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贸英语函电是高职院校中商务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有能力在对外贸易这一工作环境中,用英语独立处理函电来往这一工作环节,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目的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纯理论教学和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课时实践内容的教学。在这两种方法中,前者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习者充分了解相关工作的知识背景和所需的知识结构;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习者在真正从事实际工作之前就对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感性的认识,而且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的理性操作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本着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设定的。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课程。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实际工作环节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日后实际工作的直接切入效果不甚明显,而且长期的纯理论教学会导致成熟效应(maturation effect),不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已逐渐倾向于第二种方法(文中以下称实践教学法)。而问题的焦点也转向以下方面:即在实际贯彻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应如何匹配,课时应如何分配,实践环节应如何操作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实训教学法,即在实践教学法体系中,完全逾越理论教学环节,而直接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进行过程中,通过营造虚拟的工作氛围,建立假定的工作平台,设置假设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自身的不足与知识缺陷,从而达到相关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的目的。本文将通过传统方式的实践教学法与实训教学法的比较,主要研究实训教学法对学生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学习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实训教学法是否比现行的实践教学法更有利于达到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的两个班(A班和B班)的学生为实验主体。在实验前对两个班就商务英语和外贸方面的知识以客观性试题进行了先后两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次测试
t(38)=2.4286
t=0.6163<2.4286 无显著差异
第二次测试
t(38)=2.4286
t=1.9316<2.4286 无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两班在两次测试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将对A班和B班分别以实践教学法和实训教学法进行英语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
(一)实验过程
对A班采用实践教学法。即在15周的教学时限内,分3个阶段,每阶段5周,前两个阶段在课堂内进行理论教学,最后一个阶段进入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对B班采用实训教学法。即同样在15周的教学时限内,在相同的三个阶段中全部与实训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将对两个班进行学习效果即能力培养结果的测试(含主客观题目和实际运用题目)。然后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衡量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二)理论教学安排
由具有该门课程丰富经验的教师对A班进行前两个阶段的授课。选用内容全面的教学理论材料,并在授课前进行材料的细加工,分出主次,强调重点,以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对最后阶段的实践教学形成铺垫,并形成很好的衔接。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信函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如贸易关系的建立,包装。价格,支付,保险,货运等内容进行教学,力图建立学生概念中的信函写作框架;第二阶段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化其教学内容,侧重点将转向重点词句,合同内容的描述和特殊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
(三)实训平台的设置
A班的实践阶段教学和B班的实训教学将在实训实验室中进行。整个实训平台将由电脑,网络,实训课件,设定的实训任务,角色扮演,教师人为辅助各因素构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将根据所分配的外贸任务,利用自身知识完成具有联系的若干封外贸信函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实训课件和教师辅助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到自身写作对完成具体外贸任务的影响,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解决写作中碰到的问题,在力求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实际信函工作的处理能力。
(四)学生访谈
在不同的3个阶段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在接受各自教学方法的教学中兴趣状况,自身感受和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三、实验结果
(一)测试结果
三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及统计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t(38)=2.4286
t=8.7612>2.4286 有显著差异
第二阶段
t(38)=2.4286
t=1.5928<2.4286 无显著差异
第三阶段
t(38)=2.4286
t=7.5189<-2.4286 有显著差异
第一阶段测试结果显示,A,B两班学习效果具有显著差异,A班成绩明显好于B班;第二阶段测试结果显示,A班成绩仍好于B班,但彼此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阶段测试结果显示,B班均分已超过A班,且方差的差异显示B班在整体水平方面强于A班。此外就单个方法而言,A班三个阶段的测试结果无明显变化,而B班则差异性较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通过此类比较可以看出,实训教学法比实践教学法在提高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方面更有效果。
(二)访谈结果
A班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学习,他们的外贸信函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就外贸任务的单一片断而言,他们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很好的应对,但对于整体性要求较高的外贸任务,尤其是特殊或突发事件的信函处理,往往由于课堂上没有赋予他们所对应的知识而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此外,他们认为长达十周的理论教学使他们在后期深感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单调。虽然第三阶段的实训教学重新激发了学习兴趣,但在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适应过程后,教学已至尾声,大有隔靴搔痒之感。B班学生在第一阶段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而引发的新鲜感和学习激情到因为缺乏足够预备性知识而引发的对学习任务的束手无策和一定绝望心理。随着学习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了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不断总结,积累,学习的心理和兴趣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他们能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处理从未见过或极不熟悉的外贸工作的信函写作。从测试题目的处理方式来看,在这一方面,B班的能力远胜A班。虽然词汇的选用和表达方式与标准尚有差距,但并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以及任务的最终完成。
五、讨论与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因素,居主导地位,其他因素,包括教师都只是辅助因素,这样的因素构成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实训教学法的实验中,学习者所处的地位正是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的。因此,产生出实验结束后相比实践教学法的积极效果。此外,根据De Bot的研究结果可知,外语学习者如想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不仅需要对目的语进行大量的输入,而且还要主动进行激活。在实验中,A班的理论教学虽然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输入过程,但没有经历B班的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实际演练,即激活过程。再者,实训教学法引入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出现此种实验结果的重要原因。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上的实验背景下,实训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外贸英语信函的写作能力是卓有成效的,且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法。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实践教学法和理论教学,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积极意义和可取价值。本研究中的实验某些背景参数的设定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狭义性。如:实验对象的选定,实验时段的确定等。因此,在肯定实训教学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仍应多方面考虑此种方法涉及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此方法,使其最大限度的与教学匹配,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这两种方法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本着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设定的。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课程。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实际工作环节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日后实际工作的直接切入效果不甚明显,而且长期的纯理论教学会导致成熟效应(maturation effect),不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已逐渐倾向于第二种方法(文中以下称实践教学法)。而问题的焦点也转向以下方面:即在实际贯彻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应如何匹配,课时应如何分配,实践环节应如何操作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实训教学法,即在实践教学法体系中,完全逾越理论教学环节,而直接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进行过程中,通过营造虚拟的工作氛围,建立假定的工作平台,设置假设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自身的不足与知识缺陷,从而达到相关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的目的。本文将通过传统方式的实践教学法与实训教学法的比较,主要研究实训教学法对学生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学习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实训教学法是否比现行的实践教学法更有利于达到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的两个班(A班和B班)的学生为实验主体。在实验前对两个班就商务英语和外贸方面的知识以客观性试题进行了先后两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次测试
t(38)=2.4286
t=0.6163<2.4286 无显著差异
第二次测试
t(38)=2.4286
t=1.9316<2.4286 无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两班在两次测试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将对A班和B班分别以实践教学法和实训教学法进行英语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
(一)实验过程
对A班采用实践教学法。即在15周的教学时限内,分3个阶段,每阶段5周,前两个阶段在课堂内进行理论教学,最后一个阶段进入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对B班采用实训教学法。即同样在15周的教学时限内,在相同的三个阶段中全部与实训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将对两个班进行学习效果即能力培养结果的测试(含主客观题目和实际运用题目)。然后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衡量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二)理论教学安排
由具有该门课程丰富经验的教师对A班进行前两个阶段的授课。选用内容全面的教学理论材料,并在授课前进行材料的细加工,分出主次,强调重点,以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对最后阶段的实践教学形成铺垫,并形成很好的衔接。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信函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如贸易关系的建立,包装。价格,支付,保险,货运等内容进行教学,力图建立学生概念中的信函写作框架;第二阶段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化其教学内容,侧重点将转向重点词句,合同内容的描述和特殊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
(三)实训平台的设置
A班的实践阶段教学和B班的实训教学将在实训实验室中进行。整个实训平台将由电脑,网络,实训课件,设定的实训任务,角色扮演,教师人为辅助各因素构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将根据所分配的外贸任务,利用自身知识完成具有联系的若干封外贸信函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实训课件和教师辅助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到自身写作对完成具体外贸任务的影响,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解决写作中碰到的问题,在力求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实际信函工作的处理能力。
(四)学生访谈
在不同的3个阶段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在接受各自教学方法的教学中兴趣状况,自身感受和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三、实验结果
(一)测试结果
三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及统计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t(38)=2.4286
t=8.7612>2.4286 有显著差异
第二阶段
t(38)=2.4286
t=1.5928<2.4286 无显著差异
第三阶段
t(38)=2.4286
t=7.5189<-2.4286 有显著差异
第一阶段测试结果显示,A,B两班学习效果具有显著差异,A班成绩明显好于B班;第二阶段测试结果显示,A班成绩仍好于B班,但彼此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阶段测试结果显示,B班均分已超过A班,且方差的差异显示B班在整体水平方面强于A班。此外就单个方法而言,A班三个阶段的测试结果无明显变化,而B班则差异性较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通过此类比较可以看出,实训教学法比实践教学法在提高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方面更有效果。
(二)访谈结果
A班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学习,他们的外贸信函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就外贸任务的单一片断而言,他们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很好的应对,但对于整体性要求较高的外贸任务,尤其是特殊或突发事件的信函处理,往往由于课堂上没有赋予他们所对应的知识而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此外,他们认为长达十周的理论教学使他们在后期深感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单调。虽然第三阶段的实训教学重新激发了学习兴趣,但在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适应过程后,教学已至尾声,大有隔靴搔痒之感。B班学生在第一阶段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而引发的新鲜感和学习激情到因为缺乏足够预备性知识而引发的对学习任务的束手无策和一定绝望心理。随着学习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了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不断总结,积累,学习的心理和兴趣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他们能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处理从未见过或极不熟悉的外贸工作的信函写作。从测试题目的处理方式来看,在这一方面,B班的能力远胜A班。虽然词汇的选用和表达方式与标准尚有差距,但并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以及任务的最终完成。
五、讨论与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因素,居主导地位,其他因素,包括教师都只是辅助因素,这样的因素构成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实训教学法的实验中,学习者所处的地位正是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的。因此,产生出实验结束后相比实践教学法的积极效果。此外,根据De Bot的研究结果可知,外语学习者如想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不仅需要对目的语进行大量的输入,而且还要主动进行激活。在实验中,A班的理论教学虽然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输入过程,但没有经历B班的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实际演练,即激活过程。再者,实训教学法引入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出现此种实验结果的重要原因。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上的实验背景下,实训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外贸英语信函的写作能力是卓有成效的,且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法。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实践教学法和理论教学,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积极意义和可取价值。本研究中的实验某些背景参数的设定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狭义性。如:实验对象的选定,实验时段的确定等。因此,在肯定实训教学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仍应多方面考虑此种方法涉及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此方法,使其最大限度的与教学匹配,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