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还关系到每个教师在专业水平、个性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整体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各自需要及时修正、调整,在动态与演变中达到平衡与协调,且教学相长。
根据声乐课堂中的差异因子采取“生态式”有效策略,使声乐教育成为一种动态链接、整合发展的艺术科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即联系、依存、互补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必须由各种不同物种达到一种最佳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高级的生态智慧。在20世纪70~80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不断得到扩宽和深化。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念是华盛顿大学的占德莱德教授首次提出。他的这种学术理念是从生态学的微观分子——学校的角度提出的。他呼吁要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向上的、具有协调性的生态课堂教学系统。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将“封闭式”的声乐课堂转向“生态式”声乐课堂,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一、生本对话策略
所谓“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作品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主要采取大课的方式。作品文本主要包括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
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主要通过课下学生对作品的预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合作者,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知识的建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受、认知、情感、情绪、表现与创造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知识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讨论,学生主持,教师引导,从而使学生之间智力差异、个性差异得以充分的弥补与展示。
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观看声乐教学碟片、演唱会碟片等,教学条件简陋的学校可采取图片、挂图等视觉物品。在以“倾听”为主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排练-表演”。学生结合所获得的感性知识,通过加工分析成具有理性知识意义的“音乐创作”,然后进行展示。在排练阶段,学生们通过不断解决具体问题,使得他们懂得创作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表演阶段,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技能运用到作品表演中,形成了一种生态课堂的氛围。
二、生生对话策略
所谓“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采取上中课的方式。中课的方式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声乐教师联合同上一节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以点评。
长期以来,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看,未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关注部分学生的发展;未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要求所有的学生群体在相同的模式下发展;未注重学生在未来实现终身发展的“潜质”培养,而关注学生的一时成绩;未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看重学生智力等片面因素的发展等。从教学方法来看,未注重方法的多样性,采取的是单一性;未注重学生的学法,关注的是教材进度的快慢;未注重生态课堂的氛围,只关注学生是否唱会等。生态课堂就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鲜活生动、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具体操作时可将不同专业水平、能力、性格、性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使各小组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对某同学所演唱歌曲的技能、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师生对话策略
所谓“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主要采取上小课的方式,即“一对一”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也可以邀请其他声乐教师。
“一对一”方式是高校音乐专业中所通用的一种传统的声乐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凸显“自我封闭”、“教一学一”的弊病,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唱得时间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所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方式,沿袭和模仿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性”、“技术性”,从而背离了高等师范大学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限制了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致就业时形成进专业团体水平太低,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又欠缺“一专多能”,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工作。
本文所指的“师生对话”的“一对一”教学方式,是与“师范性”结合起来,教师在“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上所发现学生不足之处,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师生对话”还蕴含着教育性的倾听和言语,它需要彼此敞开心扉,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倾听,以一种平等的、积极地的对话形式进行交流。而这个“对话”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表示生态之间的一种相互生成。教师除了要运用指导性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非指导性的教学形式暗示和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找到发展个性的空间。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教导,在歌唱表现力和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专业教师将会给学生予以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歌唱者的声乐演唱能力,增进师生感情,达到教学相长。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成为新教学理念下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之选,为课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得智力、学力、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本身独立研究、探讨问题的积极因子,从而提升学生理论修养与艺术修养。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同样促进了教师生态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力度,促进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理念的升华,使教师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艺术修养水平得以纵深发展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郭声健,等.音乐教育新概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燕,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
根据声乐课堂中的差异因子需采取“生态式”教育这一有效策略。本文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生态式”声乐课堂,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并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策略。
关键词: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课堂;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4-03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教育新理念。
在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动态性和演变性。主要因为大学生从生理、心理、身体素质、智力因素、个性风格、嗓音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还关系到每个教师在专业水平、个性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整体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各自需要及时修正、调整,在动态与演变中达到平衡与协调,且教学相长。
根据声乐课堂中的差异因子采取“生态式”有效策略,使声乐教育成为一种动态链接、整合发展的艺术科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即联系、依存、互补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必须由各种不同物种达到一种最佳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高级的生态智慧。在20世纪70~80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不断得到扩宽和深化。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念是华盛顿大学的占德莱德教授首次提出。他的这种学术理念是从生态学的微观分子——学校的角度提出的。他呼吁要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向上的、具有协调性的生态课堂教学系统。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将“封闭式”的声乐课堂转向“生态式”声乐课堂,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一、生本对话策略
所谓“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作品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主要采取大课的方式。作品文本主要包括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
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主要通过课下学生对作品的预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合作者,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知识的建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受、认知、情感、情绪、表现与创造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知识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讨论,学生主持,教师引导,从而使学生之间智力差异、个性差异得以充分的弥补与展示。
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观看声乐教学碟片、演唱会碟片等,教学条件简陋的学校可采取图片、挂图等视觉物品。在以“倾听”为主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排练-表演”。学生结合所获得的感性知识,通过加工分析成具有理性知识意义的“音乐创作”,然后进行展示。在排练阶段,学生们通过不断解决具体问题,使得他们懂得创作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表演阶段,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技能运用到作品表演中,形成了一种生态课堂的氛围。
二、生生对话策略
所谓“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采取上中课的方式。中课的方式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声乐教师联合同上一节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以点评。
长期以来,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看,未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关注部分学生的发展;未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要求所有的学生群体在相同的模式下发展;未注重学生在未来实现终身发展的“潜质”培养,而关注学生的一时成绩;未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看重学生智力等片面因素的发展等。从教学方法来看,未注重方法的多样性,采取的是单一性;未注重学生的学法,关注的是教材进度的快慢;未注重生态课堂的氛围,只关注学生是否唱会等。生态课堂就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鲜活生动、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具体操作时可将不同专业水平、能力、性格、性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使各小组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对某同学所演唱歌曲的技能、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师生对话策略
所谓“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主要采取上小课的方式,即“一对一”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也可以邀请其他声乐教师。
“一对一”方式是高校音乐专业中所通用的一种传统的声乐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凸显“自我封闭”、“教一学一”的弊病,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唱得时间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所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方式,沿袭和模仿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性”、“技术性”,从而背离了高等师范大学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限制了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致就业时形成进专业团体水平太低,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又欠缺“一专多能”,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工作。
本文所指的“师生对话”的“一对一”教学方式,是与“师范性”结合起来,教师在“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上所发现学生不足之处,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师生对话”还蕴含着教育性的倾听和言语,它需要彼此敞开心扉,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倾听,以一种平等的、积极地的对话形式进行交流。而这个“对话”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表示生态之间的一种相互生成。教师除了要运用指导性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非指导性的教学形式暗示和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找到发展个性的空间。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教导,在歌唱表现力和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专业教师将会给学生予以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歌唱者的声乐演唱能力,增进师生感情,达到教学相长。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成为新教学理念下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之选,为课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得智力、学力、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本身独立研究、探讨问题的积极因子,从而提升学生理论修养与艺术修养。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同样促进了教师生态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力度,促进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理念的升华,使教师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艺术修养水平得以纵深发展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郭声健,等.音乐教育新概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燕,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