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三姐歌谣是壮族山歌和其他文化不断融合、重构的文化结晶,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刘三姐”这一形象和刘三姐歌谣这个艺术形式都源于壮族的文化记忆。刘三姐歌谣文化独特的韵味和形式主要是以“歌谣”代替语言交流方式,是壮族人民群众通过歌谣表达自身性格的一种形式,也是壮族人民群众的族群心灵的沟通符号,具有壮族人民群众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因此,本文我们就来探析一下刘三姐歌谣的审美文化内涵。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审美文化;内涵
刘三姐歌谣文化生长在民间,主要是用来歌颂壮族劳动人民群众勇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民族灵魂,以此来进一步激励劳动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积极劳动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在壮族民间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刘三姐歌谣”。刘三姐歌谣文化采用的是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种非常多,有生活歌谣、生产歌谣、爱情歌谣、故事歌谣等等,大部分都是为了提炼生活所做的歌谣,传播广泛,影响久远。
一、呈现壮族独特的歌谣文化
刘三姐歌谣文化主要来源于壮族歌圩中的歌谣,也被称之为“浪花歌”。刘三姐歌圩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歌择配”,通过对山歌的方式来为自己挑选日后生活的另一半,男生、女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挑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壮族的青年男生、女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地,比如山坡、田地等地,通过自发地组织唱山歌的形式来进行男女对歌,以歌做媒、以歌传情,互抛绣球,来寻找自己中意的意中人。歌词主要是通过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要是能够碰到情投意合之人,就可以经由壮族民间的风俗习惯,订婚、送礼、结婚、生子,从而创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对山歌在壮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主要归结于刘三姐歌谣文化[1]。除了择偶,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婚丧嫁娶、孩子满月、宴请宾客、乔迁之喜等等。从这一文化民俗来看,刘三姐歌谣文化和壮族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繁衍紧密相连,同时也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特色。
经过长期累积之后,刘三姐歌谣文化内容进一步成为生活歌谣、生产歌谣、爱情歌谣、仪式歌谣、谜语歌谣、故事歌谣、创世古歌等7大类,这些歌谣也都能反映出地方性特色的文化生活。和其他的民族不同,壮族的“依歌择配”具有一种原型性的内涵,是壮族集体无意识的源泉沉淀。传说刘三姐和青年李示田通过对歌相爱,后来经由财主迫害,两个人逃到外地,然后齐齐的骑鱼升天。一直到今天,柳州地区还设有立鱼峰、小龙潭,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传说。
二、刘三姐歌谣的审美文化内涵
1.刘三姐歌谣的审美价值
基于民族文化来看,刘三姐歌谣文化中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文化价值,也可以说是审美文化价值,一直到今天为止,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群众的一种身份象征。在壮族的艺术文化中,时至今日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刘三姐歌谣文化。在现如今的审美形态下,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宣传,刘三姐歌谣文化都属于壮族文化的重点标签[2]。刘三姐歌谣文化中具有“歌”和“言”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歌”的韵律性以及“言”的随意性,同时也是壮族人民群众普遍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刘三姐歌谣文化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虽然有无数次的变革,但是通过“诗”和“歌”的完美结合使得刘三姐歌谣文化在本质上进行重大变革,但是广大壮族人民群众追求的目标一直都没有改变。刘三姐歌谣文化主要是通过历代劳动人民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中歌词的内容有着比较明确的地域性,而且内涵比较丰富,深深受到壮族人民群众的喜爱[3]。
2.刘三姐歌谣的文化传承价值
不管是传说的“刘三姐”,还是影视剧中的“刘三姐”,都是壮族人民群众凭借“刘三姐”这个原型形象不断地构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换一句话说,在对“刘三姐”形象的抒写过程中,使得壮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得以进行传承和发展。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刘三姐》,“刘三姐”这个人能歌善舞,通过山歌来对大自然进行歌唱,赞美大自然,歌颂劳动人民,同时还能够通过唱山歌的形式来劝告领导人员要深得民心。
“刘三姐”的传说是根据劳动人民群众集体生产进行创作,然后再进行集体流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愿望,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刘三姐歌谣文化以歌代言、以歌言志、以歌传情,通过这种刘三姐歌谣文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广大壮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的诉求,进一步体现了壮族当地人民群众的美学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刘三姐歌谣文化已经不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和世界上的某一民族的音乐风格完全相同的话,那么我们国家也就等同于失去了一种美学艺术形式,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大憾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仅有一种传统艺术,而没有创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刘三姐歌谣文化也将会变得索然无味,不能满足于我们国家人民群眾当代的音乐需求。所以,在刘三姐歌谣文化风格多变的情况下,把其他民族文化纳入到刘三姐歌谣中。
参考文献
[1] 吴沁柯. 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路径——评《"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20, v.39;No.230(03):290-290.
[2] 张艺兵, 黎日明. 新媒体时代刘三姐歌谣r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44(001):79-84.
蓝振榕 河池学院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审美文化;内涵
刘三姐歌谣文化生长在民间,主要是用来歌颂壮族劳动人民群众勇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民族灵魂,以此来进一步激励劳动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积极劳动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在壮族民间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刘三姐歌谣”。刘三姐歌谣文化采用的是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种非常多,有生活歌谣、生产歌谣、爱情歌谣、故事歌谣等等,大部分都是为了提炼生活所做的歌谣,传播广泛,影响久远。
一、呈现壮族独特的歌谣文化
刘三姐歌谣文化主要来源于壮族歌圩中的歌谣,也被称之为“浪花歌”。刘三姐歌圩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歌择配”,通过对山歌的方式来为自己挑选日后生活的另一半,男生、女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挑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壮族的青年男生、女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地,比如山坡、田地等地,通过自发地组织唱山歌的形式来进行男女对歌,以歌做媒、以歌传情,互抛绣球,来寻找自己中意的意中人。歌词主要是通过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要是能够碰到情投意合之人,就可以经由壮族民间的风俗习惯,订婚、送礼、结婚、生子,从而创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对山歌在壮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主要归结于刘三姐歌谣文化[1]。除了择偶,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婚丧嫁娶、孩子满月、宴请宾客、乔迁之喜等等。从这一文化民俗来看,刘三姐歌谣文化和壮族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繁衍紧密相连,同时也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特色。
经过长期累积之后,刘三姐歌谣文化内容进一步成为生活歌谣、生产歌谣、爱情歌谣、仪式歌谣、谜语歌谣、故事歌谣、创世古歌等7大类,这些歌谣也都能反映出地方性特色的文化生活。和其他的民族不同,壮族的“依歌择配”具有一种原型性的内涵,是壮族集体无意识的源泉沉淀。传说刘三姐和青年李示田通过对歌相爱,后来经由财主迫害,两个人逃到外地,然后齐齐的骑鱼升天。一直到今天,柳州地区还设有立鱼峰、小龙潭,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传说。
二、刘三姐歌谣的审美文化内涵
1.刘三姐歌谣的审美价值
基于民族文化来看,刘三姐歌谣文化中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文化价值,也可以说是审美文化价值,一直到今天为止,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群众的一种身份象征。在壮族的艺术文化中,时至今日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刘三姐歌谣文化。在现如今的审美形态下,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宣传,刘三姐歌谣文化都属于壮族文化的重点标签[2]。刘三姐歌谣文化中具有“歌”和“言”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歌”的韵律性以及“言”的随意性,同时也是壮族人民群众普遍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刘三姐歌谣文化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虽然有无数次的变革,但是通过“诗”和“歌”的完美结合使得刘三姐歌谣文化在本质上进行重大变革,但是广大壮族人民群众追求的目标一直都没有改变。刘三姐歌谣文化主要是通过历代劳动人民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中歌词的内容有着比较明确的地域性,而且内涵比较丰富,深深受到壮族人民群众的喜爱[3]。
2.刘三姐歌谣的文化传承价值
不管是传说的“刘三姐”,还是影视剧中的“刘三姐”,都是壮族人民群众凭借“刘三姐”这个原型形象不断地构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换一句话说,在对“刘三姐”形象的抒写过程中,使得壮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得以进行传承和发展。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刘三姐》,“刘三姐”这个人能歌善舞,通过山歌来对大自然进行歌唱,赞美大自然,歌颂劳动人民,同时还能够通过唱山歌的形式来劝告领导人员要深得民心。
“刘三姐”的传说是根据劳动人民群众集体生产进行创作,然后再进行集体流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愿望,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刘三姐歌谣文化以歌代言、以歌言志、以歌传情,通过这种刘三姐歌谣文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广大壮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的诉求,进一步体现了壮族当地人民群众的美学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刘三姐歌谣文化已经不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和世界上的某一民族的音乐风格完全相同的话,那么我们国家也就等同于失去了一种美学艺术形式,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大憾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仅有一种传统艺术,而没有创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刘三姐歌谣文化也将会变得索然无味,不能满足于我们国家人民群眾当代的音乐需求。所以,在刘三姐歌谣文化风格多变的情况下,把其他民族文化纳入到刘三姐歌谣中。
参考文献
[1] 吴沁柯. 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路径——评《"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20, v.39;No.230(03):290-290.
[2] 张艺兵, 黎日明. 新媒体时代刘三姐歌谣r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44(001):79-84.
蓝振榕 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