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门户,也是情感的发源地,语言表达的依据。指导孩子们按一定的顺序精深、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验生活,是习作训练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对活动着的事物进行观察时,事物变化的即时性和小学生记忆的短暂性,导致了语言表达笼统,不够形象生动的现象。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事物活动变化的过程,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种作文教学辅导方法的观察素材来源于现实,但它的作用已远远地超过了现实,我们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超现实辅导。作文教学的超现实辅导相对于平时的观察辅导至少有五大优势:
一、克服事物变化的稍纵即逝性
根据法国心理学家比纳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罗列对象阶段(3—6岁),第二阶段是描述对象阶段(7—14岁),第三阶段是解释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描述对象的阶段,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和专门的知识,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观察也只是停留在罗列式描述的低级阶段。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的发展,一方面遵循遗传密码规定的程序,另一方面受到感觉器官传入的外界信息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的范围、分配、稳定性、持久性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的阶段,观察时往往较笼统,容易遗忘一些环节和细节。老师的启发与诱导一般使用的是图、语言或实物,但这些都是静态的。也有的老师运用表演,播放录像、影碟等方式来引导,但是不能清晰地展示事情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某个细节,稍纵即逝。而超现实辅导,使观察完全处于主观控制的状态,随心所欲,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地感受,细致地品味,反复地琢磨,不断地尝试语言表达。科学家利用改变信息流持续的时间和信息量的大小的方法来加速或延缓神经细胞的形成,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延长客观事物活动变化的时间,反复刺激大脑,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深刻性、细致性、完整性。这就是超现实观察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的现实观察的新特质。
二、弥补事物表象的记忆短暂性
表象是所感知的对象的形象,是儿童认知的主要内容。布鲁纳将表象分为三类:表演性再现表象(动作性再现表象)、肖像性再现表象(形象性再现表象)和符号性再现表象。处于描述对象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以表演性再现表象思维为主。观察时,在学生的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立刻开始泛化,失去了它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注意方向的变化,这些表象便不可避免地被遗忘和淘汰,但同时又受到新产生的印象的辉映和烘染,从而使质量和强度发生变化,或淡弱、消失,或强化、凸出。而被强化、凸出的那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就获得了在记忆系统中长期贮存的机会,成为主体心理库存的作文材料。这些作文材料受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往往不是事物发展的主要部分,关键细节往往被遗忘。超现实辅导可以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可快可慢,可以定格在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或场景,也可以展示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反复细致深入地观察、比较。这种辅导非常贴近现实,有效地弥补了学生记忆的短暂性。
三、避免语词提取的麻木性
在人的头脑中泛化的表象与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往往是黏附在一起的。学生习作是表达性的书面语言活动,始终离不开内部言语及表象活动。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提笔行文就是内部语言与交织着的表象的活动,通过心理表层结构向书面语言转化。学生的观察作文实际上经历了这样的转化过程:客观事物—表象—内部言语—书面语言。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要从掌握的词汇里,选择能够明确反映表象活动结果的词汇、句式与内部言语所要表示的整体信息,使它外化为书面语言形式。同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书面语言通过反馈作用不断调整、配合内部言语和表象活动,随时调节外化过程。受观察的不精确及遗忘的影响,表象常出现模糊、混乱的现象,直接影响词汇和句式提取的精确度和丰富性,从而影响书面语言的表达。超现实辅导可以让学生从观察到写作,从观察到矫正反复进行。这样就能把写作中所要表达的词汇和句式与客观现实对照,使表达更贴近客观现实。同时,表象中被疏漏的内容又可以重新被唤起,使叙述和描写更具体和生动,甚至于可以将情节定格,反复琢磨语词的表达,从而避免语词提取的麻木性。
四、解决交流的时间置后性
交流的过程不可能放在观察的过程中(对静物的观察除外),因为事物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中,交流只能延误观察的时机,疏忽事物发展变化的细节,影响从观察获得的独特感受。一般的观察存在交流时间置后的问题。交流的时间置后性有这样几个缺点:(1)表象易被遗忘,易引起争执。(2)语言的提取粗糙与肤浅。(3)个体语言匮乏、单调。超现实辅导可以利用学生第一遍观察之后的模糊印象,对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接着通过讨论,对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然后带着这样的经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观察。学生语言的提取,需要通过反复交流和斟酌,有充裕的时间查阅有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提供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事物活动变化的过程,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种作文教学辅导方法的观察素材来源于现实,但它的作用已远远地超过了现实,我们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超现实辅导。作文教学的超现实辅导相对于平时的观察辅导至少有五大优势:
一、克服事物变化的稍纵即逝性
根据法国心理学家比纳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罗列对象阶段(3—6岁),第二阶段是描述对象阶段(7—14岁),第三阶段是解释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描述对象的阶段,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和专门的知识,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观察也只是停留在罗列式描述的低级阶段。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的发展,一方面遵循遗传密码规定的程序,另一方面受到感觉器官传入的外界信息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的范围、分配、稳定性、持久性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的阶段,观察时往往较笼统,容易遗忘一些环节和细节。老师的启发与诱导一般使用的是图、语言或实物,但这些都是静态的。也有的老师运用表演,播放录像、影碟等方式来引导,但是不能清晰地展示事情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某个细节,稍纵即逝。而超现实辅导,使观察完全处于主观控制的状态,随心所欲,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地感受,细致地品味,反复地琢磨,不断地尝试语言表达。科学家利用改变信息流持续的时间和信息量的大小的方法来加速或延缓神经细胞的形成,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延长客观事物活动变化的时间,反复刺激大脑,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深刻性、细致性、完整性。这就是超现实观察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的现实观察的新特质。
二、弥补事物表象的记忆短暂性
表象是所感知的对象的形象,是儿童认知的主要内容。布鲁纳将表象分为三类:表演性再现表象(动作性再现表象)、肖像性再现表象(形象性再现表象)和符号性再现表象。处于描述对象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以表演性再现表象思维为主。观察时,在学生的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立刻开始泛化,失去了它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注意方向的变化,这些表象便不可避免地被遗忘和淘汰,但同时又受到新产生的印象的辉映和烘染,从而使质量和强度发生变化,或淡弱、消失,或强化、凸出。而被强化、凸出的那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就获得了在记忆系统中长期贮存的机会,成为主体心理库存的作文材料。这些作文材料受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往往不是事物发展的主要部分,关键细节往往被遗忘。超现实辅导可以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可快可慢,可以定格在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或场景,也可以展示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反复细致深入地观察、比较。这种辅导非常贴近现实,有效地弥补了学生记忆的短暂性。
三、避免语词提取的麻木性
在人的头脑中泛化的表象与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往往是黏附在一起的。学生习作是表达性的书面语言活动,始终离不开内部言语及表象活动。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提笔行文就是内部语言与交织着的表象的活动,通过心理表层结构向书面语言转化。学生的观察作文实际上经历了这样的转化过程:客观事物—表象—内部言语—书面语言。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要从掌握的词汇里,选择能够明确反映表象活动结果的词汇、句式与内部言语所要表示的整体信息,使它外化为书面语言形式。同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书面语言通过反馈作用不断调整、配合内部言语和表象活动,随时调节外化过程。受观察的不精确及遗忘的影响,表象常出现模糊、混乱的现象,直接影响词汇和句式提取的精确度和丰富性,从而影响书面语言的表达。超现实辅导可以让学生从观察到写作,从观察到矫正反复进行。这样就能把写作中所要表达的词汇和句式与客观现实对照,使表达更贴近客观现实。同时,表象中被疏漏的内容又可以重新被唤起,使叙述和描写更具体和生动,甚至于可以将情节定格,反复琢磨语词的表达,从而避免语词提取的麻木性。
四、解决交流的时间置后性
交流的过程不可能放在观察的过程中(对静物的观察除外),因为事物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中,交流只能延误观察的时机,疏忽事物发展变化的细节,影响从观察获得的独特感受。一般的观察存在交流时间置后的问题。交流的时间置后性有这样几个缺点:(1)表象易被遗忘,易引起争执。(2)语言的提取粗糙与肤浅。(3)个体语言匮乏、单调。超现实辅导可以利用学生第一遍观察之后的模糊印象,对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接着通过讨论,对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然后带着这样的经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观察。学生语言的提取,需要通过反复交流和斟酌,有充裕的时间查阅有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提供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