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变化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疾病包括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E)、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鳞癌(CC)患者外周血中的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它们在HPV诱导宫颈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自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临床检验为HPV阳性的宫颈疾病患者120例(CE患者18例、CIN患者50例、CC患者52例)和HPV阴性患者20例(CE患者10例、CIN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显著高于HPV阴性患者(P<0.05);随着宫颈疾病患者(CE-CINⅠ-CINⅡ-CINⅢ-CC)病理程度的加深,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也随之逐渐上升(P<0.05);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显著高于低危型(P<0.05);HPV阳性宫颈癌CC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变化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有关(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HPV阳性转阴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599,0.677,0.648, P均<0.05)。

结论

HPV阳性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影响其宫颈疾病病理进程、危险程度、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疗效,它们可作为检测HPV阳性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程度的生物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无荚膜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临床菌株中Hap黏附素编码基因(hap)分布及其序列保守性,筛选并鉴定Hap蛋白优势T和B细胞(T-B)联合抗原表位及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NTHi菌株hap基因序列保守性并预测其T-B联合抗原表位。采用PCR扩增NTHi临床菌株hap基因5′端156 bp和3′端855 bp片段(hap-5′-156和hap-3′-855)后测序。构建Ha
期刊
目的了解青岛市2014—2016年聚集性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青岛市聚集性NoV腹泻病例粪便标本,real-time RT-PCR进行NoV检测,应用RT-PCR扩增NoV ORF1和ORF2部分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报告23起聚集性NoV疫情,粪便标本260份,NoV阳性128份,其
目的评价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丝状真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能力。方法对267株丝状真菌临床分离株进行ITS序列测定,经与GenBank联合Myco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获得其菌种信息。结果全部菌株均成功获得ITS序列。ITS可将53.9% (144/267)受试丝状真菌鉴定至种水平,44.2% (118/267)鉴定至属水平,5株菌因其ITS序列在不同菌属间均有>95%相似度而
目的探究IFN-γ对IL-33诱导的小鼠急性过敏性气道炎症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4只6~8周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IL-33模型组、单独IFN-γ组、IL-33+IFN-γ联合刺激组、PBS对照组。用IL-33成功构建小鼠支气管过敏性炎症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使用流式细胞术对ILC2s和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
目的通过对4种体外杀伤检测方法的方法学优化及分析比较,以期寻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经典51Cr释放法、相对快速、并可用于多种具有杀伤活性免疫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力评价方法。方法以自然杀伤性NK细胞系NK-92为效应细胞,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分别对4种体外杀伤检测方法BATDA法、CAM法、CytoTox-Glo法和PKH法的标记条件、杀伤时间、效靶比等参数进行优化,分析每种方法的实验内及实验间可重复性,
目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灌肠,建立肠道炎性疾病(IBD)小鼠模型,通过分析结肠组织学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内T细胞亚群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将6~8周龄的BALB/c雌鼠随机分为TNBS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5% TNBS/50%乙醇(1∶1)200 μl灌肠复制IBD模型,对照组予PBS灌肠。观察实验小鼠体征改变及其结肠的病理
目的探讨mmu-miR-30b与鼠FoxO3 (mFoxO3) mRNA的直接相互作用。方法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特异性引物以及定点突变引物从鼠cDNA中分别扩增大小为402 bp、123 bp和299 bp的目的片段,并对123 bp和299 bp片段进行拼接,获得野生型、突变型mFoxO3 mRNA特异性片段,再分别与pmirGLO载体连接,构建野生型、突变型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