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四种方法:熟练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认真审题,进行一题多解,注意总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旨在能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解题习惯 培养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总会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这个题我怎么没看到有这个条件,我会做的,可我做错了!”“我没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样的题我怎能做错呢?我又忘记写公式、带单位了……”这些不该出现的失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非常让人懊恼、后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不认真审题,对问题一知半解就急于求成;②解题过程中不写出计算公式,不写出解题的依据,仅仅是单纯的数字运算;③表示各物理量的字母、符号没有一一对应;④代入已知量时单位不统一而导致计算错误;⑤作图随意,不规范,如:光学作图中实线、虚线不分,光线没有箭头;电学作图中导线没有橫平竖直、电路元件画在拐角处,等等。出现这些问题,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关。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习惯,为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析物理习题时,经常要应用相应概念、定律和公式,从而决定解题的方向和思路,正确的概念是解题思路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定律不熟,则必无正确思路[1]。所以,首先要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其次,要加强物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对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区别相似的定律,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2]。比如在学习电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常常会混淆,解题时经常分辨不清。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这样处理:在开始教学串、并连电路规律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专门留一页面,把这页面平均分成两边,一边画上串联电路图,另一边画上并联电路图,紧接着每学一个规律分别归纳在下面,对比记忆,每天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花一两分钟时间先复习一遍,然后紧接着提问巩固。长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样多次重复对比,学生记忆很深刻,应用这些规律解题时就得心应手。这个方法可用在其他知识的学习、记忆上,效果很好。
  对于物理学中的计算公式要特别强调其适用的条件,只有弄清了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比如使用欧姆定律(I=■)解题时,学生经常生搬硬套,应用已知条件时张冠李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强调欧姆定律有三个适用条件:①每个物理量只能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取A,U的单位取V,R的单位取Ω;②同一性,即I、U、R必须是同一个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值;③同时性,即必须是电路在同一种状态时的I、U、R,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同一个用电器,如果在不同的电路状态时,则它的I、U、R的大小也会改变,还要强调使用欧姆定律时,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学生掌握了这些适用条件,在使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思维清晰,就不会乱用已知条件。每个物理量都涉及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要教会学生掌握每个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3]。例如在教学电功率的计算时,用到的公式P=■就要强调它的适用条件有两条:①每个物理量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即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那么P的单位就是W;②每个物理量统一采用常用单位,即W的单位是kwh,t的单位是h,那么P的单位就是kw。还要强调,这两套单位各自独立不能混用,但是kwh和J同是电能的单位,它们之间可以换算,即1kwh=3.6×10■J。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明确解题思路
  解析物理习题时,一般有以下解题思路:
  1.审题。培养学生解题习惯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4]。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订正学生做错的习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完整个题目,从而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就说明学生做题时审题不认真,经常是扫一眼题目就答题,根本没有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自作主张地答题。所以,认真读题是审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手里拿着铅笔,把重要的已知条件都画出来。比如,力学习题里有“某个物体”、“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条件都一一勾画出来;电学习题里要特别注意找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初步明确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只有读完整个题目后,才能根据题意正确判断,它属于什么知识范围的问题,可应用哪些知识解决。
  2.确定研究对象。要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哪段电路、哪个用电器等,找出研究对象的已知量。在解决探究类问题时,要求学生先找出“探究目的”,明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确定研究的对象、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在弄清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明确问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5]。如对力学的研究对象——某一物体,搞清它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或做功情况分析;对电学的研究对象——某一电阻、用电器或某一段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电功率(P)等情况如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题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4.建立有关的关系式。依据问题已知的条件和物理学的相关规律,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式。物理计算题的书写格式非常重要,一定要先把物理量的单位统一,然后写出公式,必要时还要进行公式运算。
  5.进行运算讨论。解题运算公式需要代入数据和单位进行计算,有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确定了解题公式后,还要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也就是公式中每个物理量要采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这个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带上对应的单位,如果是计算题则还要进行问题的总结回答。   当然,有些物理习题尚有一些具体思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思路,要靠教师经常地引导和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着清晰的科学思路分析、讲解问题,但在讲解后还应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师良好的示范性,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6]。学生练习时,总是按着科学的思路思考和表达,但还要培养他们反向思维的能力,当按常规思路找不到解题方法时,可以从反方向推导,找出解题方法。比如,学生刚开始学习“惯性”这一知识时,往往会认为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速度,物体速度越快,惯性就越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笔者这样引导:提问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接着又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学生有些迟疑,笔者又问了一遍: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学生考虑了一下,大声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笔者又问:“一切物体”是否包括静止的物体呢?学生回答:当然包括了。笔者又问: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呢?学生想了想回答:“当然有了!”笔者又问:静止的物体速度是多大?学生答:速度为零。到这时,学生明白,速度为零的物体也有惯性,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不是速度。
  三、培养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有许多物理习题,可以从不同方向思考,有多种解题途径。例如密度知识,解决“空心问题”就有多种方法。比如,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g,体积是40cm■,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直接想到的方法是:①比密度,就是把这个铜球的密度算出来和铜的密度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笔者要求学生用三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考虑,找出了另外两种方法:②比体积;③比质量。电学部分的很多题都是一题多解,例如电路总功率的计算可以有多种方法:①P■=U■I■,②P■=I■■R■,③P■=■,④P■=P■ P■ …… P■,教师编写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方式解决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更开放。
  四、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总结、自我纠错的习惯,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在解题过程中还应该保持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绘图美观,并注意总结和反思。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既可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例如教学“动能”这一知识点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洒水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洒水,则它的动能是?摇 ?摇?摇?摇(选填“增大、减小、不变”),学生都选了“不变”,这时笔者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认真读题,一遍不行,再读一遍,同时让学生反思影响洒水车动能的因素,即“质量”、“速度”是否有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洒水车是在一路“洒水”,它的质量在减小,它的动能应该是“减小”的。又如,将质量为7.9kg的正方体实心铁块放在面积为0.5m■的正方形水平桌面正中央,求铁块对桌面的压强(ρ■=7.9×10■kg/m■,g=10N/kg)。这道题学生经常会这样解:F■=G=mg=7.9kg×10N/kg=79N,压强p=■=■=158Pa。这种错误的解法很普遍,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跳入“陷阱”,他们错把桌子的面积当做受力面积。在学生做完这道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什么是受力面积(S)?即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同时,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①用一个手指托起一个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受力面积是哪部分,是手指的面积,是粉笔盒的底面积,还是手指与粉笔盒相互接触的面积?②把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接触面积是哪部分?是桌子的面积,还是粉笔盒与桌子相互接触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思考:0.5m■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吗?学生认真讨论、思考后发现,他们错把桌子的面积当做受力面积。接着让他们考虑:怎样得到“受力面积”?学生会重新审题,找到“正方体实心铁块”才是解题关键,正方体铁块的底面积才是受力面积S,根据:V铁=■=■=10■m■,正方体体积V=a■,正方体边长a=■=0.1m,受力面积S=a■=0.1m×0.1m=0.01m■=10■m■,铁块对桌面的压强p=■=■=7900Pa。这样经常训练、引导反思、总结,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认识错误,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准确、更全面。
  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如果训练,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就一定会大见成效,使学生做到:认真审题、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计算准确、认真复查、及时完成、重视纠错。相信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率,从而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文斌.浅论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神州,2011,(8):227.
  [2]尹习洲.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課程论坛,2012,(18):57.
  [3]吕树臣,张孔辉.中学物理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277.
  [4]陈宜长.杏坛躬耕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4.
  [5]王玉兰.物理课如何培养学生思路变迁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2,(4):57.
  [6]彭自明.探索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固原师专学报,2003,24,(3):99-100.
其他文献
在国内中小企业与农民贷款难、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但它在发展机遇面前也迎来更大的挑战,而内控管理的目标就在于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信息完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社会稳步向前的主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融
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高效的课堂应该具备什么特点?针对教学现状,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高效课堂应该具有的特点,并结合其所在学校自
摘 要: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普及和应用大大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传统教学法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使用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使用策略,合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正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和好处。如今,教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员都是层层选拔出来的高质量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大学毕业人数增多国企的选拔制度逐渐严苛.随着现在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国企管理中一些制度存在的问题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到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和各项环节,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科学开展内控绩效评价,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健全内部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革着传统内控工作的开展方式与工作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创新与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的科学经营而言十分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技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误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并且归纳提炼科学的物理作业设计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作业设计 评价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适量的物理作业既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获取知