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巨大、富余劳动力多,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是历史、体制、政策、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着重从当前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深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1.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1人力资源巨大,富余劳动力多
目前,在我国总人口13.28亿人中,农村劳动力资源量5.31亿人,农业从业人员3.49亿人。据测算:我国农业仅需劳动力1.7亿人,近2亿是富余劳动力;同时,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
1.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身体素质低、心理素质低、文化科技素质低和经营管理素质低。统计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教育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同时初、高中毕业生中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仍然较少。并且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水平,也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转化。
1.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3.1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地区文化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据统计东部地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51.7%。
1.3.2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1.3.3供给结构失衡
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普通人力资源比重占88%,技能型人力资源占9.8%,经营型人力资源只有1.2% 。
1.4农村人才资源匮乏且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生活及工作环境差,各方面待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即使是农业院校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2.1体制障碍及政策局限
2.1.1城乡二元结构制约
为加速推进工业化,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财政转移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这一套体制虽然确保了我国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建立,但也使农村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1.2人口政策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高的人口死亡率开始迅速下降,而生育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迅速膨胀。
2.2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职业技术教育更为薄弱。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农化倾向突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严重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忽视了农村内部人才的培养,致使农村优秀的劳动力不断外流。
2.3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和卫生投入明显不足,教育支出所占GDP的比例只有2.9%,卫生支出仅占GDP的 2%。同时国家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人力资本投资大多被转移到县乡一级地方政府,而这些政府又大多财政困难,经费难以到位。
2.4农民缺乏教育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我国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他们不惜省吃俭用供子女读书。但近年来城镇职工失业现象严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受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投资教育的意愿。另外,农民的低收人和教育的高收费也限制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
2.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理顺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各部门政策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相对分散,浪费了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如“绿色证书培训制度”、“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造血行动”、农村科普基地建设、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等,这些培训项目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规划,难以形成资源开发合力。有些地方缺乏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有的甚至为套取经费而培训造假,这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3.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1.1改革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同时,通过捐资办学、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
3.1.2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在经济政治上给予优待,形成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长效机制。
3.2改革户籍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壁垒
3.2.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保障其拥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合法权益。
3.2.2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民享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益,通过赋予农民这种灵活的选择权,使土地不再是进城路上的障碍。
3.2.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保障。
3.3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3.1内培式开发
即从农村拥有的人才资源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3.3.2外移式开发
即着重从农村外部,从城市角度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发,他们在城市打工期间,获得了资金收入、学到了知识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这些资金、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吸引城市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将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导入农村,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3.4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宽农村就业门路,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3.5理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3.5.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5.2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库,进一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3.5.3强化政府监管,创造良好就业环境,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吴宝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146-148.
[2]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7-60.
[3]梁乃云.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5):50-52.
[4]梁乃云.我国民工荒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7):85-88.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1.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1人力资源巨大,富余劳动力多
目前,在我国总人口13.28亿人中,农村劳动力资源量5.31亿人,农业从业人员3.49亿人。据测算:我国农业仅需劳动力1.7亿人,近2亿是富余劳动力;同时,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
1.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身体素质低、心理素质低、文化科技素质低和经营管理素质低。统计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教育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同时初、高中毕业生中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仍然较少。并且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水平,也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转化。
1.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3.1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地区文化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据统计东部地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51.7%。
1.3.2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1.3.3供给结构失衡
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普通人力资源比重占88%,技能型人力资源占9.8%,经营型人力资源只有1.2% 。
1.4农村人才资源匮乏且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生活及工作环境差,各方面待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即使是农业院校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2.1体制障碍及政策局限
2.1.1城乡二元结构制约
为加速推进工业化,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财政转移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这一套体制虽然确保了我国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建立,但也使农村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1.2人口政策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高的人口死亡率开始迅速下降,而生育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迅速膨胀。
2.2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职业技术教育更为薄弱。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农化倾向突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严重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忽视了农村内部人才的培养,致使农村优秀的劳动力不断外流。
2.3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和卫生投入明显不足,教育支出所占GDP的比例只有2.9%,卫生支出仅占GDP的 2%。同时国家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人力资本投资大多被转移到县乡一级地方政府,而这些政府又大多财政困难,经费难以到位。
2.4农民缺乏教育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我国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他们不惜省吃俭用供子女读书。但近年来城镇职工失业现象严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受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投资教育的意愿。另外,农民的低收人和教育的高收费也限制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
2.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理顺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各部门政策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相对分散,浪费了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如“绿色证书培训制度”、“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造血行动”、农村科普基地建设、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等,这些培训项目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规划,难以形成资源开发合力。有些地方缺乏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有的甚至为套取经费而培训造假,这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3.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1.1改革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同时,通过捐资办学、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
3.1.2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在经济政治上给予优待,形成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长效机制。
3.2改革户籍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壁垒
3.2.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保障其拥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合法权益。
3.2.2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民享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益,通过赋予农民这种灵活的选择权,使土地不再是进城路上的障碍。
3.2.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保障。
3.3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3.1内培式开发
即从农村拥有的人才资源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3.3.2外移式开发
即着重从农村外部,从城市角度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发,他们在城市打工期间,获得了资金收入、学到了知识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这些资金、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吸引城市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将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导入农村,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3.4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宽农村就业门路,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3.5理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3.5.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5.2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库,进一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3.5.3强化政府监管,创造良好就业环境,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吴宝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146-148.
[2]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7-60.
[3]梁乃云.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5):50-52.
[4]梁乃云.我国民工荒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7):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