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灵魂的灯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77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圣人并非天成,也需要修行,需要不断超越、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渐渐地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迷”着、“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可以看到那是一个逞才使气、风流倜傥的才子李叔同,目光和神态里流露出类似“成功人士”的几分自许和得意。而到他削发为僧、一心求道学佛以后,李叔同真的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的眉宇、目光、神情,都透出一种淡远、虚灵的气质,越到后来,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
  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除了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已经没有了灵的位置和空间。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使我想起古代圣哲的教导——“为天地立心”。天地无心,是人把一颗大爱之心赋予了天地,天地遂有了心;返观人自身,这句话更适用,人活着本无终极的意义,是人把某意义赋予了人,人生遂有了意义。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灯敬“神”,点灵魂之灯,敬灵魂之“神”。是灵魂把有限的人与辽阔的天地、永恒的时空连接起来,是灵魂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是灵魂使我们能够在物质的宇宙里发现和敬畏一个精神的宇宙,从而在有限和速朽的人生里,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弥漫于天地万物、回荡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宇宙庄严感、神圣感。于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感油然而生。
  庄子说: “虚室生白”,虚静的房间会发出白光,而杂物充塞的房间除了杂物,不会有更丰富的东西降临。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有限性的枷锁,而与更广大的因果、更辽阔的背景发生了关联,那高出事物的有限“物性”、潜藏于事物背后的更深刻的属性——即它的“神性”就随之敞开并呈现出来,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不再是盲目混乱的物质运动的一环,而成为精神照亮物质的过程,成为意义生成的过程。
  在李叔同的传记里有这样的细节,他每次入座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了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无外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无内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经历无穷生死轮回之后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伟大的灵魂里,才会有细微的情感,才蕴藏深邃的仁慈: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充满了莫测危险的宇宙里,小的,才更不容易,它们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在一个被弱肉强食的食物链控制的严酷世界上,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这种同情和怜惜,所闪耀的道德光芒让被“规律”主宰的冷冰冰的世界有了几许温暖和亲切,在速度和效率之外,我们体会到一种更感人的温情和诗意。
  李叔同晚期的照片,定格了一种生命的仪态,一种精神的面貌,一种灵魂的表情。他清肅的形象,透露出越来越高洁、越来越寂远、越来越慈悲的气息。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反射着隐约光线的那颗头颅,布鞋里那双谦卑行路的赤脚,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海从盐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后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这样行走在大爱和幽境之中的背影,肯定被一颗深挚、宽广的灵魂引导着。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一个俗人或恶人登上千仞高峰,他还是看不见精神的日出,因为没有灵魂引路,就没有别的力量为他去除生命中的俗与恶,纵然置身千仞,生命仍在低处。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和幽微之处,从而能透过幻象看见真相,又从这真相里,看到那与我们灵魂对应的“心的图象”,于是,我们从更高的层次里,与万物达成和解并融合为一,灵魂找到了它永恒的故乡。
  (有删节)
  从一个逞才使气、在尘世里竞游的俗人到荣辱皆忘、悲天悯人的圣人,李叔同的心灵世界,闪耀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光芒,达到了一种令人仰止的思想境界——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在作者看来,这两种境界是共存于圣人心中的。在游目万类、寄情自然的时候,也即“审美”的时候,圣人是以前一种心境关照天地;而在体察人世和生灵的境遇时,圣人是以后一种心胸同情着一切,大无外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无内竟然怜悯一粒小虫。
  李叔同晚期清肃淡远的照片,与早期风流倜傥的照片,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那越来越高洁、越来越寂远、越来越慈悲的气息,定格了一种生命的仪态,一种精神的面貌,一种灵魂的表情。其实,每个人都是灵与肉的统一,一个人的灵魂是可以从内部完成对一个人外貌的塑造的,试想,当信仰、教养、灵魂都缺失退位,而内心被无休止的欲望所占据时,又会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文题延伸】表情;生命的姿态;外在和内在……(平子)
其他文献
兜兜转转,踉踉跄跄,走过枯枝轻响,看过烟雨苍茫,在岁月的拐角徘徊,踌躇着前路的模样。无限惆怅,无尽彷徨,忽见一抹光亮,急忙奔向未知的前方,在回眸,只道又一村庄。终是明了,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帝王蛾  我蜷缩在恒久的死寂中,不安地等待着那一天的临近。  不明白上天为何定要让我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不明白我为何要经历如此生死磨难,依稀可见那个极小的洞口,那个令人恐惧的鬼门关,我渴望飞翔,却也珍视生命
文言故事一  卞庄子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故事大意】  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香甜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月20日至3月23日连续4天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实时报道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生动呈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三星堆连拆6个盲盒”“三星堆古蜀先民脑回路有多清奇”……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象牙尊到牙雕、玉琮,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成功“霸屏”热搜榜单。  30多年前,随着三
一、命题作文预测  【题目一】  对于口罩,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卫生用品,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或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在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地方都曾一度出现过“一罩难求”的情况。  请以“口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今年春节前,新型冠状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登堂未入室”,是说子路演奏音乐的技艺到了“登堂”的程度,但还未领略最精髓的部分,尚未有能力进入深奥的“内室”。如今的我,只是开始尝试触摸孔学的大门,却没有足够的学问和勇气轻轻叩响它。  夫子,与您初识,便是第一次见到《论语分主题读本》。那个井底之我浅陋地想,这不就是一个糟老头子的絮絮叨叨吗,有什么好读的?  可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我便沉浸其中
脚 步  早上,天还没有亮,像是把蓝黑色的墨水泼在空中,路灯发出昏黄的光为夙夜在外的人们照明。妈妈的脚步声如约而至,轻轻地,缓缓地,似乎每一步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比起白日里的从容不迫,此时的步子更加小心翼翼,宛如水一般平静。  妈妈来叫我起床了,她的脚步声带来了一杯香甜的蜂蜜水,送来了美味的早餐,更带来了一个甜甜的吻。  ——史曹一《倾听“脚步”的声音》  成 长  明明“小河流水哗啦啦”的儿歌声
在我记忆的远途里,葉子寄存着阳光的旧址,而在我成长的庭院里,满地遍布的是你凋零的花枝,伴随着芭蕉的香,往土壤深处去,往岁月深处去。  仍记得老院深墙,有棵小小的芭蕉树。叶片葱茏,阳光透过枝桠,闪烁着斑驳晶亮的光。小芭蕉们未成熟时,表皮青青,颜色翠绿,它便是我儿时天天心之所向的事物了。  奶奶也知道我嘴馋,便摘下一个个芭蕉,用帕子认真擦拭表皮,再放入米缸。白花花的大米,一层又一层,像掩盖着一个苦涩的
2020年12月,大型古装历史剧《大秦赋》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热播。著名演技派男星张鲁一在剧中扮演男主角“嬴政”,受到观众的一致赞誉。  1980年张鲁一出生于北京,是家中独子。张鲁一5岁时,父母送他去学音乐。张鲁一上了半个月声乐课后,认为老师的牙齿太黄,便不愿意再去上课。他提出要学绘画,父母便送他参加绘画特长班。学了几个月后,张鲁一的兴趣又发生了转移,要学小提琴。于是父母又四处给他联系小提琴老师。
我爱小城的夏季。  阳光如金丝般萦绕,花开花落,尽情铺排着它们的最美年华。  莲花香,缠着衣角掠过,听枝头鸟儿逗趣,细数着时光。  浅浅晨风亦是热情的、张狂的,它将一切迎面而来的事物都揽入怀中,张开透明的羽翼向世间道一声安好。  早市上的人群喧嚣已然开始,所有人都绽着如夏花般的美颜,城河的妇女叨着家常,剪影般的暖阳为她们镀上一层黄晕,浅笑间,颊边两个酒窝似是盛满了岁月的佳酿。  夏季,孩子们的生活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它也是为人之道,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但是,如今诚信危机弥漫到我们身边的许多领域:从学术腐败到食品安全危机,从明星偷税漏税到无信企业横流,从能不能扶摔倒的老人到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否为家长代劳……不断蔓延的诚信危机,不仅严重动摇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道德底线,而且严重损坏着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